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姓乡,位于今
四川省境内,历史上曾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单位,隶属于
泸州直隶州。其前身为
九姓长官司,后因改土归流而更名为九姓乡。清朝晚期,九姓乡被改设为古宋县。
宋代时期,兴文山区的夷僚部落向朝廷投降并接受汉化,被授予“罗、列、吕、惠、乐、虞、董、尚、奇”等九个姓氏。元代初期,这些家族的后代被任命为地方首领,建立了九姓罗氏党蛮夷长官司,隶属于永宁路筠连州。明朝建立后,江南人任福因其对当地情况的熟悉,被任命为九姓长官司的首任长官。
朱元璋将其治所设立在九姓场,并允许任氏家族世代担任此职务。到了明朝后期,
九姓长官司先后经历了多次行政归属的变化,最终在清朝初期成为
泸州直隶州的一部分。
清代顺治,九姓长官司的长官任长清归附清朝,继续担任土司职务。
爱新觉罗·旻宁二年,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九姓土司制度被废除,改为泸州九姓乡。光绪年间,四川总督
赵尔丰认为为了稳定边境地区,有必要改变原有的管理制度。因此,在光绪三十四年,他将九姓乡改名为古宋县。
宣统二年,
古宋镇正式成立,其辖区包括了
纳溪区、
江安县、
兴文县的部分地区以及永宁州的插花地。
九姓乡最初作为
九姓长官司的所在地,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其行政地位发生了变化。在清朝时期,九姓乡成为了
泸州直隶州的一个下辖区域。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九姓乡的行政管理权转移到了泸州州判手中。此后,九姓乡的行政中心迁移到了泸卫,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治理这一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