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马吉(英文:John Magee),1884年出生于美国
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一个律师家庭,传教士。
1904年,约翰·马吉从
耶鲁大学毕业后,在
马萨诸塞州剑桥郡的新教圣公会神学院学习,1912年,约翰·马吉成为圣公会牧师,并被派往中国南京传教。1937年
南京大屠杀期间,他作为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的主席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尽全力救助受伤士兵与难民,并拍摄了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珍贵影像。1941年,约翰·马吉离开中国,回到美国继续担任牧师。1946年,他在
东京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控诉侵略者的罪行。1953年,他在匹兹堡去世。
约翰·马吉在南京期间,先后拍摄了4盘胶片,总时间为105分钟,1938年初,约翰·马吉将自己拍摄的胶片,委托国际安全区委员会副总干事、美国人乔治·费奇秘密携往
上海市。这些真实的镜头是日军在
南京大屠杀的有力铁证,是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是全世界最早、最多的有关这段历史的图影
血证,成为揭露日军暴行的铁证。世界各地出版发行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书籍、影带或举办的展览等,所用图片几乎都采用过约翰·马吉的史料。2002年10月,大卫·马吉将“贝尔”牌16毫米摄像机与纪录片母片捐赠给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马吉拍摄的纪录片母片及摄影机是“申遗”档案之一。
人物生平
约翰·马吉1884出生于美国
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一个律师家庭。1904年,他从美国著名的
耶鲁大学毕业,随后进入
马萨诸塞州剑桥的新教圣公会神学院(Episcopal Theological College)深造。该学院是
哈佛大学的附属机构,为马吉提供了系统的
神学训练。约翰·马吉在耶鲁大学和
剑桥圣公会神学院毕业后,1912年作为牧师被美国圣公会派往中国传教。
到达中国后,他在美国圣公会的
道胜堂做传教士。在南京期间,他先后于1916年与沈子高等人创办了“益智小学”,并在1921年创办了道胜小学。在1937年
南京大屠杀爆发前,马吉一直在南京道胜堂担任牧师,领导着当地的教会事务。1937年12月,美国大使馆最后一次向美国侨民发布撤离警告,但53岁的约翰·马吉选择留下。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以约翰·马吉为主席的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随即成立,参与救援了20多万面临被屠杀的中国人。特别是在他领导的红十字会难民医院中收容了千余名重伤士兵和市民。在这期间,他不仅亲自参与救助工作,还以书信形式向远在美国的妻子记录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暴行。约翰·马吉利用自己的一架老式16毫米摄影机,冒着极大的风险拍摄了
南京大屠杀的惨状。在南京大屠杀的两个多月间,他曾经给日本大使馆和日本占领军最高指挥机构提出了400多件抗议和报告,强烈要求停止暴行,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在约翰·马吉拍摄的镜头中,日军的坦克和
大炮正疯狂地炮击南京城,
机关枪正对着成群的市民进行扫射,城内也到处是残垣断壁,以及受日军奸淫的中国妇女,被汽油烧焦的尸体惨不忍睹,街道上、水塘中到处是被日军血腥屠杀的平民。1937年12月21日,马吉在
南京鼓楼医院拍摄了许多被日军残害的市民,他们中有些人成了控诉
南京大屠杀“活的证据”。他拍摄的一名正在被救治的病人,是当年怀有6个月身孕的
李秀英,因反抗日本兵强暴,她身中30多刀。幸存下来的李秀英曾在战后多次赴
日本参加和平集会,控诉日军暴行。
1938年初,约翰·马吉将自己拍摄的胶片,委托国际安全区委员会副总干事、美国人乔治·费奇秘密携往
上海市。在上海,费奇与
英国记者田伯烈一起到上海
伊士曼柯达公司,对这些资料片进行编辑制作并加上英文说明。柯达公司后来制成4部样片,其中1部送到了英国,1部送到了
德国,另外2部都带回美国。同年4月,参与
南京大屠杀救助的德国人
约翰·拉贝在德国柏林放映了马吉拍摄的这部纪录片。
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
约瑟夫·戈培尔也观看了这部片子,“盟友”
日本的兽行令戈培尔都震惊。约翰·马吉把纪录片中部分画面翻拍成照片,将其中10张照片公开发表在美国《生活》周刊上,将日军的暴行公之于众。
1940年,约翰·马吉离开中国,返回美国继续担任圣公会牧师。1946年,他在
