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酸肉"是"冷却排酸肉"的简称,也叫"冷鲜肉""冷却肉""排酸冷藏肉"。"排酸肉"是指对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屠宰后的畜禽胴体迅速进行冷却处理,,胴体温度在4小时内降为0~4°C,并在后续的加工、流通和零售过程中始终保持在0~4°C范围内的鲜肉。
排酸肉是现代肉品卫生学及营养学所提倡的一种肉品后成熟工艺。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即开始了对排酸肉的研究与推广。排酸肉在发达国家几乎达到了100%的市场占有率。20世纪末,排酸肉开始进入中国。所有畜禽类动物的肉,经过预冷排酸过程后都称为排酸肉,最常见的排酸肉有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
排酸肉由于在0°C~4°C下放置12~24小时,使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从而减少了有害物质的含量,确保了肉类安全卫生。与普通肉相比,排酸肉经历了较为充分的解僵过程,其肉质柔软有弹性,烹时好熟易烂,口感上更细腻,味道鲜美,营养吸收利用率较高。但是排酸肉并没有改变肉中的营养结构组成,在营养成分上和普通肉是基本一样的。
产品简介
概念由来
肉类作为原料,不论是烹调还是加工,成熟期的要比僵直期的品质优良。常温下肉的成熟要比低温下速度快,但常温下微生物容易生长繁殖,酶也有较高的活性,容易造成原料肉的腐败变质。屠宰后其体内
新陈代谢作用大部分仍在进行,所以体内温度略有升高,如屠宰后1小时的肉体温度较刚宰杀时体温高1.5~2°C。肉体较高的温度和湿润的表面最适宜微生物生长和繁殖。因此,应该在较低的(但不能冻结)的温度下使肉完全成熟,这实际是一个冷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pH缓慢上升,行业中形象地把该过程称为排酸。该过程依畜禽种类不同和温度不同所经历的时间也不同,普通环境下,从屠宰完到成熟热好,猪肉需要3~5小时,羊肉需要5~7小时,牛肉需要10~14小时。
发展历史
畜禽等动物在被屠宰后,肉要经过僵直期、解僵期和成熟期几个过程。畜禽被宰杀后,刚开始时肉是柔软的,称为"
热鲜肉"。几小时后,肉会逐渐变得僵硬,即进入僵直期,并持续1~3天时间。这时候由于强烈的
肌肉收缩,肉的口感最差。因此,"热鲜肉"往往口感不好,味道不美,肉质也比较硬。如果把"热鲜肉"冻起来,就是"冷冻肉",“冷冻肉"会发生更强烈的肌肉收缩,口感更粗硬。过程。但如果把屠宰后的肉放在0~4°C储存一段时间,肉就会慢慢恢复柔软,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排酸"过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即开始了对排酸肉的研究与推广。到2003年,排酸肉在发达国家已占肉类总量的60%以上。至2009年几乎达到了100%的市场占有率。20世纪末,排酸肉开始进入中国。到2003年,在中国所占肉类总量比重为千分之几。
产品特点
制作流程
从活体到餐桌,冷鲜肉大致经历如下过程:产地检验合格的生猪在屠宰场屠宰,经检疫、品质检验合格后, 0~4℃下冷却排酸24~48小时。在冷却间0~4℃下分割、包装,然后经冷藏运输车0~4℃下运往批发、零售点,在冷藏展柜0~4℃展卖。最后,消费者购买后0~4℃下保存。整个冷鲜肉的生产过程始终在0~4℃,形成冷鲜肉特有的冷链系统,各个链条紧密相连不曾间断。
真空放血
一般采用高压电将生猪击晕后,进行宰杀,然后是真空放血,使猪血不受污染,达到食用、药用要求。
褪毛
采用蒸汽烫毛,避免猪体的交叉感染。然后用火焰燎毛技术,使肉体达到完全消毒作用。
同步检疫
将褪毛后的畜禽胴体和内脏在2条生产线上对应行走,一旦发现病变,胴体和内脏同时下线,避免病变生肉和其内脏进入市场。
排酸间管理
冷却设备
中国对肉类的排酸方法主要采用冷风机进行冷却,即在排酸间(冷却间)内装置落地式冷风机或吊顶式冷风机。
产品摆放
温度控制
排酸冷却是指将肉的温度降低到冻结点以上的温度(肉的冻结点大约在-1.7°C)。冷却作用将使环境温度降到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适度范围以下,从而影响微生物的酶活性,减缓微生物生长速度,防止肉的腐败。排酸温度的确定主要就是从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考虑。将胴体保存在0~4°C范围,可以抑制
病原菌的生长,保证肉品的质量与安全,若超过7°C,病原菌和
腐败菌的增殖机会大大增加。近年来,鉴签于肉类工业逐步现代化,质量卫生意识加强和一系列管理系统的执行,肉品的卫生状况日益改善,并从节能角度考虑,国际上已将冷却肉的上限度从4°C提高到7°C。
快速冷却
分为一次冷却工艺和二阶段冷却工艺。
一次冷却工艺
