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丁湖
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内陆咸水湖
艾丁湖(英语:Aydingkol Lake),是中国陆地自然地貌的最低处,也是中国大陆海拔最低的盐湖,其海拔低度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四,仅次于约旦的死海、叙利亚的太巴列湖以及吉布提的阿萨尔湖。艾丁湖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是火焰山博格达山系,南为觉罗塔格山系,东部是库穆塔格沙垄。现代艾丁湖已处于干涸阶段,水面东西长6千米,南北宽2.6千米,深度不足1米,面积约14平方千米,湖底海拔-154.31米。
二叠纪晚期,华力西造山运动将天山褶皱隆起成为高大山地,形成了天山地槽褶皱带。这个巨型褶皱带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逐渐演变成纵向山间盆地,吐鲁番盆地就是其中之一。吐鲁番盆地地下水丰富,因此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每年春季融化的天山雪水由四面八方向盆地汇聚,构成了艾丁湖。艾丁湖区域有14条主要河流,例如大河沿、塔尔朗河、煤窑沟河、白杨河、阿拉沟等。湖区拥有众多地貌类型,例如湖积平原、干三角洲、冲湖积平原、冲洪积平原、洪积平原和沙漠等。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艾丁湖地区形成了典型的干旱荒漠气候,是世界闻名的“火洲”。夏季高温酷热,冬季干冷,春秋季风大力强。这里矿产资源丰富,有石盐芒硝硫酸钠,以及石膏钙芒硝和多种钾、镁盐类。艾丁湖生态区主要涉及吐鲁番市所辖高昌区鄯善县托克逊县,面积4.56万平方千米。该地区栖息着众多珍贵的野生动物,如雪豹北山羊西藏野驴等。植被主要有梭梭铃铛刺、骆驼刺、盐嵩等。
目前有可靠年代支撑的艾丁湖地区的人类活动最早可追溯至青铜时代晚期到早期铁器时代,即苏贝希文化(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150年)。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分据西域先贤掸(现新疆吐鲁番市)归降汉朝,自此西域地区完全属汉朝统治,同时汉代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至唐朝,将吐鲁番市改名为西昌州,后又改名西州。公元9世纪回鹘西迁,其中一支占据唐西州地区,居民从事农牧。十世纪至十一世纪,与五代十国北宋有密切的贸易关系。十二世纪初叶后为西辽属国。十三世纪初归附蒙古,中叶后成为元朝直辖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城市化的加速,艾丁湖面临过度开垦、工农业废水排放和过度汲取地下水等环境挑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举措。
艾丁湖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之后于2018年入选国家级湿地公园。艾丁湖地区的墓葬考古和塔什烽燧等人文景观展现了艾丁湖地区土葬的文化传统以及其与中原地区悠久的文化联系。
命名
艾丁湖,维吾尔语称作“艾丁库勒”,寓意“月光湖”,周围遍布银白色的盐结晶体,形状酷似一轮明月。艾丁,维吾尔语的意思是月亮。
觉洛浣是艾丁湖的旧称,意为“荒漠湖”。这一名字来源于艾丁湖南侧的中天山支脉觉洛塔格山,觉洛塔格的意思是荒山。这一名字来源于艾丁湖南侧的中天山支脉觉洛塔格山,觉洛塔格的意思是荒山。
位置境域
艾丁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南部的吐鲁番盆地之中,是吐鲁番盆地最低洼的地区,也是中国大陆海拔最低的盐湖。其地理坐标为40°43′~42°32′N,89°10′~89°40′E。艾丁湖北部是火焰山博格达山系,南为觉罗塔格山系,东部是库穆塔格沙垄。
历史成因
