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为高度接触性感染。病毒通过被污染的环境、饲料、饮水、垫料、粪便、用具、衣物、昆虫等传播,不经过彻底、有效的隔离,消毒措施很难控制。
病症简介
法氏囊位于泄殖腔的背侧,也称腔上囊,是鸟纲特有的免疫器官,在70-80日龄时体积最大,以后逐渐消退,性成熟时消失。该病引起雏鸡免疫抑制,故对马立克氏病和新城疫疫苗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也使病鸡对球虫病大肠杆菌腺病毒科沙门氏菌属更易感,造成养鸡业的巨大损失。病原是双核糖核酸病毒。病毒抵抗力强,对一般酸性消毒药能耐受,碱性消毒药能较快杀灭。
病原学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为双RNA病毒科。电镜观察表明IBDV有两种不同大小的颗粒,大颗粒约60nm,小颗粒约20nm,均为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病毒粒子无囊膜,仅由核酸和衣壳组成。核酸为双股双节段RNA,衣壳是由一层32个壳粒按5:3:2对称形式排列构成。
病鸡舍中的病毒可存活100d以上。病毒耐热,耐阳光及紫外线照射。56℃加热5h仍存活,60℃可存活0.5h,70℃则迅速灭活。病毒耐酸不耐碱,pH2.0经1h不被灭活,pH12则受抑制。病毒对乙醚三氯甲烷不敏感。3%的甲酚皂溶液、0.2%的过氧乙酸、2%次氯酸钠、5%的漂白粉、3%的苯酚、3%甲醛水溶液、0.1%的氯化汞溶液可在30min内灭活病毒。
流行病学
IBDV的自然宿主仅为雏鸡火鸡。从鸡分离的IBDV只感染鸡,感染火鸡不发病,但能引起抗体产生。同样,从火鸡分离的病毒仅能使火鸡感染,而不感染鸡。不同品种的鸡均有易感性。IBD母源抗体阴性的鸡可于1周龄内感染发病,有母源抗体的鸡多在母源抗体下降至较低水平时感染发病。3~6周龄的鸡最易感。也有15周龄以上鸡发病的报道。该病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病鸡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病鸡是主要传染源。鸡可通过直接接触和污染了IBDV的饲料、饮水、垫料、尘埃、用具、车辆、人员、衣物等间接传播,老鼠和甲虫等也可间接传播。有人从蚊子体内分离出一株病毒,被认为是一株IBDV自然弱毒,由此说明媒介昆虫可能参与该病的传播。该病毒不仅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还可通过污染了病毒的蛋壳传播,但未有证据表明经卵传播。另外,经眼结膜也可传播。
该病一般发病率高(可达100%)而死亡率不高(多为5%左右,也可达20%~30%),卫生条件差而伴发其它疾病时死亡率可升至40%以上,在雏鸡甚至可达80%以上。
该病的另一流行病学特点是发生该病的鸡场,常常出现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等疫苗接种的免疫失败,这种免疫抑制现象常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IBD产生的免疫抑制程度随感染鸡的日龄不同而异,初生雏鸡感染IBDV最为严重,可使法氏囊发生坏死性的不可逆病变。1周龄后或IBD母源抗体消失后而感染IBDV的鸡,其影响有所减轻。
主要症状
该病潜伏期为2~3d,易感鸡群感染后发病突然,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典型发病鸡群的死亡曲线呈尖峰式。发病鸡群的早期症状之一是有些病鸡有啄自己肛门的现象,随即病鸡出现腹泻,排出白色粘稠或水样便溏。随着病程的发展,食欲逐渐消失,颈和全身震颤,病鸡步态不稳,羽毛蓬松,精神萎顿,卧地不动,体温常升高,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此时病鸡脱水严重,趾爪干燥,眼窝凹陷,最后衰竭死亡。急性病鸡可在出现症状1~2d后死亡,鸡群3~5d达死亡高峰,以后逐渐减少。在初次发病的鸡场多呈显性感染,症状典型,死亡率高。以后发病多转入亚临诊型。近年来发现部分Ⅰ型变异株所致的病型多为亚临诊型,死亡率低,但其造成的免疫抑制严重。
(1)患鸡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缩颈,颈部毛竖起、腹泻、虚脱而死。
