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庙子乡是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辖乡,1961年设白庙子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旗境东南部,距旗府38公里,距呼和浩特市街区14.5公里。面积41.3平方公里,人口1.9万。呼(和浩特)准(格尔)公路横贯乡境。
辖得胜营、刘王庄、浑津桥、潘庄、西王庄、赵庄、张庄、毛扣营、三间房、白皮营、瓦房院、房、什不更、新营子、东坝什、小一家、大一家、白庙子、本滩、刘家营、四得堡、四间房、三仙庄23个村委会。建有多个养鸡专业村。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
甜菜等。是国家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试验基地。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建有国家级工业小区一处。
历史沿革
沿革1953年建白庙子乡,1958年属东风公社,1961年建白庙子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65平方,人口1.6万,辖白庙子、果庄子、黑洼、横河、李兴庄、翻鞍寨、喜峰寨、西孤山、东孤庄、吴庄、半壁店、八里铺、廖庄子、孟庄、南杨庄、东沟峪、乔庄子、朱家峪、张家峪、宋家峪、沙岭沟、陡岭子、西瓦房庄、新水庄、泰家峪等26个行政村。
行政区划
乡政府驻白庙子村。面积65平方千米,人口1.60万。辖26个村委会:白庙子、东孤山、西孤山、南杨庄、翻鞍寨、新水庄、半壁店、果庄子、秦家峪、西员庄、八里铺、朱家峪、桥庄子、宋家峪、廖庄子、东沟峪、陡岭子、张家峪、沙岭沟、喜峰寨、李兴庄、吴庄、横河、孟庄、黑洼、西瓦房庄。
物产资源
白庙子乡是
京东板栗主产区之一,有
板栗树300万株,年产板栗80万公斤;
安梨生产独具特色,形成管理、生产、贮藏、销售一条龙经营体系;以
灰树花、香菇为主的食用菌栽培形成规模;以
小尾寒羊养殖基地和肉
奶牛养殖场为龙头的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有占地300亩的育苗基地和3000亩的
速生杨林区;黑色金属矿藏丰富,年开采铁矿石25万吨,有全县储量最大的
锰矿石带;石料资源开发开始起步,年开采石料10万余方。
发展理念
白庙子乡坚持“因村制宜、发挥优势、继承传统、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档次”的原则,本着一村一产,一户一业,培植大户,典型带动的思路,抓好特色产业建设。业已形成
安梨贮藏、豆制品加工、
仔猪繁育、
番薯育秧、食用菌栽培、石料开采等特色产业,并积极探索特色养殖、杂果生产、中药栽培、林菌间作等新兴产业,努力在全乡形成多产业并举、多门路增收的局面。
“十一五”时期工作要求和目标: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构建和谐乡村,建设经济强乡。到“十一五”末要实现下列奋斗目标:
——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乡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15%以上。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村经济纯收入年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年增长15%以上,到2010年突破1亿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实现乡村环境明显改善。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辐射、带动和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乡村规划和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交通更加便利,乡村环境更加优美。90%的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全乡实现村村通
水泥路。
——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努力增加群众就业机会,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8%以上。
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弱势群体救助面达100%,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5%以上,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实现社会发展全面进步。三个文明建设同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治安良好,道德风尚进步,生活方式健康,人民群众综合素质和生活文明程度逐步提高,努力向农村城镇化的目标迈进。农村中小学全部实现免费教育,再建2所中心小学,全部实现规模办学,并逐步向寄宿制学校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100%。有线电话和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
投资环境
白庙子乡民风淳朴,人民热情好客,经济发展环境宽松。加强硬环境建设,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国土资源管理,解决乱采滥挖、破坏植被、尾沙乱排、污水乱流等问题,以良好的环境吸引客商来乡投资置业;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加强对全乡干部群众的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环境就是抓竞争,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服务机制,积极鼓励外来客商投资置业,形成尊商、重商、亲商、惠商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大开放、大宽松吸引大投资的格局,远大矿业、飞成矿业、红日矿业、龙霸炉料、津兴炉料、红瑞建材等一批较大规模的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白庙子乡:辖瓦房院、碱房、什不更、新营子、东坝什、大一家、小一家、白庙子、刘家营、本滩、得胜营、刘王庄、浑津桥、潘庄、毛扣营、西王庄、赵庄、张庄、三间房、四间房、四得堡、三贤庄、白皮营23个村委会。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辖区总人口1899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