二叠纪晚期,华力西造山运动将天山褶皱隆起成为高大山地,形成所谓的天山地槽褶皱带。这个巨型褶皱带由一系列东西向构造隆起与断陷洼地组成。这些洼地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逐渐演变成纵向山间盆地,吐鲁番盆地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唯一深陷于海平面以下的盆地,夹峙于北部的博格达山和南部的觉洛塔格山之间。艾丁湖位于吐鲁番盆地最低洼的地区,同时地下水丰富,因此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每年春季融化的天山雪水由四面八方向盆地汇聚,构成一个以艾丁湖为中心的辐射渗透流场。
地理特征
气候
艾丁湖是世界闻名的“火洲”,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夏季高温酷热,少降水,冬季寒冷干燥,多风沙。最高气温48.3℃,地面最高气温74.9℃,年温差44.5℃,日温差44.5℃;6~8月最低温度平均33℃以上,时间长达30~50d,极值温度50.9℃。年降水量10毫米,年蒸发量3800-4000毫米;相对湿度39%。春秋季为大风季节,以西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2.1米/s,最大风力可达12级。
水文特征
流域水体
艾丁湖区域有14条主要河流,分别为大河沿、塔尔朗河、煤窑沟河、黑沟、恰勒坎河、二塘沟、柯柯亚、坎尔其、柯尔碱沟、白杨河、阿拉沟、鱼尔沟、乌斯通沟、祖鲁木图沟。
汇入艾丁湖的水系新疆天山博格达山南坡诸河,主要有白杨河、黄河沿河、塔尔朗河、煤窑沟、黑沟、吐拉坎沟、二唐沟和天格尔山南坡的阿拉沟,还有觉洛塔格北坡的季节河地下水,所有河沟出山口年径流量的合为7.6×108左右。但是,地表径流大部被引用,补给艾丁湖的只有少量地表水(现阶段仅有白杨沟镇河)、泉水、坎儿井等灌溉下渗的地下水量。
水量变化
影响内陆湖泊的主要气象因素为降水和气温。艾丁湖区域属典型的干旱荒漠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干冷,各月气温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同时降水十分稀少,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多年平均年降水82.6毫米,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相差高达16倍以上;蒸发十分强烈,平原区水面蒸发达1800毫米,年际变化相对稳定,蒸发随高程增加而递减的趋势较为显著。
流域补给水量是艾丁湖水源补给的重要因素之一,受流域补给水量减少,艾丁湖萎缩严重。艾丁湖区域内河流径流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夏季自5月下旬进入丰水期,持续到8、9月,占全年径流量的60%~80%;冬季12月-2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2%~7%。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各河流75%保证率的径流量在多年平均径流量的71%~84%之间,河流径流量的年变动系数Cv在0.21~0.31之间,最大年径流量在最小年径流量的2.5~3.5倍之间。
湖面变化
根据艾丁湖沉积物的变化过程所示,艾丁湖至少在上新世末已经存在。至晚更新世,艾丁湖长约95千米,宽20~35千米,面积2,500~3,000平方千米。全新世早期,艾丁湖面积约1,400平方千米,全新世晚期,湖面海拔约为-150米,面积约为300平方千米。按照现存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绘制的吐鲁番市厅图显示,艾丁湖水面积为230平方千米。之后,湖水面积变化很大,根据地形图量算,20世纪40年代,艾丁湖面积约150平方千米左右。1958年航片上艾丁湖湖面积为22平方千米70 年代,按当时的航片量算,湖面积约为60平方千米。然而 1986年SPOT卫星影像显示,湖水面已消失。1993年4月的实地观察表明,在89°4′54″E , 42°39′9″N处可看到以北300~500米处有水面波动。 因为湖的四周与极为广阔的盐光板地和盐沼泽连成一体,湖水面积很难准确介定。估计当时湖面在10平方千米左右。1994年不足3平方公里。1999 年的ETM像片显示,艾丁湖水面形状酷似一只乌贼,其头部就是阿拉沟和大河沿河进入艾丁湖的水口,这里水深达7米,尾部面积很大,水浅处约2~3米,面积约16.41平方千米。从2003年MrSid 影像上分析得出其湖水面积约为13.27平方千米,尾部消失较明显。2004年9月的spot 影像中,湖面面积又消失为零了。艾丁湖的最小面积在2008~2020年间,除2013年外均小于1平方千米。
