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义堂素称四堂中德二房,亦称翰林院,为“三里三翰林”之一的汪运錀的故居。建于清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由汪氏后裔汪为炳在父亲资助下建造的,占地2.42亩。
分东西两个大门,坐北朝南,此建筑结构为九宫全封闭式,宽48米,进深33.8米,建筑面积1612.3平方米,由西到东,二巷隔为三列,每列从南到北又分前、中、后多进,布局合理,无一雷同,十分壮观。内有大小厅堂15座,天井17个,楼上楼下住房及偏房共计76间,门41道,路路皆通,设置了防盗防震隔墙,还有防火墙火警等,结构极其复杂,气势宏伟,属徽派民居建筑之精品。
正面东西侧各设一大门,西大门内正面是大厅。大厅门楼共五层:顶层是突兀前挺的重瓦飞檐,二、三层各为深镂花纹与四座并列空镂麒麟图,四、五层为镶框花边,两侧各有一幅
姜子牙垂钓图,
姜子牙神情悠然,鬓一丝不乱,杆线钩篓空临其上,令人叹为观止。大厅梁柱硕壮圆浑,横贯大厅的栋梁围达180厘米。枋斗雕镂花草禽兽,生动传神。大厅为礼仪往来的场所。大厅西侧有书房、鱼池厅和一座三间账房。后面是两进五间楼房。方厅柱、梁、枋均为方体,含方正廉明之义。方厅是男子活动的地方。西单元与中单元之间隔着一条火巷,火巷东侧是方厅。方厅下廊原系书房,临天井是一排高大的花窗。中进是四合式楼房,后进是三间楼房,往后是厨房、过道。中单元与东单元之间也有一条贯通前后的深巷。东大门内是外东厅,装镶着24扇精工细制的花格门,厅前有一天井。这里是女眷和孩童习书的地方。里东厅是三间楼房,后进是厨房。整座民宅脊顶纵横,马头墙参差生姿,宏伟壮观,有"翰林院"之称。
在星罗棋布的徽州古民居中,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用工精美的,当推歙县郑村西溪的和义堂。它是
徽派建筑古建中一颗光辉闪烁的明珠。
清代同治年间翰林汪运錀就是它的骄子。故而又名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