东京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讲述了他在南京所亲历的日军暴行,控诉侵略者的罪行。约翰·马吉讲到,1937年12月22日,他为一群大约60到70名中国人录了像,当时这些人被集中在上海路。这些图像中,女人们跪在
日本士兵面前,恳求放过她们的丈夫,还有一位老人也跪在地上。然而,尽管他们苦苦哀求,日本士兵还是将这些人全部带走了。这场景深深触动了马吉,揭示了日军对南京市民的无情屠杀。他进一步揭露了日军对妇女的暴行,每天都发生强奸事件,很多妇女,甚至是儿童都遭到残害。如果一名妇女拒绝或反抗,她就会被枪杀或刺死。他还通过摄影和录像记录了这些暴行,拍摄了一些照片和录像记录下了这些妇女身上的伤痕。有些人的脖子被割裂,全身都是伤口。
1947年初,南京军事法庭在审判
谷寿夫等
南京大屠杀战犯时,又当庭播放了马吉的纪录片作为屠城铁证。1953年,马吉在美国
宾夕法尼亚州的
匹兹堡去世。2002年10月,大卫·马吉将“贝尔”牌16毫米摄像机与纪录片母片捐赠给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马吉拍摄的纪录片母片及摄影机是“申遗”档案之一。
人物评价
37分钟是已知时长最长、内容最全的版本之一,比如在
南京鼓楼医院接受救治的受害者数量、幸存者
伍长德的动态影像、幸存者
夏淑琴亲人遇难的现场等,极具文物和文献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
张连红评)
约翰·马吉拍摄的
南京大屠杀影像,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南京大屠杀动态记录,为揭露日军的暴行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证据。这些镜头在战后被公之于众,成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
日本战犯时的重要证据。(《历史不能忘记系列 国际友人与抗日战争》作者乔玲梅评)
约翰·马吉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
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习近平评)
相关作品
约翰·马吉在南京期间,先后拍摄了4盘胶片,总时间为105分钟。约翰·马吉拍摄的
南京大屠杀纪录片拷贝共12本,且附有他写的解说词。拍摄时间为1937年9月至1938年4月,其中第一本至第四本胶片摄于1938年1月10日前,这部分内容与费奇带往
上海市洗出的4个拷贝相同,第五本至第十本胶片摄于1938年2月至3月,这两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惨景,第11本至第12本胶片摄于1938年4月,主要是反映难民营内的宗教活动。1991年乔治·费奇的外孙女汤娅.昆顿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赠送了费奇编辑的
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的拷贝片。
这些真实的镜头是日军在
南京大屠杀的有力铁证,是留存至今的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是全世界最早、最多的有关这段历史的图影
血证,成为揭露日军暴行的铁证。世界各地出版发行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书籍、影带或举办的展览等,所用图片几乎都采用过约翰·马吉的史料。南京军事法庭审判大屠杀主犯
谷寿夫时,放映了弗兰克·库柏编导的影片《中国的战争》,其中有很多马吉拍摄的镜头。
人物纪念
1991年8月,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从家中地下室里存放的父亲遗物中,找到了马吉牧师当年拍摄的胶片拷贝和使用的那台16毫米摄影机,这成为
南京大屠杀证据搜集史上一个里程碑。约翰·马吉故居现位于南京市第十二中校内的道胜堂旧址,1992年被列入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仍有许多市民前来参观瞻仰。2002年10月2日,大卫·马吉将摄影机捐赠给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该馆的又一件珍贵历史文物。马吉曾经传教的道胜堂教堂,现在是
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图书馆。同年10月,
下关区政府特将其命名为
约翰·马吉图书馆。2018年12月13日,《历史·和平·发展:马吉祖孙的南京影像》在纪念馆开幕。
相关事件
2007年11月初,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夏淑琴反诉
日本右派作家名誉侵权案一审宣判,日方败诉。审判中有一件重要证据即是马吉拍摄的纪录片,画面中有当时才8岁的夏淑琴。她被日军连刺数刀昏死过去,待她醒来时全家9口有7人惨遭杀害,只有她和年仅4岁的妹妹侥幸生还。70年后马吉拍下的证据为夏淑琴讨回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