湖水化学
艾丁湖湖水中含有大量的氯、钠、钾等离子,矿物有石盐芒硝硫酸钠,以及石膏钙芒硝和多种钾、镁盐类、盐和芒硝的储量约3亿吨以上,是中国矿化度最大的湖泊。
地下水
艾丁湖的地下水主要包括来自北部的博格达山河流径流、火焰山系的泉水,以及山前平原上的坎儿井水,这些水源最终都转化成地下水,为艾丁湖提供补给。此外,地表径流水主要来源于通过托克逊县灌区的白杨河余水。
艾丁湖非山区地下水区域按吐鲁番市北盆地、南盆地划分。北盆地地下径流方向为由北至南,以火焰山葡萄沟、胜金沟、吐峪沟、连木沁镇沟、树柏沟等的发源处为中心形成汇流区并溢出地表形成泉集河;以盐山县火焰山间的吐鲁番构造缺口为主要汇流通道进入南盆地,并向艾丁湖及周边地下水浅埋区汇流。盆地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排泄以潜水蒸发和人工开采为主,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河道渗漏,其次为山区河谷潜流的侧向流入和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几乎没有山区地下水的侧向流入补给。近年来区域节水力度加大,但从入湖水量来看,各入湖河流中,现状只有白杨河能够形成有效径流补给艾丁湖。
地质
艾丁湖处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北侧是受新地壳运动影响隆起的盐山县火焰山背斜构造,构造由中、新生界组成。与火焰山地区为一个整体,艾丁湖在中生代必然有沉积,较早的艾丁湖湖相沉积至少可以追溯至上新世末。新疆地质局11地质队曾在艾丁湖区进行钻探工作,在现艾丁湖标志碑附近的代表性钻孔深185米,孔底部出现上新统棕红色泥岩,154-182米为棕红色砾岩,154米以上依次出现粉砂黏土层、含砾细砂层、中细砂层、粉砂质粘土层、含砾中粗砂层、粉砂质粘土夹细砂层、含砾中细砂夹粘土层、石膏粉砂质粘土层、石盐层。研究者认为艾丁湖经历了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三个水质演化阶段。钻孔在24.11米以下时,湖泊沉积是粘土层和砂层交替沉积,下部粘土层中有介形虫化石,此期湖泊为淡水期;钻孔在11.6-24.11米处,湖泊沉积以砂层为主,夹砂质黏土沉积,富含石膏团块夹石,此期为湖泊咸化期,相当于晚更新世;钻孔11.6米以上,湖泊沉积以富含蒸发岩类的砂质黏土为主,蒸发岩类包括石膏、芒硝硫酸钠钙芒硝石盐等。由下向上,蒸发岩类含量逐渐增加,在4.95米以上的部分占到50%以上。
艾丁湖非山区地下水区域则按吐鲁番盆地北盆地、南盆地划分。吐鲁番市北盆地和南盆地四周是以单一结构的潜水含水层为主的砾质平原,含水层岩性以卵砾石、砂砾石为主。南盆地中部是以多层结构的潜水—承压水(自流)含水层为主的细土平原,含水层岩性以中砂、细砂和粉砂为主。北盆地和南盆地西部戈壁砾质平原区,大厚度潜水含水层最大厚度可达700米以上,深层地下潜水的补给来源是上部浅层潜水的垂向补给。北盆地和南盆地细土平原区分布有深层地下承压水,由上游深层潜水侧向流入补给;深层承压水向艾丁湖区汇流,在环艾丁湖地下水浅埋区通过越流向浅层含水层排泄,消耗于浅层潜水蒸发。
地形地貌
艾丁湖湖区有湖积平原、干三角洲、冲湖积平原、冲洪积平原、洪积平原和沙漠等。由于湖泊萎缩引起的地貌类型演变主要表现在:盐沼泽-盐渍地-盐壳地;湖滨三角洲干三角洲-平沙地-沙丘;冲洪积平原风蚀平原或沙地沙丘;洪积细土平原-风蚀洼地、槽谷、雅丹地貌;湖岸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湖积平原风蚀平原。
艾丁湖分为三个区域:外围是富含盐分的湖积平原,在强烈的蒸发条件下形成了坚硬的盐层;中间区域是盐泽地带,其下覆盖着淤泥层;而湖的中心则由晶莹剔透的盐晶构成。
矿产资源
艾丁湖的盐湖区资源包括卤水资源和固体盐类沉积资源,以固体盐类资源为主。卤水汁资源有湖表卤水、晶间卤水和淤泥卤水,以晶间卤水为主,湖表卤水次之,盐湖水化学类型为硫酸盐硫酸钠亚型。湖表卤水一般分布在湖区西部河口附近,面积2-4平方千米,水深0.1-0.5米,矿化度336.47g/L,受1999年夏季突发性洪水和农业节水工程实施的影响,湖水面积已经扩大到50平方千米,水深增加到0.4-0.7米;晶间卤水分别赋存在石盐层和芒硝层中,相对密度1.1940,pH值7.33,矿化度327.59g/L。固体盐类沉积资源有石盐、芒硝和硫酸钠,以石盐为主。