南王店镇
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下辖镇
南王店镇位于定陶区中南部,定陶区城南7公里处,总面积53.4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80个自然村,27588人,7673户,5万亩耕地。2006年全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1元。2015年,完成税收754.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9360元。
历史
南王店镇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定陶县的第三区,于1941年1月建立。1945年10月,三区改为田集区,机关驻地田集一带。1949年9月,该区改为第七区,机关驻地丰庄(后迁驻南王店)。1958年3月撤区并乡,第七区分建为南王店、田集2个乡。同年10月,两乡合并成立红星人民公社,后改为南王店人民公社。1958年11月至1961年10月隶属成武县,1961年10月重属定陶区。1964年11月,成立南王店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3月,成立公社革命委员会。1970年1月,建立公社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1971年5月恢复公社党委。1984年1月,该社改为南王店乡。2013年12月,撤销定陶县南王店乡,设立定陶县南王店镇。
地理
南王店镇位于定陶区境南部,乡机关驻地王店行政村,故名南王店镇,距定陶城区7公里。该镇北和天中街道办事处毗连,南和曹县相邻,西和马集镇接壤,东和冉堌镇相连,辖18个行政村,80个自然村,7673户,3.12万人,总面积54平方公里,耕地3333.3公顷。
南王店镇地处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土质为壤土。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河道总长36.8公里,东鱼河、古柳河、南坡河、菏曹运河流经乡内。全乡水利设施完善,建有节制水闸5座。其中,在东鱼河上建有节制水闸3座,古柳河上建有五里墩节制水闸1座,南坡河上建有石马节制水闸1座。京九铁路临商公路纵穿乡内,东西有定、南(王店)冉()公路,村村通柏油路,交通十分便利。全乡机井1120眼,有效灌溉面积4.8万亩,旱能浇、涝能排,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西瓜、大棚蔬菜、花生为主。
经济
农产品资源丰富,盛产粮棉、蔬菜、西瓜等。西瓜生产是该乡主导产业,是周边省市的西瓜集散地,素有“西瓜之乡之称。
由于收费站的影响,南王店的经济一直得不到有效发展,景点收费站为了自己的私利,又延长了7年的期限,南王店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一直无法招商引资。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王店乡国民经济生产总值非常低,二、三产业占全乡经济的比重很小。1984年,全乡仅有面粉加工、粉皮加工、林业、畜牧业、建筑业等工副业,工副业总产值38万元。改革开放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2006年,全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89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32万元,全乡工副业总产值达7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1元;全乡大牲畜存栏量1.8万头,生猪1.56万头,青山羊6.1万只,鸡40万只;植树造林成效显著,育林面积1.1万亩,林网4.2万亩,成为全市林业生产先进乡;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基本形成农产品加工、木材、地毯、建材、化工、制革等工农业生产格局。
第一产业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亩产50公斤左右。20世纪70年代,粮食平均亩产不到100公斤,棉花(籽棉)单产50公斤。1985年,粮食亩产580公斤,总产2581万斤,棉花(籽棉)单产132斤,总产306万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整合配套沟、路、渠、井、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有效措施,全乡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群众生活日益改善。
粮食作物:2006年,全乡小麦种植面积3万亩,95%以上实现良种化,主要品种为济麦21(该品种叶片细长,分蘖力强,较抗倒伏,抗寒性较好,平均亩穗数达38.4万穗,千粒重40.3克)、济麦22(该品种抗病、抗逆,抗倒伏,品质优良,平均亩穗数达56万穗,千粒重42克)、淄麦12(茎杆粗壮,抗倒伏,平均亩穗数达32.3万穗,千粒重42.8克),这3个品种亩产最低500公斤,高的达到600公斤。
经济作物:1984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以西瓜、大棚蔬菜为主的优质、高效农业,成效显著。2006年全乡西瓜面积达到1.5万亩,主要种植品种为京欣系列以及富丰四季龙系列等,仅西瓜一项,全乡人均增收500元;全乡拥有蔬菜种植大棚620余个,种植面积近2000亩,主要种植辣椒、黄瓜、西红柿等,亩产值达1.2万元;全乡食用菌生产面积16000平方米,建有大棚10余个,每棚占地1000平方米,每平方米效益可达50元。
2006年,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10815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8509万元,林业总产值692万元,畜牧业总产值1614万元。
