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户是指专门从事手工丝织业、棉织业的民户。在中国历史上,机户曾隶属于匠籍,负责为官府手工业作坊、工场服徭役。机户不仅包括个体手工业人户,还包括绸缎商人。到了19世纪,后者为了区别于一般机户,开始使用“缎庄”或“帐房”等称呼。
机户这一职业最早出现在
唐朝中期,当时纺织手工业已经开始逐渐脱离农业生产。宋代时期,机户在多个省份和地区有所记录,其中包括今天的
山东省和
浙江省等地。机户最初多为家庭式作坊,后来也开始吸纳雇工,形成非家庭式的作坊。机户生产的丝织品大多作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有些甚至被官府收购。然而,机户们面临着封建统治者的重重压力,这使得他们的生产难以得到稳定的发展。
机户的生产模式经历了从家庭作坊到
雇佣劳动的变化。明朝中后期,
苏州市、
松江区等地的机户开始采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模式,形成了手工工场。在这种模式下,机户成为早期的资本家,而机工则是早期的雇佣工人。这种生产关系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一种表现形式。
尽管机户在
商品生产和流通方面有一定的贡献,但由于封建经济体系的特点,他们的经济力量相对薄弱,且分布区域有限。机户不仅要承担沉重的税收,还受到行会组织的约束。此外,他们也会借助封建政权的力量对工人进行压制。
有关机户的文献记载可见于《
古今图书集成》《神宗实录》等史料中。这些记载反映了机户的生活状况和社会角色,同时也揭示了他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