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贯线
交通
纵贯线铁路,北起台湾省基隆市,南到高雄市。全长414公里。共有车站73个。建于1887-1922年。轨距为1067毫米。是我国最早建成的铁路干线之一。纵贯线因为沿台湾岛西海岸由北向南延伸,为区别竹南镇至彰化间的另一条铁路,人们俗称纵贯线为“海线”。
路线一览
名义路线
纵贯线(北段):基隆=竹南
海岸线:竹南=追分=大肚溪南=彰化
纵贯线(南段):彰化=高雄
关联路线
山线:竹南=成功=大肚溪南(列车续驶至彰化)
成追线:成功=追分
历史沿革
纵贯线起于基隆市,迄于高雄市,全线贯穿整个台湾西部走廊,不但将西部的各主要城镇全部联系于一体,并促成了台湾第一次的空间革命。第二次则是1978年全线通车,基隆至凤山的中山高速公路。第三次是2007年通车,台北市左营区的台湾高速铁路。
纵贯线的兴建,始于清领时代末期,时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的规划,当时已经完成基隆至台南市的选线规划,但由于财政状况严,续任的邵友濂祇得暂停计划,仅完成基隆=台北、台北=新竹市两线。1896年,日本开始统治台湾之后,立即将纵贯铁路的兴建列为首要的施政计划。日人新线由铁道技师长长谷川谨介规划,与清代旧线有九成以上的大幅度修正,外加由南部地方开始新建的的路段,终于在1908年于中部接轨,全线通车营运。为此,日本台湾总督府在同年10月24日,于台中公园举行“纵贯铁道全通式”。
早期兴建的纵贯线是从基隆市台北市经由苗栗县台中市到达台南市高雄市(今高雄港站),不过因为苗栗至台中间大部分的路段皆穿越山区,火车在此路段无法以一般的速度行驶;而在日本于台湾的统治逐渐稳定、岛内经济逐渐发达后,此现象严重影响到南北的货运运输,之后更于1917年发生了“滞货事件”。台湾总督府为了解决由此带来的交通瓶颈,决定在竹南到彰化间沿着台中港等中部沿海地带新筑一条平行的新线,称为“海线”(正式名称为“海岸线”),并将海线的尾端分别连接至台中和彰化(其中连接至台中的路线,即是今日的成追线);而原来的竹南经台中市到彰化的路段则称为“山线”(后来定名为“台中线”)。海线于1920年全线通车之后,竹南以北到彰化以南的累计里程也一度经由海线计算。
1946年,因整体经济与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但是在台湾铁路当时的设施不足以应付日益成长的客货运量之下,纵贯线于1970年代开始进行全线的电气化工程,并于1979年7月1日全部完工。
在台湾“国道一号(中山高速公路)”通车以前,西部走廊的客运只能行驶“省道”,被称为纵贯线,包括合法及非法业者均有行驶。在中山高速公路通车之后,纵贯线式微,长途路线改道,只剩下一些仍有通勤需求的短程路线。
路线编制
在台铁正式的路线编制中,北段、海岸线、南段为正式的纵贯线,山线则另称为台中线,并无“海岸线”、“海线”或“山线”等名称,而诸如年度统计年报内,海线营业里程资讯亦纳入纵贯线。台中线客运量远大于海岸线,且竹南站以北到彰化站以南的计费里程累计也是经由台中线(但业务上仍然沿用经海线的营业里程)。
另外,山线因为经过多次改线,目前已全线双轨(海线还尚未全面双轨化),且里程也比海线短,比经由海线还要快速。
未来发展
纵贯线在启用之后,即成为台湾南北交通联系的大动脉之一,在中山高速公路于1970年代启用之前,纵贯线更是台湾西部各城市间最重要的运输路线。但在高速公路网络以及高铁陆续完成,原为服务重心的中长程运输功能受到冲击之下,纵贯线已逐渐转型为市域铁路,转而服务西部各大都会区内的城际交通为主。未来纵贯线将配合台湾铁路的捷运化计划,与东、西部干线统筹为北部、中部、南部三大营运区段,以强化台湾西部各大都会区的交通联系。
现存路线
原“公路局”纵贯线:经由“省道”台一线的客运路线,释出路权后由多家客运公司共营。
福和客运纵贯线:由福和客运经营的基隆-德霖学院及金山-板桥客运路线,路线牌即写上纵贯线字样。
参考资料
纵贯线(北段)_中国台湾网.中国台湾网.2022-02-16
目录
概述
路线一览
历史沿革
路线编制
未来发展
现存路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