第二产业新中国成立前,仅有纺织、砖瓦窑等零星私营手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境内涌现出少量手工业作坊,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开始发展社队工业,先后建起了面粉加工、粉皮加工、林业、畜牧业、建筑业等工副业。90年代企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调整联合、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南王店乡组建了粉皮厂、地毯厂、铸铁厂等集体企业。进入21世纪,乡党委、政府不断强化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拓展招商领域,创新招商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全乡民营企业家达56家,上马投资过1000万元的企业项目13个。其中,琴雅多尔制衣有限公司总投资1.5亿元,山东伊欣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3000万元,聚德鸭业有限公司总投资2000万元,菏泽万氏木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500万元,九天化工硫酸厂总投资1500万元。
第三产业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张董集、王店、王楼三村仅有集市、商业、饮食业店号数家。新中国成立后,集体商业日益壮大,各行政村都有供销社的经营网点。1978年以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1990年以后,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国营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了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同时,乡党委、政府制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先后建立了沈庄、张董集2个农贸市场以及沈庄、王楼2个西瓜市场,又完善了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乡第三产业迅猛发展。2007年,个体工商户增至200余家。
文教科技新中国成立前,南王店乡只有1处高小和初小,学生不足300人。新中国成立后,南王店镇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全面展开。1970年设教育组,1981年改为中心校,1994年改为南王店乡教育委员会,2005年1月又改为乡中心校。2006年,全乡有6处定点小学,7个教学点,80个教学班,在校生2400余名,教职工179人,其中专职教师154人。6处定点小学“六室”配备齐全,教学仪器达二类标准,音、体、美器材也基本达到标准要求,教学水平走在全县前列。
1983年成立南王店乡中学,原校址在长寨村南,面积68亩,6个教学班,教职工35人,在校生415人。1985年发展到16个教学班,教职工89人,在校生1015人。1994年在郭庄村南征地101亩,新建中学校舍,1999年,原中学全部搬迁到新校。2006年,教学班调整为15个,在校生960人,教职工91人。
社会文化
境内学校体育活动空前活跃,体育竞赛形成制度,中小学校每年都举办春季、秋季运动会。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医疗条件较差,仅有几家小药铺。1953年成立南王店乡卫生所,时有病房10余间,医务人员8名。1960年卫生所撤所建院,1984年建立党支部。该院拥有3台X光机,两台心电图机,1台B超生化仪,1台牙科机等先进医疗设备;拥有门诊楼1座20余间,三层住院病房1座30余间;初级医师20余人,中级医师8人。
南王店乡十分重视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乡设有农民科技培训学校,村级设有农民科技夜校,并取得多项科技成果。
南王店镇群众文化十分活跃和繁荣。20世纪50年代建文化站,20世纪60年代年建广播站,机关、乡村、学校建有档案室、图书室、阅览室。
人民生活新中国成立前,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9年,人均粮食300余公斤。20世纪70年代,以玉米、番薯为主食,80年代以小麦面粉为主食,90年代则注重各种食物的营养;穿着方面,20世纪六七十年代,衣服样式陈旧,色调单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但讲究样式色彩,还讲究品牌与时尚;20世纪80年代普及自行车,90年代摩托车、机动三轮车、汽车逐步成为代步工具。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话、vcd、手机在农村也日渐普及;居住方面,农户再也不住解放前的那种土草房,而是住上了砖瓦房,部分农民还住上了楼房、别墅,全乡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
乡村建设为创建宽松环境发展经济,乡成立了村镇建设领导机构,依法规范了村镇建设程序。2000年以来,城镇建设和市场开发全面铺开,临商路共新建开发楼房132间;府前街共新建统一规格的商品楼房500余间,硬化街道2000米。
自开展小城镇建设以来,全乡累计投资600余万元,建起了工业、商贸等四大区域,新建了2处农贸市场及2处西瓜市场,全镇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
地理
经济
社会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