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乐舞,即宋代曲子词,是宋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它是一种结合音乐与文学的艺术形式,其音乐部分称为曲子,歌词部分称为词。宋词乐舞的形成与发展与宋代音乐密切相关,其曲调主要源自燕乐。通过多年的研究与排演,宋词乐舞被重新搬上现代舞台,展现了宋代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
宋词乐舞,即宋代曲子词,是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艺术歌曲。曲子萌芽于
隋朝,经
唐朝、
五代十国的发展,在宋代达到顶峰。
北宋时期,皇帝们普遍精通音律,促进了词曲创作的兴盛。《史书·乐志》记载,
李世民和
赵祯均亲自制作了大量的曲子。此外,官员如
晏殊、
范仲淹、
王安石、
苏轼等人均有名作传世。2011年4月11日,宋词乐舞被列入
河南省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元时期,词曲演唱、
嘻哈音乐和
戏曲音乐兴起,标志着以歌舞音乐为主的远古至隋唐历史阶段的结束。北宋设立了
教坊司,负责宫廷音乐事务。随着
民俗音乐的普及和发展,民间艺人自发组成团体,形成了固定表演场所——瓦子。民间艺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的音乐活动反映了人民生活,同时也促进了民间歌曲的发掘、整理和传播。宋词的乐谱流传较少,但
南宋词人
姜夔的作品中有17首乐谱传世,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宋词旋律的机会。金元时期的散曲继承了一部分词调。
宋代乐学理论有所发展,燕乐音阶和早期工尺谱谱式的记录出现在文献中。宋代也是戏曲逐渐成熟的时期,南戏的出现标志着这一进程。南戏的音乐自由且多样化,后期发展出了“集曲”形式。宋词乐舞的成功申请,对于研究古代音乐、宋代民俗风情和宋词美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