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琨(1935—2016),1935年11月出生,天津市人,1961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南开大学教授,著名曲艺理论家。上世纪60年代薛宝琨调入中国广播说唱团任创作员,先后与侯宝林共事达20余年,在中国曲艺理论研究领域声名显赫。著有专著《
侯宝林评传》《中国的曲艺》《中国人的软幽默》《怎样欣赏戏
曲艺术》《中国说唱艺术史论》等。2016年2月28日上午8时10分,薛宝琨在
天津市黄河医院逝世,享年81岁。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薛宝琨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是著名曲艺理论家。
1948年,他报考商业职校,因为这类学校毕业后可以安排工作。
到1950年,15岁的他,作为知识书店的实习生站了一年柜台,转年复学,到1954年在
天津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公司采购
供应站当会计。
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他读过许多
苏联作品,一心想在这最高学府圆他的作家梦。
工作经历
1961年毕业分配却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分到了中央广播事业局文艺部当编辑,广播说唱团创作员。写歌词、
相声、
鼓词。在那里他接触了曲艺,结识了
侯宝林等曲艺名家,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从1961年至1972年12年中,在他们的熏陶、浸染、刺激、提携下,学到了不少东西,无疑对他日后的曲艺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2年,薛宝琨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任教,历任南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东方艺术系教授、艺术理论教研室主任,天津市曲协主席团委员,后担任
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
写作经历
1979年参加
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国文学概论》一书的撰写开始便一直深入地研究下去。后来连续写出了《
曲艺概论》《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三本书。
1982年又应
黑龙江出版社之邀,与侯宝林联袂北上,仅用两周时间写下了《侯宝林与他的相声艺术》。因此,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大学教授林培瑞先生赞誉他是侯宝林研究的权威。
1982年又写了《骆玉笙与她的京韵大鼓》一书。
1985年
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笑的艺术》。该书将所有的俗文化都收了进去,并建立了一定的体系。同年中宣部组织编写的《祖国丛书》(
人民出版社)中由薛宝琨撰写的《中国的相声》一书获奖,嗣后他又写了《中国的
曲艺》。
1989年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国幽默艺术论》。《
中国人的软幽默》在华北五省市文艺论著中获
一等奖;《笑的艺术》获
鲁迅文艺奖;《中国的相声》获全国曲艺理论科研成果
优秀奖。《
中国人的软幽默》在台湾出版并一版再版。
1992年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主编的丛书中由薛宝琨撰写的《中国文化通志·艺文典·典艺志》(35万字)将在今年出版,并应
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丛书》之邀撰写《当代中国曲艺·相声部分》。
除此之外,薛宝琨还为报纸开设专栏,撰写短小精粹的随笔、短论文章300余篇。总之,薛宝琨在曲艺理论园地勤奋耕耘十几年,著述颇丰。他的专著资料翔实,理论深厚,分析精当,个性鲜明,而且文笔优美畅达。鉴于他学术上的成就,1996年
英国《剑桥名人录》收入了薛宝琨的条目。
主要成就
薛宝琨的曲艺理论研究还十分注意宏观研究与微观探讨相互的结合。《中国的相声》与《中国的曲艺》就是相互结合的结晶。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幽默艺术论》这部论文集中,反映了中国幽默艺术史的基本面貌并对唐宋说话,伎艺,说书艺术的“使砌”.民间说部的“书筋”、“情歌”、“歌谣”、“笑话”乃至“笔记小品”、“文人幽默”、《
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幽默艺术都有专题涉猎、研究。
颇有影响的《中国人的软幽默》一书,薛宝琨对中国人的幽默性格、人生态度、人际关系做了生动剖析。他说:“中国式的幽默,就表达方式来说,可称之为软幽默,却又软中有硬。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婉而多讽”,“幽默是中国智者眼中的微笑。”
人物评价
淡泊名利
尽管薛教授在中国曲艺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他却淡泊名利,很是超脱。他说:“什么事都无可无不可。平淡是人生最高境界。”
人生信条
他的人生信条是:逆中求顺,退而善飞。承认人生的苦难与现实的不幸,但绝不屈服于命运而是在矛盾的隙中寻求心灵的自由。信老庄而厌其怠惰、消极、圆滑;喜佛释又绝不以生为苦;崇
儒家,更不取其“汲汲乎”之卑琐情态。
人物事迹
尽管薛教授对我笑谈他的人生哲学是养家糊口,生儿育女,追求一种平凡、平淡、平实的生活与心境,他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的关切,对自己钟爱的事业的孜孜以求却时有流露。“逝者如斯”,失去的大好时光不能再来,而珍惜今日的光阴却是现实而必须的。于是他摩拳擦掌,重振旗鼓,文思如“万泉源随地涌出”,“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洋洋洒洒,十几年一共写下了三百万字的十五本大作。
人生有时叫人捉摸不透。当一个人遭遇不幸,受尽折磨与苦难,决心远离那段生活时,若干年后,恰恰是那不堪回首的往事生涯反而施惠于他。由此我想,谁说苦难不是一笔财富呢。薛宝琨不愿再回到让他伤心的广播说唱团,可是那里又有他的事业与汗水,有他相濡以沫,志同道合的挚友,让他魂牵梦索,不能割舍。所有这些就都变作了文字流淌于他的字里行间。
值得指出的是,薛宝琨一开始就自觉地将
相声当作中国俗文化这一视角去进行研究的。过去人们认为,相声没有历史可谈。为相声作史完全是附庸风雅的空谈。薛宝琨说,任何东西都有历史。相声覆盖了中国的俗文化。在通俗艺术样式中,老百姓做人的道理往往通过说书唱戏,谈古论今加以表现,寓教于乐。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