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记
远征记
《远征记》是古希腊色诺芬创作的军事历史著作,约公元前370年面世。该书详细记载了公元前401年,波斯王子小居鲁士雇佣一万名希腊雇佣军,试图夺取波斯王位的历史事件。在《远征记》中,色诺芬集中阐述了他的军事伦理思想,并以辨证的观点分析了军事上的强弱形势。该书不仅是一部军事历史著作,也是色诺芬的回忆录,记录了他与雇佣军的长征经历,对后世的军事学和历史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作品简介
《远征记》全书共分为七卷。
第一卷主要叙述波斯国内的王位之争,以及希腊雇佣车的组建和出征的过程。波斯国王大流土死后,王位传给了长子薛西斯一世。小居鲁士受薛西斯的屈辱后决定推翻薛西斯的统治,率领由希腊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队,大约11万人,开始向波斯的首都进军。这支部队在巴比伦与西斯亲率的120万大军相遇,由于实力相差悬殊,最后小居鲁士战死沙场。
第二卷主要叙述小居鲁土死后希腊军团的情况。小居鲁士被杀之后,希腊军团并未遭到重大损失,但处境非常危险。薛西斯向这些希腊人招降,但是希腊人拒绝投降,并做出退回希腊爱奥尼亚的决定。于是,这批万人军团在希腊将军克利尔库斯的率领下,成功撤出波斯军队的包围。但在撤退过程中,他们和波斯友军矛盾重重,以至克利尔库斯亲自到这些军队中去争取和解,结果被这些波斯人系害,同去的十几位高级将领也被系死。一时之间,希腊军团处于群龙无首的可怕境地。
第三卷主要叙述色诺芬如何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并带领希腊军团击退一直尾随的波斯军队的经过。当希腊军闭失去指挥后,希腊人普遍陷于绝望之中,他们感到自己随时有死亡的危险。在全军讨论会上,色诺芬站起来,以激昂的语气向希腊士兵发表演说。色请芬的慷慨陈词得到士兵的强烈反应,大家一致推举他担任统帅职务。在突围途中,色诺芬成功地组织了骑兵队,并亲自率领军队击败了一直尾随在后的波斯军队。
第四卷记叙希腊军队在波斯国内长途跋涉,与各种势力打交道的过程。希腊军团在行军过程中不断受到各种敌对部落的袭击,最后他们来到法西斯主义河边,他们遇上了绕勇善战的陶吉雅人,色诺芬设计击败了这些土著,最后登上了底克斯山顶。希腊军激动万分,因为故乡就在不远的地方。
第五卷主要叙述了希腊军队在黑海旁边修整的过程。由于长途跋涉,希腊军不意再行军,希望能够来船回到家乡。于是色诺芬派人去寻找给养和船只。同时,色诺芬对希腊军进行整编工作。经过整顿,希腊军植的士气大。
第六卷主要叙述希腊军团发生内讧的事情。当希腊军愈来意靠近希腊本土时,土兵们要求推选一位最高指挥官,并让色诺芬担任此职。但色诺芬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希腊军个推选克里索普所。当希腊军到达赫拉克里亚后,因为是否该向这个希腊殖民地索取给养的意见面分裂。部队分成三支,从不同途径和方向向色雷斯进发,其中一支海路的部队在色雷斯被困。此时,色诺芬说服另外支部队前去解同。此事件发生后,希腊人认识到困结的重要性,于是重新合并。
第七卷记述了希腊年回到欧罗巴后的情况。当希腊军闭穿过耳占庭地区时,拜占庭的海军提督对希腊军团充满敌意,但是,色诺芬尽量约东部队不与其发生争端。由于缺乏给养,希腊军团帮助色雷斯人赛特斯作战,以换取军。最后,这支历经艰险的希腊军团终于来到希腊本土,回到了久别的家乡。此时,希腊军队还剩下6000余人。
创作背景
色诺芬曾以雇佣兵的身份参加了波斯内部争夺王位的战争。在小居鲁士战死后,他被雇佣军们推为首领,只得率领部队由波斯腹地冒险长征,最终返回希腊。《远征记》是根据其在远征过程中行军作战的笔记写成的回忆录。关于该书的编写年代一直有争论,据推断,它应当是作者于前394年回到希腊后不久成稿,但直到约前370年才最后发表。克森芬在他的《希腊史》中没有涉及居鲁士的撤退,而是将读者转向了《远征记》,称其为“锡拉库萨的忒米斯托根尼”所著,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当时有一部由“锡拉库萨的忒米斯托根尼”所著的《远征记》,在其他任何背景下也没有提到过这个人。普鲁塔克在他的《雅典荣耀》中说,克森芬将《远征记》归因于第三方,以使自己作为主体与作为作家的自己保持距离。尽管忒米斯托根尼的归属被多次提出,但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基本上与普鲁塔克的观点相一致,肯定所有卷都是由克森芬所著。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作者特别推崇希腊将军克利尔库斯和波斯王子小居鲁士赏罚分明、身体力行的治军思想。比如他指出克利尔库斯得知队伍中有人执行勤务不力时,便准确地指出此人,予以打击。同时自己也投身泥泞协力去干。小居鲁士对作战勇敢不畏艰险的人也总是委以重任,奖以厚礼,还常常把自己的食物财富慷慨地赠送给朋友,因此受到军人的拥戴。作战时小居鲁士常常冒着疾石冲锋陷阵,他之所以阵亡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更重要的是,色诺芬集中阐述了军队撤退时所应当采取的指挥措施和战术手段。如按照地形条件决定重甲步兵、轻装步兵或骑兵的行军顺序,适时抢占通路附近的制高点等。 [5]