石盐分为表层盐和底层盐;表层盐是湖表水新结晶出来的新盐,在春夏多风季节,受强大的西北风影响而使湖表卤水沿着平坦的湖滩由西向东蔓延,甚至造成部分地段晶间卤水水位上升到湖面,待风停水退或者在冬季湖面上形成一层白色的石盐壳,从而成为艾丁湖年复一年的新生石盐薄层;底层石分布在盐湖区的北部和西部,沿着湖岸延伸,矿体长10-14千米。石盐储量约71亿吨。芒硝分布在湖区的北岸,圈定面积37平方千米,储量约1141万吨。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曾经的艾丁湖栖息多个国家保护物种,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北山羊西藏野驴及二级保护动物草原斑猫棕熊鹅喉羚盘羊岩羊马鹿猞猁等,在这里频繁出没;偶尔还可以见到珍稀濒危的野骆驼白鹳黑鹳大天鹅小天鹅苍鹰、鸢、红隼等珍稀鸟类和成群结队的雁、鸭、雀等。只是随着自然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艾丁湖的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经过吐鲁番市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整治,艾丁湖水面面积已呈恢复增长态势,年内干涸时长较往年有所减少,湿地功能得到一定改善,已绝迹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尾鹞和鹅喉羚再次出现,多年未见的天鹅、野鸭、大雁数量大幅增加。
植物
艾丁湖生态区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恶劣,大部分为戈壁荒漠,由于地势高差变化,形成了显著的植物自然地理垂直分布。山区岩石大部裸露,植被稀少;山前倾斜平原土质为粗颗粒砂砾石,下渗强烈,低洼处生长零星梭梭铃铛刺、骆驼刺、盐嵩等灌木或草本植被;平原区以荒漠戈壁为主,植被覆盖程度较低,潜水埋深较浅处生长有片状零星分布的多枝柽柳白刺、骆驼刺等耐旱植物。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目前有可靠年代支撑的艾丁湖地区人类活动最早可追溯至青铜时代晚期到早期铁器时代,即苏贝希文化(3200~1800calaBP)。该文化早中期考古遗址经过系统研究的仅有洋海墓地,基于大量植物遗存和考古材料,确定洋海先民主要开展以放牧为主、同时种植少量农作物(稞麦、小麦、黍)为补充的农牧兼营经济生产。这与南疆大区域范围内低海拔绿洲通常发展以农业为主的认识不同,显示了局地环境下人类的适应特征。苏贝希文化晚期胜金店墓地发现大量小麦秸秆和多种农作物组合(粟、黍、小麦、大麦、青稞),指示农业活动增多,农业生产规模增大。同时,多年生的、需要完全不同的传统生态知识体系的果树类枣和葡萄被引入吐鲁番市种植,外来品种导致农作物种类谱系扩大,可利用性和多样性增加,表明先民开始掌握更加复杂的农业系统。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分据西域先贤掸归降汉朝,自此西域地区完全属汉朝统治,汉代始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至唐朝,以其地为西昌州,后改名西州。公元9世纪回鹘西迁,其中一支占据唐西州地区,居民从事农牧。十世纪至十一世纪,与五代十国北宋有密切的贸易关系。十二世纪初叶后为西辽属国。十三世纪初归附蒙古,中叶后成为元朝直辖地。之后在清乾隆二十一年(即公元1756年),清将何国宗和哈清阿带队对艾丁湖进行过实测。据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刊布的《大清舆图》测算,那时的艾丁湖水域面积是230平方千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政府重视有关艾丁湖的数据勘测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显示,艾丁湖湖面东西长40千米,南北宽8千米,湖水面积近152平方千米。根据1958年航空照片观察计算,湖面近似椭圆形,东西长7.5千米,南北宽3千米,水深0.8米左右,面积22.5平方千米。1962年8月,航片解译,这时的湖面全部干涸。1973年,按美国地球资源技术卫星MSS4波段解译,又有积水,面积达29平方千米。80年代初,湖面又不足17平方千米了。1984年,由航片解译,湖水又全部干涸。1989年通过TM卫星照片显示,湖为新月形,水面已退缩到了大约11平方千米,湖周湿地约为72平方千米。1993年,湖底变硬,可行汽车。实地勘察水面在3平方千米。