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是1945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张培刚。
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
经济学。
作品简介
发展经济学 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兴起,在经济学的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规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经济学。严格意义上,经济学就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要求用主客体的对称分析代替纯客体的线性分析,用五维空间分析代替平面二维分析,用复杂系统论分析代替
还原论分析,用规范分析代替实证分析,用规模分析代替边际分析,用“边际效益分析”提升“边际效率分析”,用价值经济学代替价格经济学,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为市场的核心机制,用国民福利体系代替GDP增长体系,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用科学发展代替增长。秉持线性思维方式不可能建构真正的发展经济学。
作者简介
张培刚,被称为“
哈佛大学论经济,东方第一人”。1945年他在哈佛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被公认是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直到近40年以后才在国内翻译出版。他被全世界公认为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
作品鉴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美三洲广大地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走向独立,经济上各自选择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谋求发展,世界上出现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出现过对发展问题较有研究的经济学家,发达国家也有一些激进经济学家试图以他们所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去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但主流派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们在传统的和当代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体系和框架中研究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还以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去对照比较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和前景。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可分两个阶段:4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为第一阶段,60年代中期以后为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关于经济发展问题,曾有三种主流思想:
①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
②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
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
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的发展经济学家有:W.A.刘易斯(1915~1991)、R.纳克斯(1907~1959)、P.N.罗森斯坦-罗丹(1902~ 1985)和W.W.
华尔特·罗斯托(1916~2003)等人。资本积累在这一时期受到特别重视的原因:一是
马歇尔计划以流入资本的方式帮助
欧洲经济重建的成功,这种经 验似乎可移植到发展中国家;二是 R.F.哈罗德(1900~1978)和E.D.多马(1914~)二人把静态的
约翰·凯恩斯投资理论推演成为动态的增长模式。这个模式把储蓄率和增长率直接联系起来,在生产系数固定的前提下,把资本视为增长的约束条件,增长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投资规模的大小,而其他
生产要素只在吸收资本的过程中起着辅助作用。以后,强调资本积累的理论,从两方面发展:一方面,H.B.切纳里(1918~)等逐渐认识到,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只是投资规模的大小,还有必须用来购买进口的原料、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的外汇储备的多少。他们提出了两缺口模式,即国内储备的不足需用国外资本的流入来填补。另一方面,T.W.
霍华德·舒尔茨(1902~)等人从智力开发作用的分析,认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并非只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的发展经济学家,有J.丁伯根(1903~1994)、刘易斯、罗森斯坦-罗丹和切纳里等人。这种看法产生的主要依据是:
①单纯的市场作用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结构变化;
②社会主义国家
计划经济的成就给予了人们深刻的印象;
③先进的计算程序和高速的电子
计算机的出现使比较复杂的模式的建立和计算成为可能市场之所以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贫困的恶性循环”,存在着“低水平均衡陷阱”。
要从这种循环或陷阱中解脱出来,必须有“关键性的最低限度努力”或“大推进”。纳克斯从外部经济效果出发,主张“平衡增长”,A.O.赫希曼(1915~)从“联系效应”出发,主张“不平衡增长”。刘易斯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双元结构模式,分析落后的农业部门与先进的工业部门之间的工资差异和农业部门存在着无限剩余劳动供给的问题。以后,G.拉尼斯(1929~)和费景汉在刘易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较复杂的数学模式。双元结构的分析是以市场的不完整性为着眼点的,从而为计划化理论提供了一种根据。
强调资本作用和强调计划化作用的两种论点又互相影响,使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进而研究了投资配置的适宜标准。A.E.卡恩(1917~)和丁伯根提出了“社会边际生产率”的概念。切纳里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价格往往不能反映出真正的稀缺价值,主张使用“会计价格”或“影子价格”去校正市场价格对稀缺程度的偏离。他们还从社会边际生产率的观点出发,在
最优化的一般均衡体系中去研究计划和资源配置问题,在一些特定的假设(线性、无替代性、无制度上的影响、无价格或货币政策的变动)上建立起模式,在数学的意义上求出完美的解答。以后,这种模式又向
动态规划、非线性的方向发展。但正如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发展经济学家L.J.泰勒(1940~)等人自己承认的那样,模式的实用性是有限的。
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和刘易斯等人也非常强调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R.普雷维希(1901~)和拉美经济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也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工业化,但他们侧重的理由是,如果发展中国家不改变只生产初级产品的地位,则由于初级产品的收入弹性比制造品的收入弹性低,加上发达国家对国际市场控制力量强大,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必然日趋恶化G.哈伯勒(1900~1995)和A.K.克尔恩克罗斯(1911~)等人还依据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静态的比较利益理论,进而从动态观点分析了国际知识传播和资本流动问题,得到了国际贸易有益于发展中国家的结论。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是采取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的战略。这种战略的理论根据是传统的保护幼年工业论、普雷维希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和“中心”剥削“外围”论,以及由G.缪达尔(1898~1987)进一步强调的国际结构具有不平等性质的理论。
总之,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发展经济学有两个特点:
①特别强调少数几个问题的重要性,认为解决了它们就能顺利地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②对理论的广泛适用价值具有信心。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经济学有下述的一些变化。
①更多地采用了新古典学派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S.H.海默(?~1974)和J.R.雷斯尼克试图用新古典学派理论去分析发展中国家农民的市场敏感,研究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农民的行为模式。M.P.托达罗(1942~)和J.E.施蒂格利茨(1942~)建立了各种模式,去解释发展中国家尽管城市失业率很高而人口依然向城市流动的现象。A.O.克鲁格(1934~)也力图用新古典学派的方法去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城市问题。
②更多地采用了经验分析的方法。采用经验分析方法的学者可分两类:一类是S.
