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
西汉刘向的记叙文
《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文中,魏国人季梁在听闻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市后,向魏王讲述了楚人想要到南面的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而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的故事,以此劝诫魏王不要以单纯的征伐来实现让天下人叹服的事业。
《战国策》也称《国策》,是一部独特的国别体著作,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诸侯、国君的活动和说辞,反映了战国至秦汉之际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重大活动。
战国策》最早是分散的书册,名称不一,有“国事”“短长”“国策”“事语”“长书”“修书”等,至西汉,由中国汉代经学家刘向(公元前77年—前6年)去其重复,校其脱误,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按国别记述、分篇,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总计为12国、33篇。
作品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市,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闻:听说。
2.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3.衣焦:衣裳皱缩不平。
4.申:伸展,舒展。后作“伸”。
5.大行(hang):大路。
6.方:正在。
7.北:面向北方。
8.持其驾:驾着他的车。
9.之:动词,到……去。
10.楚:楚国,在魏国的南面。
11.将:又。
12.奚:为何。
13.用:费用,钱财。
14.御:驾驭车马。
15.者:…的人。
16.御者善:车夫驾车的技术高超。
17.此数者:这几个条件。
18.恃:依靠,依仗。
19.广:使动用法,使……广大,扩展。
20.犹:犹如,好像。
白话译文
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市(今赵都),季梁听说这件事后,半路返回,来不及抻平皱缩的衣服和去除头上的尘土,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去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我说:‘你的马虽然很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是好,就离楚国越远了。大王的行动是想成为霸王,举止是想取信于天下。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锐,而去攻打邯郸市,以使土地扩展,有好的名声。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您)距离称王的事业就越来越远了。这就好像到楚国却向北走一样。”
创作背景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僖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
作品鉴赏
季梁为了打动魏王,来了个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带出了南辕北辙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其实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就发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联系,是为了让故事显得生动和真实,从而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在说服他人时不妨也用这种说法,将一些故事、案例融入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就更容易打动人。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 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省)人。刘交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刘奭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刘骜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