1994年,不足3平方千米,成零星片状水洼。1999年,美国探空卫星拍摄到了艾丁湖的照片,照片显示,艾丁湖又复活了。由卫星照片解译,湖面为75平方千米。90年代末,吐鲁番市出现过三年丰水期,2000年4月26日,云图测算为66平方千米。 2000~2020年,湖面面积呈显著减小趋势,最大面积与年均面积经历了同步波动,其趋势较为一致。最小面积在2008~2020年间,除2013年外均小于1平方千米,表明这段时间内艾丁湖在每年的枯水期已几近干涸。年均面积从上阶段末的47.82平方千米下降到3.04平方千米,共减少了44.78平方千米。年均变化速率为2.24平方千米/a,此阶段湖面面积萎缩了93.64%。1991~2020年,艾丁湖湖面面积经历了先迅速萎缩再快速扩张的一次较大波动,随后逐渐萎缩的动态变化过程。
在对艾丁湖相关数据进行测定的过程中,有关艾丁湖最低点的位置这一数据引起社会和国家的关注,1979年,新疆测绘人员用普通的传统测量方法,测得艾丁湖洼地最低点的海拔高程数据为-155米。2005年年底和2006年初,新疆测绘部门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请示并上报,要求依法重测艾丁湖高程,其方案获得批准。2008年9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测绘局代表我国政府正式宣布:经过两年多的测量,吐鲁番市艾丁湖洼地的高程为低于海平面154.31米。新数据将在行政管理、新闻传播、对外交流、教学等对社会公众有影响的活动中使用。
经济
艾丁湖作为吐鲁番地区四大煤田之一,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丰富。吐鲁番地区经历了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和频繁的岩浆活动,成矿条件极为优越,蕴藏有丰富的矿产和煤炭资源,已探明的矿产有68种,在所有资源中煤炭资源尤为丰富,预测煤炭资源量5651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10.85%,占新疆煤炭资源预测总量的25.8%。依托相关政策支持,吐鲁番市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近年来,煤化工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煤化工产业迅速发展。2013年吐鲁番地区半焦(含焦炭)、电石、煤焦油的产量分别为:140.57万吨、89.97万吨、5.69万吨,比2009年分别增长了1.6倍、31.7倍、4.8倍,年均增长速度为分别为21%、101%、42%。
旅游业也是艾丁湖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23年,包括艾丁湖景区在内的吐鲁番旅游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90.18亿元,增长5.2%。全年旅客运输总量185.82万人,比上年增长35.7%。旅客运输周转量2.62亿人公里,增长3.9倍。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628.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倍。其中,国内游客2626.22万人次,增长1.3倍;国际游客1.95万人。全年实现旅游收入202.81亿元,增长2.2倍。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蓄水能力下降
影响内陆湖泊的主要气象因素为降水和气温。气温对面积变化的影响较为复杂。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艾丁湖流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态势。气温升高一方面加剧了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其中水面蒸发是艾丁湖水量的主要损失方式,也是造成湖面面积萎缩的关键原因,另一方面加速了流域上游的冰雪融水现象,其融水一定程度补给了艾丁湖的入湖水量,有助于扩大湖面面积。可以看出,气温对艾丁湖面积变化具有两面性,但冰雪融水增加的代价是上游冰川面积的萎缩。21世纪后,由于冰川萎缩,艾丁湖入湖水量中冰雪融水的占比逐渐下降,削弱了未来冰川对湖面面积的调节能力。