中国的肉类加工企业普遍采用一次冷却工艺。为了缩短冷却时间,应先将冷却间内温度降到-3~-1°C,相对湿度一般在95%~98%,在大批鲜肉入库的同时,开启干式冷风机进行供液降温,但由于肉体中热量的散发,会使冷却间的空气温度急速上升,但应控制在0°C~4°C之间。在经过10h后,室内温度应稳定在0-1°C,不能有较大幅度地波动。冷却开始后,随着肉温下降和肉体中水分蒸发强度的减弱,室内相对湿度逐渐降低至90%-92%。库内相对湿度的高低对肉的冷却加工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过高会造成微生物繁殖;过低会使肉体水分过多蒸发而引起质量损失。空气的温度和流速影响着冷却速度和冷却期的食品干耗。在冷却间内肉片之间的空气流速一般为0.5~1.5m/s,其干耗量平均为1.3%。如果将热肉送入-3~-5°C、风速1-2m/s的冷却间内进行冷却,则肉的冷却干耗比在-1°C的冷却间冷却24h要减少15%。在一定的空气温度和流速下,肉的冷却时间主要取决于肉体的肥瘦、肉块的厚薄以及肉体的表面积大小。猪1/2胴体肉排酸时间一般为24h,牛1/2 胴体肉排酸时间一般为48-72h,羊整腔为10-12h,肉体最厚部位(一般指后腿)中心温度降至0~4°C即可结束冷却过程。当胴体最厚部位中心温度冷却到低于7°C时,即认为排酸完成。
二阶段冷却工艺
在国际上,随着冷却肉的消费量的不断增大,各国对肉类的冷却工艺方法加强了研究,重点是围绕着加快冷却速度、提高冷却肉质量等方面来进行。其中较为广泛采用的是
丹麦和
欧洲其他一些国家提出的二阶段快速冷却工艺方法,其特点是采用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风速进行冷却。
第一阶段,是在快速冷却隧道或在冷却间内进行,空气温度降得较低,一般为-10--15°C,空气速度一般为1.5。2.5m/s.经过2-4h后,胴体表面在较短的时间内降到接近冰点,迅速形成干膜,而后腿中心温度还在16-25°C,然后再用一般的冷却方法进行第二次冷却。
第二阶段,冷却间温度逐步升高至0~2°C,以防止肉体表面冻结,直到肉体表面温度与中心温度达到平衡,一般为2~4°C,冷却间内空气循环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慢下来。
采用二阶段冷却工艺方法的设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部冷却却过程在同一冷却间中完成,一种是在分开的冷却间内进行。
冷链技术
包括冷链加工、冷链运输、冷链销售,全部过程在0~4 °C的可控温度中操作,降低了细菌的污染机会。
经济价值
肉类排酸是现代营养学所提倡的一种肉类后成熟工艺。排酸肉与
热鲜肉、
冷冻肉相比较,无论是营养价值、安全性还是烹调后的质感、口味,都有一定优势。通常在食用猪肉后,人胃里的酶会把肉中的
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以便于人体吸收。排酸肉经过人工干预的方法,把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的过程提前了一部分,烹饪过程中好熟易烂,肉质细腻更容易咀嚼和消化,营养的吸收利用率也高。它的售价之所以比普通肉高20%~30%,主要原因是生产过程中要经过多道严格工序。但"排酸"只是一种工艺,并没有"抗癌""保健"的神奇功能。与普通肉相比,排酸肉中营养结构组成没有改变,在营养成分上也基本一样。消费者要正确认知"排酸肉"的好处,不要听信没有科学依据的过度宣传,做到理性选择,健康饮食。
辨别方法
相关产品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鲜肉除了排酸肉,主要还有两种:
热鲜肉和
冷冻肉。
“热鲜肉”是指宰杀后未经冷却处理,肌肉处于僵直状态,直接上市销售的鲜肉。这种肉的缺点是,一般裸肉摊售,温度通常较高为40-42℃,保质期非常短,特别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硬度大、干燥、嫩度降低,口感不是很好。这是因为动物(如猪、牛、羊)被屠宰后的几个小时内,肌纤维收缩,肉会变硬,并且可以持续1-3天时间,这就是通常说的死后僵直现象。这时如果直接把它拿来烹调了吃,肉的口感就会很差。中国农村原有的“村头杀猪、路边卖肉”就是此类肉。
“冷冻肉”是指生猪宰杀后,将肉在-28℃以下进行速冻处理,使深层温度达到-15℃以下,然后在-18℃以下长期储存的肉。优质冷冻肉的肉质、香味与热鲜肉或冷鲜肉相差不大。但若保藏措施处理不当,肉质、香味会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国家的冷冻肉的保质期为两年,而中国国内将猪、牛、羊肉的冷冻肉保质期规定为10-12个月。冷冻肉相比于鲜肉存在脂肪氧化情况的发生,脂肪氧化会生成威胁身体健康的物质,同时产生难闻的“哈喇味”,加工前的解冻,会导致部分营养物质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