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地理
畜牧业地理
畜牧业地理是一门研究驯养动物(如家畜、家禽等)地域分布及其规律的学科,同时也涉及畜牧业生产的生态合理区域等问题。它隶属于区域地理和经济地理范畴。畜牧业生产受到多种自然和社会技术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规划和发展。
历史沿革
畜牧业地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年前的《周礼·夏官司马第四》中就有相关记载。此后,《史记·货殖列传》、《汉书·西域传》等文献也有对畜牧业分布、生产规模和经营方式的描述。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记录了畜禽的分布、形态、习性等特点,以及其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关系。
研究内容
畜牧业地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向:迁徙式畜牧业地理、家畜生态地理和家畜生产地理。迁徙式畜牧业地理关注的是游牧迁徙为主的地区或国家的牲畜迁徙规律。家畜生态地理则是研究驯养动物种群分布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而家畜生产地理则涵盖了畜牧业生产条件、地域类型、区划和布局等方面的研究。
驯养动物种类
驯养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纲和一些非脊椎动物,如牛、马、驴、骡、骆驼、羊、猪、兔、鹿、象,以及鸡、鸭、鹅、火鸡松鼠鸡、鸽、蚕、蜜蜂属等。此外,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还有些野生动物正逐渐被驯养。
国际研究与发展
畜牧业地理的科学研究起源于欧洲,尤其是德国英国的学者们的工作为其奠定了基础。20世纪以来,畜牧业地理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理论和方法也得到了发展。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地理研究始于20世纪30-40年代,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考察研究。
蒙古国研究成果
蒙古国学者Bazergur在他的学术作品《草原畜牧业地理学》中首次提出并详细阐述了草原畜牧业生态合理区的概念,并创建了相应的模型。
参考资料
畜牧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1-0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研究内容
驯养动物种类
国际研究与发展
蒙古国研究成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