人类活动对艾丁湖面积变化也有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在流域上游建设蓄水、引水工程,截取大量地表、地下水用于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导致汇入艾丁湖的水量逐渐减小,湖面逐渐退缩。吐鲁番盆地早期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不大。汉代以来,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人类居住地逐渐向平原区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开始加大,湖泊有缩小的反映。隋唐,气候偏暖,农业繁盛,绿洲面积扩大,引用水较多,湖泊退缩比较显著,湖面高程处在正高141米以下,都善县迪坎尔乡境内发现修筑于-140.1米的唐朝烽火台,便是有力的佐证。明清时期,气候普遍处于干凉期。17~19世纪为北半球小冰期,年平均温度较现在低2℃,湖泊面积略有扩张。清末以来,由于人口增加和耕地面积扩大,引水量大增,使湖水的补给大量减少。近百年来,湖泊面积从200多平方千米,急剧减少至20多平方千米,减少90%以上。1949年初,吐鲁番市有人口14.48x10^4,播种面积2.89x10^4公顷。1988年,人口增到45.97X10^4,播种面积扩大4.68X10^4公顷。年引用水量从1957年的5.5x10^8立方米增加到1991年的12.72x10^8立方米,大大减少了通过地表和地下水补给艾丁湖水量。由此可看出,近40年来,艾丁湖的急剧缩小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
吐鲁番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已超过其拥有水量的130%,每年过度抽取地下水约4亿立方米。该地区70%的绿洲遭受过度开采,这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而且还加剧了区域生态问题,包括艾丁湖的干涸和沙漠化现象的加剧。
土地盐碱化
盐碱化土地乃是荒漠化土地中重要的一种,同时盐碱化也是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动力之一,往往形成于地势低洼、灌排系统不畅、地下水水位较高的盆地和平原地区。盐碱对土地的生产能力破坏力巨大,尤其是作为耕地、草地等可利用地一旦土壤盐碱化,生产能力下降明显,如果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其程度会不断加剧,发展至重度或是极重度盐碱地,此时土地就会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另外,盐碱化还具有发展迅速等特点,因此危害巨大。
吐鲁番盆地四面是高山环抱,绿洲基本位于海拔极低的盆底部位,地势低洼;艾丁湖地势低洼,周围的地下水均流向以其为中心的局部区域,所以自然灌排不畅;同时地下水水位一般很高,在艾丁湖的附近区域甚至已经在低洼处出露地表。在种种因素影响下,艾丁湖的盐碱化进程表现明显,在很多方面造成了重大影响。
吐鲁番市以南、艾丁湖以北的广大区域基本都是重盐碱地,从1986年到1998年大约12年的时间里,盐碱地向东发展的趋势特别明显,在吐鲁番市市区向南至艾丁湖的广大区域内,基本上都在这一时期发育成为盐碱地。从面积上来看,该时期内,研究区内的盐碱化土地新增大约207.6平方千米,由1986年的大约465.5平方千米增长到了1998年的大约673.1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净增大约17.3平方千米。
沙漠扩张
吐鲁番市往南约4千米,正高50~-100米带发育50多平方千米的半固定沙丘。在吐鲁番市以东的约15~20千米,海拔-30~-60米带,发育约20平方千米的垄状沙丘。沙丘走向分北东和北西两组,高度3~5米,流动性较强,这些沙丘发育时间都不是很长,如果艾丁湖干涸,这些沙丘的发展是必然的。另外艾丁湖南现多为沙砾石地,艾丁湖湖面的沿壳破坏后,受风的作用掀起的湖底沙层黏土将主要降落在艾丁湖南。现位于艾丁湖东的库姆塔克也会受艾丁湖干涸的影响而向西扩展,直接受影响的地方是鄯善县底坎儿乡和达浪坎乡。
植被衰退
