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
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
《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由孟紫强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深入探讨生态毒理学不同领域原理和方法的书籍。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还综合整理了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容涵盖生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方法,以及针对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理论和方法。此外,书中还讨论了各类生物与主要污染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其毒性作用机制。对于陆地、淡水、海洋及河口生态系统的生态毒理学也有详细的阐述。最后,作者提供了生态风险评估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适合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师生使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论
一、生态毒理学概念
二、生态毒理学任务
三、生态毒理学的分支科学
四、生态毒理学发展的历史与展望
五、生态毒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态毒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一节 生态与环境
一、环境与环境污染
二、生态因子及其作用特征
二三、生物种、种群及群落
四、生态系统
五、生物浓缩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
一、基本概念
二、环境污染物毒性作用的特点及类型
三、环境污染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四、毒性作用的机制
第三节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一、环境污染物的结构与性质
二、机体(宿主)状况
三、接触条件
四、环境因素
第三章 动物生态毒理学
第一节 动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二、环境污染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三、吸收
四、分布与储存
五、环境污染物的排泄
第二节 毒物动力学
一、基本概念
二、一室模型
三、二室模型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生物转化
一、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二、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第四节 环境污染物对动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机制
一、农药生态毒理学
二、多氯联苯及其他卤代芳烃生态毒理学
三、金属生态毒理学
四、环境气体污染物生态毒理学
五、人工饲养动物生态毒理学
第五节 环境污染物对动物毒性作用的研究及评价方法
一、环境污染物引起动物中毒的病因调查与诊断
二、环境污染物对动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
三、环境污染物对动物致突变与致癌变作用及其评价
四、环境污染物对动物的生殖发育毒性及其评价
第四章 植物生态毒理学
第一节 植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运输与转化
一、吸收
二、运输
三、分布与积累储藏
四、转化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对植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机制
一、概述
二、不同环境污染物的植物生态毒理学效应
第三节 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植物毒素
二、外来人侵植物
三、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净化作用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
一、有害气体对植物毒性作用的染毒研究技术
二、环境污染物对植物毒性作用的形态学与解剖学研究技术
三、环境污染物对植物毒性作用的生理生化研究技术
四、环境污染物对植物细胞遗传毒理学作用的研究技术
五、重金属在植物中的残留量研究技术
六、农药在植物中的残留量研究技术
第五章 微生物生态毒理学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
一、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二、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三、微生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四、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物质循环作用的影响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
一、环境污染物的种类与侵害途径
二、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与机制
三、微生物在清除污染物与环境修复中的作用
第三节 微生物污染对其他生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
一、微生物污染物的种类与特点
二、有害微生物群落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三、病原菌对人与动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
四、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
五、病毒对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
六、微生物污染的防治对策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
一、样品的采集与微生物计数
二、富集培养、菌种分离与微生物鉴别
三、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毒性作用的研究方法
四、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方法
五、病原微生物对其他生物毒性作用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 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
第一节 陆地生态系统
一、陆地生态系统结构
二、陆地生态系统功能
三、陆地生态系统环境污染物的类型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及转化
一、进入途径
二、分布与迁移
三、生物的吸收
四、降解代谢
五、生态毒理学作用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对陆地生物的毒性作用及机制
一、重金属
二、农药
三、其他环境污染物
第四节 陆地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一、陆地植物
二、土壤微生物及无脊椎动物
三、昆虫、蜘蛛目和螨
四、鸟类
五、陆生哺乳纲
第七章 淡水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
第一节 淡水生态系统
一、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
二、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
三、淡水生态系统中环境污染物的类型
四、环境污染对淡水生态系统的损害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在水体与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
一、进入水体的途径
二、在水环境中的分布与转移
三、生物的吸收和富集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机制
一、分子生物水平的毒性效应
二、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毒性效应
三、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
四、种群、群落水平的毒性效应
五、生态系统水平的毒性效应
六、不同生态环境因子对环境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第四节 淡水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
一、微生物试验
二、淡水初级生产者试验
三、无脊椎动物试验
四、淡水鱼类试验
五、沉积物试验
六、淡水生态系统试验
第五节 水体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
二、水生生物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三、“水华”的毒性作用
第八章 海洋与河口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
第一节 海洋环境
一、海洋环境的主要特征
二、海洋主要分区
三、海洋沉积物
第二节 海洋主要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
一、海洋主要生物类型
二、海洋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第三节 海洋污染与污染物暴露
一、海洋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类型
二、海洋生态系统污染物吸收途径
三、海洋污染物的生物积累和降解
第四节 河口区的环境、生态系统和污染暴露
一、河口区环境特点
二、河口区生物和生态系统组成
三、河口污染物及其来源
四、赤潮污染
第五节 海洋与河口污染物生态毒理学效应及作用机制
一、分子水平的毒理效应及作用机制
二、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毒理效应
三、组织及器官水平的毒理效应
四、个体水平的毒理效应
五、种群水平的毒理效应
六、群落与生态系统水平的毒理效应
第六节 海洋与河口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
一、海洋初级生产者毒性研究
二、海洋与河口无脊椎动物毒性研究
三、海洋与河口鱼类早期生活阶段的毒性研究
四、海洋与河口沉积物毒性的生物检测
五、海洋和河口多物种检测系统
第九章 生态风险评价
第一节 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风险评价所涉及的领域
二、生态风险发生的规模
三、生态风险评价的类型
四、生态风险评价的特点
第二节 生态风险评价的科学基础
一、生态学
二、分子生物学
三、生态毒理学
四、数学方法
五、接触表征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要素和步骤
一、确定问题
二、获得必需的信息/数据。
三、评价潜在的危险
四、接触特征
五、综合生态学效应的表征和接触表征(危险表征)
第四节 人类活动的物理干扰和外来种入侵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一、确定受体和生态终点
二、风险源鉴定
三、暴露和危害分析
四、生态风险的综合评价
第五节 GMOs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一、危险识别
二、推断危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确定危害程度
四、估计危险概率
参考资料
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缺书网.2024-08-30
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豆瓣读书.2024-08-30
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百度学术搜索.2024-08-30
目录
概述
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