(2)发生后第1~2天有鸡死亡,第4~7天死之率达最高峰,之后鸡慢慢恢复正常。
(3)发生率可达100%,死亡率约20%~30%,但也有达50%~60%。
病理变化
病死鸡肌肉色泽发暗,大腿内外侧和胸部肌肉常见条纹状或斑块状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常见出血点或出血斑。法氏囊病变具有特征性,水肿,比正常大2~3倍,囊壁增厚,外形变圆,呈土黄色,外包裹有胶冻样透明渗出物。粘膜皱褶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内有炎性分泌物或黄色干酪样物。随病程延长法氏囊萎缩变小,囊壁变薄,第8d后仅为其原重量的1/3左右。一些严重病例可见法氏囊严重出血,呈紫黑色如紫葡萄状。肾脏肿大,常见尿酸盐沉积,输尿管有多量尿酸盐而扩张。盲肠扁桃体多肿大、出血。
临床诊断
该病根据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和临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做实验室诊断。
(1)死鸡呈严重脱水现象,腿肌及胸肌,可见大片出血点或出血块。
(2)法氏囊肿大、化脓,有时出血。
(3)肾脏肿大、尿酸沉着。
(4)腺胃及肌胃交接处粘膜有时出血。
(5)由于发病很快,经3~4天高死亡后迅速恢正常。法氏囊肿大化脓、出血,至萎缩,以上之症状可诊断为该病。
防制指南
科学饲养管理
采用全进全出饲养体制,全价饲料。鸡舍换气良好,温度、湿度适宜,消除各种应激条件,提高鸡体免疫应答能力。对60日龄内的雏鸡最好实行隔离封闭饲养,杜绝传染来源。
严格卫生管理
加强消毒净化措施。进鸡前鸡舍(包括周围环境)用消毒液喷洒→清扫→高压水冲洗→消毒液喷洒(几种消毒剂交替使用2-3遍)→干燥→甲醛熏蒸→封闭1~2周后换气再进鸡。饲养鸡期间,定期进行带鸡气雾消毒,可采用0.3%次氯酸钠过氧乙酸等,按30~50ml/m3。
搞好免疫接种
目前使用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主要有灭活苗和活苗两类。灭活苗主要有组织灭活苗和油佐剂灭活苗,使用灭活苗对已接种活苗的鸡效果好,并使母源抗体保护雏鸡长达4~5周。疫苗接种途径有注射、滴鼻、点眼、饮水等多种免疫方法,可根据疫苗的种类、性质、鸡龄、饲养管理等情况进行具体选择。免疫程序的制定应根据琼脂扩散试验或ELISA方法对鸡群的母源抗体、免疫后抗体水平进行监测,以便选择合适的免疫时间。如用标准抗原作AGP测定母源抗体水平,若1日龄阳性率\u003c80%,可在10~17日龄首免,若阳性率≥80%,应在7~10日龄再检测后确定首免日龄;若阳性率\u003c50%时,就在14~21日龄首免,若≥50%,应在17~24日龄首免。如用间接ELISA测定抗体水平,雏鸡抵抗感染的母源抗体水平应为ET≥350。如果未做抗体水平检测,一般种鸡采用2周龄较大剂量中毒型弱毒疫苗首免,4~5周龄加强免疫一次,产蛋前(18~20周龄)和38周龄时各注射油佐剂灭活苗一次,一般可保持较高的母源抗体水平。肉用雏鸡和蛋鸡视抗体水平多在2周龄和4~5周龄时进行两次弱毒苗免疫。
严格扑灭措施
发病鸡舍应严格封锁,每天上下午各进行一次带鸡消毒。对环境、人员、工具也应进行消毒。及时选用对鸡群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改善饲养管理和消除应激因素。可在饮水中加入复方口服补液盐以及VC、VK、VB或1%~2%奶粉,以保持鸡体水、电解质、营养平衡,促进康复。病雏早期用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雏鸡0.5~1.0ml/羽,大鸡1.0~2.0ml/羽,皮下或肌肉注射,必要时次日再注射一次。
(1)要注意场内卫生,加强消毒防疫。
(2)肉鸡在一周龄及二周龄时使用活毒疫苗饮水。
(3)种鸡、蛋鸡在一周龄、二周龄、八周龄、十二周龄、十八周龄及产蛋后每隔3个月补强一次。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病症简介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主要症状
病理变化
临床诊断
防制指南
科学饲养管理
严格卫生管理
搞好免疫接种
严格扑灭措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