艾丁湖周原有较大面积的芦苇沼泽和低地草甸。湖泊缩小,盐度增高,原有植被受到极大破坏。现代艾丁湖矿化度已达210g/L,裸露的湖底几乎寸草不生。沿艾丁湖盐场公路的植被剖面显示了新老湖区植被演替规律,从南向北植被依次分布为:新干湖区——地表为盐壳、无植被,正高154~-151米;盐木+盐节木带——植被为盐生半灌木,盖度5%~10%,海拔一151~-150米;芦苇+骆驼刺,盖度10%~20%,海拔-150米~-130米,黑刺+芦苇带,盖度25%左右,伴生骆驼刺,白刺,海拔-130米~100米;骆驼刺+猪毛菜带,伴生花花柴多枝柽柳,芦苇、盐穗木等,盖度25%~30%,海拔-100米~-70米;靠近吐-公路段、海拔-50米左右为沙垄地,地表除少量梭梭外,几乎无植被生长。以上植被中除北部沙垄地带为地带性荒漠植被外,其它均属受地下水及土壤盐分影响的多汁盐柴类荒漠,反映了古老湖区曾发育低地草甸,新干湖区土壤盐分极高,仅能发育多汁盐等荒漠类型。当地下水太深时,植被将恢复到显域荒漠类型。
环境保护
水资源合理开发
在2012年之后,由于当地政府提出并采取了生态保护的政策和科学的治理方略,推进了约束地下水资源开采、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方案,地下水开采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天然绿洲的面积及天然植被覆盖度均开始回升,生态环境逐渐改善。2017年,吐鲁番市市政府完成营造林13.21万亩,其中:重点防护林8.7万亩、退耕还林4.51万亩;大力推行现代化耕作方式,全市完成秋翻面积62.68万亩,完成农机深松7.29万亩;积极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建立农药减量示范点10个,建立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8900亩,新建2家废旧地膜、棚膜回收厂;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奖资金6348万元;进一步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实施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管理,查处违法凿井案件1起,征收水资源费4167.13万元,关闭机电井180眼,安装机电井计量水表910台;同时全面推进河长制
盐碱化治理
骆驼刺具有抗旱、耐盐碱的特性,根系可深入地下25米汲水,是“天然抽水泵”,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沙生植物。因此吐鲁番市市政府实施骆驼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通过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法治意识。同时,沿吐托快线修建宽度20米、长度6千米的防火隔离带,利用农闲时节引水灌溉草场。增加草原管护人员,并增设130个鹰架,有效防控鼠害。建立5000亩骆驼刺种子基地,确保骆驼刺补种用种需求。经过努力,骆驼刺草场得到有效保护。据吐鲁番市林草局统计,从1996年至2020年,骆驼刺草场植被覆盖度从3.09%增加至18.3%,区域环境明显改善。同时当地采取效率较高的灌溉措施,新建有利于土壤洗盐、排盐的灌排系统,种植耐盐生植物等措施不仅有效地减缓了土地盐碱化加剧的趋势,同时也对已有盐碱化土地的治理颇有成效。
风景名胜
艾丁湖景区规划范围位于东经88°58'~89°38',北纬42°48'~42°32',以艾丁湖为中心,面积约260.45平方千米,划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区。接待基地:面积0.48平方千米,占艾丁湖旅游区总面积的0.18%,位于艾丁湖旅游区北部,靠近绿洲边缘区。湿地生态观赏区:面积50.48平方千米,占艾丁湖旅游区总面积的19.38%,位于艾丁湖旅游区西部,是艾丁湖水源补给线上(硝尔艾肯、托克逊县艾肯)的湿地区。探险考察体验区:面积83.80平方千米,占艾丁湖旅游区总面积的32.18%,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前者位于艾丁湖旅游区南部,呈东西向条状分布,后者位于艾丁湖旅游区北部,也呈东西向条状分布。水域景观区:面积109.51平方千米,占艾丁湖旅游区总面积的42.06%,位于艾丁湖旅游区中部,由内至外分为常年水域区、季节水域区和盐壳潮地区。盐田景观区:面积16.18平方千米,占艾丁湖旅游区总面积的6.21%,位于艾丁湖旅游区东部,是盐田开发区。
艾丁湖塔什烽燧
