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儿”是一种主要流传在
六盘山地区
回族聚居区的代表性
民俗音乐体裁,继承了
关山地区的古代山歌传统。其特点包括复合性和多元性文化,呈现出更多的过渡文化和边缘文化特征。山花儿在文学与音乐方面特色鲜明,风格独特,乡土气息浓郁。
“山花儿”又称干花儿、山曲子、野花儿,是“花儿”由中心地带向四周传播过程中,因地域差别形成的自然变异现象。其先声可见于《诗经·豳风》《汉魏南北朝乐府》中的《陇山歌》《陇板歌》《陇原歌》。史籍乐志中记述其特点为“一唱众和,恰似顾曲之
周瑜,三句一叠,酷似跳月之苗俗”。
山花儿基本上属于自唱自娱形式或在小范围传唱。在继承古
关山民俗音乐“三句一叠”的基础上,多以单套短歌的形式即兴填词演唱。其音乐继承古陇山徒歌四声、五声徵调特征,吸收信天游,爬山调、洮岷花儿、河湟花儿以及
伊斯兰教音调的多种影响,多用五声音阶式迂回进行。山花儿在文学与音乐方面特色鲜明,风格独特,乡土气息浓郁,保持山歌野曲的粗犷豪放特点,又具有流畅优美的小调韵味。它是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区回族文化的生动表现,具有
民族学和
民俗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山花儿三句一叠、双字尾押韵等是陇山地区较为独特的
民俗音乐形式,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在商徵型四声腔和五声徵调的基础上,演变成为曲式、调性、旋法、节奏多样,风格独特的花儿歌种。宁夏山花儿的代表曲目有《黄河岸上牛喝水》《看一趟心上的尕花》《花儿本是心上的话》等。
山花儿是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
甘肃省交界的六盘山区回族居住地的一种花儿变体。地处河湟花儿洮岷花儿流行区的边缘。
回族群众称为“土花儿”“山花儿”和“干花儿”。这类花儿的歌词格式上,除基本运用河湟花儿的格式外,还吸收了当地小曲和其它山歌(如信天游)的特点,衍生出一些变体;而在音乐上这类花儿自成体系,与其它地区和民族所唱的花儿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山花儿令调较多,情况也较复杂。除受民间小调和其他山歌的影响外,有些令调很明显地受到
伊斯兰教赞圣诵经音调的影响。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元以来就是回族聚居之地,南部山区又是我国伊斯兰卓骼教派“哲赫林耶”的圣地,回族群众大都信仰伊斯兰教,男子们从小就要学习
阿拉伯语,诵读《
伊斯兰教圣经》及《穆哈麦斯》(赞主诗词)。伊斯兰诵经音调对他们影响很深。因此,他们唱花儿很自然就会把自己极为熟悉的某些音调揉合进去。从谱例一两个曲调的比较中,就可以看出:它们的调式、节奏、旋法等方面都较为相似。用五声宫调构成的山花儿,由于强调了“1 2 3”和“3 2 1”构成的大三度三音小组,与我国传统五声调式由小三度和大二度构成的三音小组的特点是不同的,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色彩。角调式是
西北民歌中很少运用的一种调式,而且就全国范围来说也使用较少,但山花儿却不少,而且在整个山花儿流行区域内运用较多。偏爱角音和角调式是山花儿的一个显著特点。五声角调“3 5 6 1 2 3”因为没有上方五度音的重要支持,只能用上方四度音羽音来支持,强调宫、商、角的级进,所以就有而且只能有“羽角型”这一种调式色彩。但它却通过不同的旋律发展方法和多种的节奏变化来造成对比,从而形成了柔和、委婉、抒情的风格。而山花儿中五声羽调式也显得较为特殊。主要是以商音来支持羽音,形成了“商羽型”调式。这类山花儿节奏较为规整,旋法上采用五声音阶级进和小跳进混合的迂回进行,所以大都具有流畅抒情的风味。但由于用高腔假嗓演唱,在句中旬末中常有一个音随意自由延长,因而仍然保持着高原山歌的特色。在山花儿中,有一些吸收了邻近
甘肃省东部
六盘山地区流行的小调和
山西省西北部流行的信天游的曲调,具有小调化和信天游化的倾向。从中可以看出山花儿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
民俗音乐交流融合的过程,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区没有花儿会,一般都是在野外干农活、放牧、驮运等劳动中,用花儿来排遣心中的苦闷或聊以自娱。因而形成了山花儿兴而歌、信口吆喝、自唱自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