西蒙·库兹涅茨(1901~1985)、切纳里和I.阿德尔曼(1930~)等人,他们以跨国家的同期统计资料分析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点,阿德尔曼特别注意一些非经济因素另一类如W.P.法尔康(1936~)、J.R.贝尔曼(1940~)、
刘遵义和
人民军约托波洛斯(1933~)等,则以经济计量方法对早期理论进行“前提检验”,提出了一些修正意见。例如,他们证明了农民行为方式是有市场敏感性的,是与新古典学派最大化原则一致的,从而对双元结构模式的假设是否正确提出了疑问。
③较全面地注意到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发展经济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影响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早期的理论和政策建议有畸重畸轻的缺点。因此,他们提出,过于侧重工业化的国家,应当重视工农业的平衡发展;过于强调重工业的国家,应注意轻工业的发展;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上,要纠正过去有时过于重视进口替代、有时过于重视出口鼓励的偏向,作到把出口鼓励和进口替代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生产结构上,不应停留在劳动密集的生产,而要适时发展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生产。
④进一步研究了增长和发展的目标。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P.斯特里顿(1917~)等提出,应当以保证基本需要而不以国民收入最大化为增长和发展的目标,即在增长过程中,要注意改进卫生、营养和教育等条件,以直接对
人力资源产生积极作用。不应当有过多的、不恰当的结构和技术变革以及资本支出,要注意采用减少消费和改进现有技术的比较简易的方法去提高生产率。这种看法称为“基本需要论”。另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B.希金斯(1912~)等认为,基本需要论虽然重视基本福利,也着重考虑了穷国的特殊情况,但结构改革还是必要的。他们提出“一体化论”,其中心思想是,在制定发展计划时,必须包括所有的投入,不只是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还有科学研究、教育和营养条件,从而在相互作用的发展系统中的每一阶段,物质资源和
人力资源的质量都可以提高。同时,许多发展经济学家承认,早期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观点是有片面性的,应当把收入的公平分配、经济的稳定、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等都包括在增长和发展的目标之中。
⑤一般的、统一的理论逐渐为特殊的、具体的分析所代替。由于发展中国家早期快速增长后出现了不少问题,发展经济学家们开始感到,用统一的理论和政策建议去指导各个发展中国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恰当的。应当根据各个国家的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作具体的分析,提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建议。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赫希曼把这种统一理论逐渐失去作用的情况,叫做“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停滞”。
发展趋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 研究内容趋于具体化
2. 研究范围趋于国别化
3. 与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密切融合
评价
发展
经济学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具有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固有的庸俗性质,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是新古典学派,依据的基本思想是传统庸俗经济学和以A.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思想。
传统庸俗经济学和新古典学派对发展有三个基本观点:
①认为发展是渐进的、连续的、累积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边际调节来实现的。价格机制是经济调节,从而也是经济发展的杠杆。用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就足以论证经济发展问题。
②认为发展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是以自动的均衡机制为基础的。在发展过程中,冲突之间会出现秩序,私利角逐中会出现协调。
③认为继续发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乐观地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出现横向的“扩散效应”和纵向的“涓流效应”,从而经济发展所得的利益会普及社会各个阶层。
总之,经济发展被认为是一个无冲突、无飞跃、无质变的过程,它所要求的仅止于创造适当的刺激、完善市场的机制和起动会自行运转的增长机器而已。新古典学派这种发展观点,显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事实上,市场机制起不了合理调节的作用,经济增长的利益并不能普及人群,贫困、失业、社会矛盾、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现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增无已。除了前述对发展的基本看法外,发展经济学也承袭了新古典学派的研究方法,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的规定性。有一些发展
经济学家,如以缪达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新古典学派观点的束缚,比较注意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特点,从结构上、制度上进行分析,但他们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同传统的以及当代的庸俗经济学并无根本的歧异。
其次,以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往日经验来规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那些主张一般的、统一的发展理论的学者们自然认为各国的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共同的途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并无不同,就是采用经验分析的学者也持有类似的看法。他们使用统计资料,把今日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发展前期的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发现两者是有差异的,但又找到一些“规范化的事实”,并从它们推演出一个一般性结论。例如,结论之一是,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通过收入的不均分配以积累资本,促进增长,然后再实现公平分配。这无异说,发展中国家应当而且必然走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
再次,从发达国家的立场看待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些问题。在国际经济旧秩序之下,发展中国家在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平等的、脆弱的地位,从而在贸易条件、商品出口、
跨国公司投资各方面都遭遇着困难并蒙受损失。但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却往往从发达国家的角度去解释和辩护,从而模糊了是非界限。
尽管发展经济学有上述的庸俗观点,但也有一些有益的成份。它所分析研究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其本身是有参考价值的。发展经济理论中对一些局部的、具体的问题的分析,并非都是谬误。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各个侧面如人口、工业、农业、贸易、财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当细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论点,如两缺口模式指出了一个开放经济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发展极的概念说明了中心城市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投资项目估价分析使人们认识到,利用资源时应当把眼光从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扩大到社会经济效益。发展经济学中有一些学说和理论,与新古典学派并不一致,对它们应当区别对待。尽管新古典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正统,但西方经济学界还是有人能以动态的观点从互相联系的因果关系中去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主张。在发展经济学的文献中,还可以看到激进学派的理论。激进学派是作为主流派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在有关经济发展的许多重要问题上,持有与新古典学派完全不同的观点。例如,关于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性质和根源,激进学派就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