位于吐鲁番市艾丁湖镇,艾丁湖南岸的遗址,距离翁依旁坎儿井西侧11千米处。该地理位置东经89°12′,北纬42°40′,平均海拔为-141米。
该遗址周围是一块盐碱地,其中生长着如芦苇和骆驼刺等耐旱植物。遗址南侧约100米处,是觉罗塔格山的前冲积扇区域,这里是一片覆盖着大量砾石戈壁地带,植被稀少。
烽燧主体形状接近长方形,由土坯搭建而成。其东西向的长度为10米,南北向的宽度为6.3米,目前遗留高度大约为5米。基座距离地面约2米和3.5米的位置,分别嵌入了一层芦苇,增强了结构的稳固性。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红色和灰色杂砂陶片,作为采集物。
乌盘土拉烽火台
乌盘土拉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恰特喀勒乡其盖布拉克村西南8千米处,地处艾丁湖中的碱滩上,周围为森林保护区。烽火台上建有现代牧羊人的房屋和牲畜圈,里外粪土较多,再加上气候干燥和风力侵蚀破坏而使烽火台本体损毁严重,现已完全倒塌成一座高约2.5米的大土堆。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记录,烽火台由两部分组成,外侧有泥土夯筑的护墙,内为土坯砌筑而成,倒塌的堆土中夹有一些灰陶片,推测该烽火台年代为唐朝
相关文化
艾丁湖墓葬
西汉姑师(车师)族墓地。位于吐鲁番市艾丁湖镇西北方8千米,靠近艾丁湖北岸的这个考古遗址揭示了土葬习俗,随葬物品丰富程度各异。发掘出的文物中,既有彩绘陶器也有铁制工具,其中彩陶以三角形和变种三角形图案为主。此外,出土的铜制马纹饰板、汉代铜镜、四边箭头、铁剑和金箔装饰品均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风貌,而汉代铜镜则体现了该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1980年的考古发掘清理了50个墓葬,发现许多墓葬的上部被风化破坏,且有部分遭受严重盗掘。从保存下来的墓葬结构看,墓室呈长方形竖穴,一般长2米、宽1米,朝东北—西南方向,主要为单人埋葬,仰卧直臂,头部朝西或西南。
共计发现随葬品165件,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少量生产工具和装饰品,涵盖了陶器、石器、铜器、铁器、金器等五大类。其中,陶器主要为手工制作的夹砂红陶,少数为灰陶,形态包括壶、罐、钵、杯、碗、鼎、碟、盂、盆、缸、勺和纺轮等。彩陶以红底黑彩为特色,常见的图案有排列整齐的倒三角纹、涡卷纹、变形三角纹、竖条纹和宽带网状纹等。石器中有纺轮和磨石;铜器包括马纹饰板、带钩铜镜、素面铜镜、箭头、泡饰和簪等;铁器则有铁剑、铁箭头和铁泡;金器仅发现金箔花饰。
参考资料
Aydingkol Lake.Visit Our China.2024-05-08
艾丁湖.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24-05-03
中国第一洼地——艾丁湖.吐鲁番市人民政府网.2024-05-12
..2024-05-03
吐鲁番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0221).吐鲁番市人民政府.2024-05-02
新疆的艾丁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2024-05-03
吐鲁番地区煤化工产业发展研究.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2024-05-22
乌盘土拉烽火台.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05-24
目录
概述
命名
位置境域
历史成因
地理特征
气候
水文特征
流域水体
水量变化
湖面变化
湖水化学
地下水
地质
地形地貌
矿产资源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植物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经济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蓄水能力下降
土地盐碱化
沙漠扩张
植被衰退
环境保护
水资源合理开发
盐碱化治理
风景名胜
艾丁湖塔什烽燧
乌盘土拉烽火台
相关文化
艾丁湖墓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