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桓惠王(?―前239年),姬姓,韩氏,名然,
韩厘王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
韩桓惠王在位时,
韩非子多要求推行法治。韩桓惠王二十七年,郑国奉桓惠王之命西去
秦国,劝说秦王兴修水利工程,是为郑国渠。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韩桓惠王割上党(今山西长治)给秦国求和,上党人既不想被秦统治,又无力抗秦,郡守冯亭率一郡军民降赵。赵国接受上党,并遣名将廉颇麾重兵进驻长平(今山西高平市)拒秦,双方发动长平之战。
前239年韩桓惠王,子韩安立。葬于今河南新郑。
人物生平
讨伐燕国
韩桓惠王,韩厘王之子,名然。在位时,韩非多要求推行法治。韩桓惠王二十七年,郑国奉桓惠王之命西去
秦国,劝说秦王兴修水利工程,是为郑国渠。
桓惠王元年,伐燕。
桓惠王九年,秦拔韩陉,城汾旁。
桓惠王十年,秦击韩于
太行山,韩
上党郡郡守以上党郡降赵。
公元前262年(
秦昭襄王45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国。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韩桓惠王惧怕
秦军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上党郡守却不愿降秦。韩桓惠王于是派
冯亭接替上党郡守遂行降秦的相关事宜。冯亭上任後,也不愿降秦。他率众献郡于
赵国,意欲利用
赵国的力量抗击强秦,以保全韩国。
赵孝成王喜出望外欣然接受,封冯亭为
芈戎仍为上党郡守,派
平原君领5万赵军接收
长治市。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1年,秦国派军进攻韩国的
缑氏镇、纶,震慑韩桓惠王。派左庶长
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赵国派
廉颇领兵20万救援上党。桓惠王十四年,秦拔赵上党,杀马服子卒四十余万于长平。
桓惠王十七年,秦拔韩阳城、负黍。
桓惠王二十六年,秦悉拔韩上党。
桓惠王二十九年,秦拔韩十三城。
桓惠王三十四年,王卒,子王安立。
周郝王五十五年(前262年),秦国大将
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
河南省沁阳),韩桓惠王割上党(今
长治市)给秦国求和,上党人既不想被秦统治,又无力抗秦,郡守冯亭率一郡军民降赵。赵国接受上党,并遣名将廉颇麾重兵进驻长平(今
高平市)拒秦,双方发动长平之战。
前239年韩桓惠王薨,子韩安立。
为政举措
政治
韩桓惠王时期,
韩国政治混乱,法律、政令前后不一,群臣吏民无所适从。韩桓惠王实行改革。继续推行
申不害提倡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主张以“术”治国。申不害所讲的“术”,主要是指国君任用、监督和考核臣下的方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君臣之能者也。”(《
韩非子·定法》)国君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符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并根据考察的结果进行赏罚,提拔重用忠诚可靠之臣,贬除狡诈奸滑之人。最好采取隐密的权术,表面上不露声色,装作不听、不看、不知,使臣下捉摸不透国君的真实意图,实际上却可以听到一切、看到一切、知道一切,这样就可以做到“独视”、“独听”,从而“独断”。韩桓惠王时期,推行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需要指出的是,申不害的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效果远不如魏、秦等国。
韩桓惠王时期的韩国在今天的河南一带,《
史记》上有这样的记载:“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於韩原,曰
韩武子。”也就是说,韩国祖先最初是被封于“韩原”这个地方的。致
韩厥之时,列为
晋国六卿之一,即“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
献子之子宣子徙居州。宣子子贞子徙居平阳。至于“郑”这个地方,最初不是韩的领土,而是另外一个诸侯国——
郑国。《史记》记载“哀侯元年,与赵、魏分晋国。二年,灭郑,因徙都郑。”吾知道,春秋与战国分野的标志就是韩、魏、赵的
三家分晋。所以,说战国时期的韩国都城应该是郑。《史记》记载韩桓惠王时期韩的疆域范围,韩的领土范围大致应是黄河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颖水之滨,故在河南界内,郑州、洛阳之间,西北与山西接壤,南不过淮河一线(当时是楚地)。
经济
韩桓惠王时期,韩国商业也很发达,主要表现在商人的活跃,城市的繁荣和货币的流通等方面。
韩国商人们贩运于列国之间,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各地的特产如北方的马匹、南方的鱼、东方的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能买到。大商人更加活跃,如大商人
白圭,“人弃取,人取与”的方法,(《史记货殖列传》)大搞
投机交易,赚取了大量财富。河东盐商
猗顿和冶铁商
郭纵富甲天下,交结诸侯,干预政治。阳翟大贾
吕不韦,通过贩贱卖贵,家至千金,参与政治,官至
丞相。
韩桓惠王时期,城市的繁荣是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韩之阳翟(今河南禹县)。
农业
韩桓惠王时期的韩国,铁制农具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铁耕已是很平常的事情。建国后考古发现的铁制农具主要有:铁、、锄、镰等。铁农具的推广和使用,有利于大量荒地的开垦和耕作效率的提高。
韩桓惠王时期牛耕在
战国时期更加普遍。铁农具和蓄力的结合,为深耕细作提供了条件。《韩非子外储说上》说:“耕者且深,者熟耘也”。如果没有畜力和铁农具,深耕细作是不可能的。
农民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生产经验更加丰富,他们已经能从土壤的色泽,性质和肥沃程度去认识和区别土壤,因地制宜地进行耕作,农民已很重视对土地的施肥,“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韩桓惠王时期,通过施肥改良土壤,是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随着农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有的地方还推广了一岁两熟制,《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总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发展十分迅速,生产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
人物评价
史书评价
《史记》:韩厥之感
晋景公,绍赵孤之子武,以成
程婴、
公孙杵臼之义,此天下之阴德也。韩氏之功,于晋未睹其大者也。然与赵、魏终为诸侯十余世,宜乎哉!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