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音寺原名解脱庵,亦名观音堂。位于
四川省峨眉山玉女峰下解脱坡,距伏虎寺约二公里。
雷音寺于
清代初期更名为“解脱庵”。相传入山至此可解脱世烦恼,出山到此可解脱险阻,故名为“解脱庵。”光绪十年(1884年)改建,并改寺名为“雷音寺”。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无瑕禅师创建,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重建。万历初年取“佛音说法,声如雷震”的意思,改名雷音寺。
峨眉山的寺庙多系明、清建筑,既保留了宫庭、官府、宅弟的某些建筑特点,又融进了民宅的建筑形式。这座小寺,居高岗,倚危崖,傍坡路,便打破寺庙建筑的正规格局,巧构虚脚吊楼,建成一座精巧别致的民间小四合院式的庙宇,隐藏在郁郁葱葱的丛林之中。大雷音寺总共5600平方。雷音寺雄踞高岗,结危岩,清涧潺潺,丛林郁郁;夏秋晴明,蝉韵莺歌,杂乎鱼,雅趣幽情,引人入胜。雷音寺寺下为解脱坡,坡下绕瑜伽河,解脱桥横跨其上。原桥旁有池,池中蓄水盈盈,清澈如镜,供游人净身沐浴,有“仙人会”之称。沿瑜伽出凉风桥,古有石坊,坊上横书“震旦第一”四字。秦时天竺称中国为“震旦”,意为日出之方。把
峨眉山称为“震旦第一”,有“中国第一山”之意。
素问三十三天,天外天的地方有一名山唤名----灵山圣境。
如来佛祖就住在山上的大雷音寺之中。
诗曰:“顶摩霄
汉中市,根接须弥脉。巧峰排列,怪石参差。悬崖下瑶草琪花,曲径旁紫芝香蕙。仙猿摘果入桃林,却似火烧金;白鹤牺松立枝头,浑如烟捧玉。彩凤双双,青鸾对对。
彩凤双双,向日一鸣天下瑞;青鸾对对,迎风耀舞世间稀。又见那黄森森金瓦迭鸳鸯,明幌幌花砖铺
玛瑙。东一行,西一行,尽都是蕊宫珠阙;南一带,北一带,看不了宝阁珍楼。天王殿上放
霞光,护法堂前喷紫焰。
佛塔塔显,优钵花香、正是地胜疑天别,云闲觉昼长。红尘不到诸缘尽,万劫无亏大法堂。”
寺无山门,第一殿为弥勒殿,第二殿为
大雄宝殿,加上两边厢房,构成一个天井。1991年,在大雄殿后新建了
观音殿,供
千手观音菩萨菩萨。这尊观音像为柏杨木雕,高4.8米,胸前双手合十,其余千手并伸,成法轮状,庄严肃穆,别具风格。
雷音寺在历史上和文化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在《西游记》中,大雷音寺是佛教的象征,是唐僧师徒取经的最终目的地,代表了佛教的至高无上和修行的圆满。在现实中,大雷音寺的原型通常被认为是印度的灵山,即释迦牟尼佛成道的地方,对佛教信徒来说具有极高的宗教地位。
在文化上,大雷音寺的形象通过《西游记》的广泛传播,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文学、艺术、宗教和民俗。它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象征,也是智慧、毅力和坚持精神的代表。
在历史意义上,大雷音寺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密切相关。例如,那烂陀寺(Nalanda Temple)是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曾是佛教教育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对佛教的传播和印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在历史的变迁中,一些寺庙遭受了破坏,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仍然被人们铭记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