色诺芬在《远征记》中,以辨证的观点分析了军事上的强弱形势,认为敌对双方的强弱不是绝对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他指出:波斯帝国之强“在于疆土广阔,人口众多,但由于距离遥远,军队分散,如对其发动迅攻,则强而弱矣。”色诺芬很重视士气和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的作用。他认为在战争中,决定胜利的不是兵员的数量,而是要看哪一方的军队,具有更坚强的志气。色诺芬对将领在战争中的组织领导作用也很重视。他认为有了指挥官,士兵就有服从,而无指挥官,就会群龙无首,无纪律,就会毁灭。关于将领如何发挥作用,他提出将领除了制定战略战术之外,还要做士兵的表串和教育士兵。
色诺芬对行军和作战时的阵列也提出了一些原则,他主张应随机应变,不要落于常规的羁绊,以安全和利于各部之间互相照协为转移。关于战斗打响之后如何进军,他也颇有见地。总的要求是权衡利害。他认为避开敌人的发觉,抢占无人占据的地方,比进攻要塞和有准备的敌人要好得多。不战而向山上进军比在平地各方面受敌要容易得多。除了上述的战略战术之外,色诺芬在领导军事活动时,还很注意出敌不意、迷惑敌人、克己之短、布置后援、轻装前进等等。他对如何组织夜行军、如何攻占山峰,如何偷袭,伏击和佯攻也有一套路数。
但色诺芬的军事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最突出的便是他们仍然相信天意和征兆。其次,由于他所领导的军事活动基本上是撤军行动,所发生的战斗,大多是遭遇战,因此战争的规模有限,而所反映出来的军事思想也就不可能十分丰富,不可能具有完整的体系。
艺术特色
《远征记》文笔简洁、优雅、鲜明、素朴。描写经过城乡村镇的风土民情,平原山岳的自然景色、长途行军中的艰难险阻、多次作战时的激烈搏斗,以及雇佣军的生活、心理、作战动机和部署等等,栩栩如绘、生动形象,毫无晦涩、枯燥、华而不实之词。
作品影响
原著对作者在“远征”中的作用虽然有些夸大,但记述的内容基本上是真实可信的。色诺芬的文笔简洁、优美,对人物、事件和的描绘栩栩如生,这使它在回忆录和旅游、探险文学中有较高的地位。《远征记》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叙述了一次成功的撤退行动。书中涉及很多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谋略,对军事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远征记》以历史事实揭露了波斯帝国的外强中干,这就直接启发了希腊人对于波斯衰败本质的认识,而且正是由于该书的影响,马其顿王国人才更愿意进攻貌似强大的波斯帝国。据说,当亚历山大与波斯作战的时候,用色诺芬的远征来鼓励自己的部队作战。在历史学贡献上,《远征记》注重历史人物的刻画,对西方纪传体史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该书扩展了历史研究的领域,使得史学的叙述包含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及至经济等各方面。虽然色诺芬在书中对自己的能力做了夸张描写,但是《远征记》为后世人提供了许多有关希腊雇佣军与波斯帝国战争的真实细节,而且还记录了雇佣军长征过程中所经过的地区的地理风貌和人情习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色诺芬在书中还集中阐述了自己的军事伦理思想,因此此书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军事教科书。它向后人提供了古代希腊人的用兵之道以及实际战例,对后来的希腊兵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色诺芬以逼真的手法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使作品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戏剧性感染力,从而使之成为古希腊文的范文之一。
作品评价
法国文艺评论家喜波里特·阿道夫·太恩:“其文体风格之美赛过其故事情节之动人。”
出版信息
该著作在相当多的国家都有译本出版。中译本版本由崔金戎根据布朗森英译本译出,198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作者简介
色诺芬(Xenophon,约公元前430~约公元前354),雅典人,生于埃尔基亚村社的一个富裕之家,早年受教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并可能曾服役于雅典骑兵部队。前401年,他以雇佣兵身份参加小居鲁士反对亲兄波斯皇帝阿塔薛西斯二世的战争。后因小居鲁士在库那克萨村会战中战死,希腊雇佣兵首领被俘,色诺芬被选为将军,参加了希腊雇佣兵万人返回希腊的长征,他的军事才能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充分展示出来的。色诺芬回到色雷斯后不久,投身斯巴达王阿格西劳麾下。前394年,在科罗尼亚与雅典人作战,被雅典公民大会以“卖身投敌”罪缺席判处终身放逐。此后他浪迹于斯巴达、科林斯等地,主要从事著述。甚至在雅典废除了对他的放逐令以后,仍没有返回故土。他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希腊史》《居鲁士的教育》《斯巴达政体论》《回忆苏格拉底》《经济论》《论税收》《骑兵指挥》《骑术》等。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
作品影响
作品评价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