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生教授曾参与恢复
广东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的筹备工作和创办广东社会科学大学工作,并先后担任广东社会科学大学教务长,副校长。
李鸿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究广东近现代人物,80年代末开始研究中国学术团体史。已有论文及专著近百件作品,曾获中国社科院优秀论文奖、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等。主要主编、著作有《广东百科全书》、《丘逢甲研究》等。
李鸿生,1945年8月生,广东汕头人,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196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1975年1月~1978年9月在中山大学历史系研究班进修。曾参与恢复
广东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的筹备工作和创办广东社会科学大学工作,先后任副教务长、副校长。广东省社科联原党组成员、主席团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广东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广东丘逢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东老教授协会常务副会长。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究广东近现代人物。
李鸿生中山大学读书时,文科除了外语,就是文、史、哲三个系。三位导师刚好分别是中国文、史、哲的名师。对李鸿生产生影响的第一位导师是
金应熙教授。李鸿生在中山大学上学时,金应熙是历史系主任,虽没有给李鸿生上过课,师生之间的缘分却在李鸿生毕业后延续。1975年,金应熙主持编《
简明中国通史》,把正在
阳山县当乡村教师的李鸿生借来,参与撰写
魏晋南北朝部分。金应熙是
香港大学的高材生、
历史学名家。他要求学生博览群书,开阔视野,在
世界史的范畴内思考中国历史,掌握第一手的最新资料。这一治学方法是对李鸿生
莫大的启发,也是莫大的挑战。“什么叫最新材料?我今天看的东西明天可能就不是最新的了,所以最后那套书没法正式出版,因为总是根据新材料不断修改。”《简明中国通史》最终以内部发行的方式,成为
恢复高考后的
广东省高校历史系教材。
对李鸿生影响较大的另外两位导师是哲学系的
夏书章教授和中文系的
吴宏聪教授。上世纪80年代,李鸿生参与管理工作,便去向夏书章学习管理知识。夏书章以一个行政管理学家的睿智教会李鸿生如何设置目标、制定计划和讲求效率;而吴宏聪的治学方法对李鸿生从事
丘逢甲研究颇为重要。吴宏聪秉持学术严谨,谆谆教导做学问不能推论和想当然。这些理念让李鸿生在研究当时有争议的丘逢甲时,更加严谨,言之有理、持之有故。
李鸿生也曾直接或间接地向
杜国庠、
梁方仲等老学者学习读书和研究的智慧。例如他虽然没有见过杜国,却接触到杜国庠“博而后约、广中求深”的读书方法。觉得杜老要求年轻学者在广博的阅读以后才去比较和选择,非常适合自己。 “所以说起读书,这辈子跟随名家是我很大的幸运。就像学书法一样,学其上者得其中,学其中者得其下。”
李鸿生一直从事学术活动组织和科研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李鸿生开始研究
广东省近现代人物。先后发表论文、文章数十篇。其中有的获得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有的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被评为优秀论文。1982年开始研究丘逢甲,主编《丘逢甲研究》。多次应邀赴台湾参加有关
丘逢甲的学术研讨会。
20世纪80年代末,李鸿生又从事中国学术团体史的专门研究。撰写有论文多篇,并应邀出席
香港大学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社团研究会主办的全国社团理论研讨会,获得优秀论文奖。曾赴
马来西亚、
新加坡访问社团,并应邀在马来西亚大学和
新加坡国立大学,
泰国、东南亚等国家学术机构进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