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在明代初年曾叫仙峰寺,山顶有3块独立巨石,呈鼎足状,每块巨石上均刻有古佛
造像,于明代宏治十年(1498年)改名古佛寺,明末续建寺院,简称古寺。
古寺所在地五兀峰海拔693米,是夹江县境内
青衣江北岸的最高峰峦,由漹城镇的桃坡、任山、千佛、大石村的群山组成,最高处在任山村的周岩,制高点海拔742米。《
夹江县志》(民国版)载:“(五兀山)五峰秀拔,兀然高标,遥连蒙山,俯临列。”注释大观山云:“……俯瞰平原,一目百里,县志之主山也。发脉
蒙山,经
雅安市、
洪雅县等县,绵亘三百余里,结为邑之五兀山,耸翠入云,为众山之宗。此山适承其正支,脉注邑治。”
左思《
蜀都赋》“经三峡之峥嵘,蹑五兀之蹇。”后句即指此群峦的崇峻净峥和道路的崎岖曲折。
清代邑人李华峰著《青云桥开桥祝文》,文中描述
夹江县:“汉嘉首治,古郡南屏,其峰肇脉于蒙山,逦迄五兀而结构。”
古寺高居峰顶,巨崖突兀,地势高峻雅洁;茂林环拥、树竹遮阴,繁花盛开隐泉涧;碧树烟岚、云蒸霞蔚,流珠泻绿于沟壑;俯瞰雅水,萦带如虹,遥眺化山,如屏对峙。明代邑人张庭,别号五兀山人,曾官至吏部文选郎中,还乡后热心桑梓文教,曾建“五兀书院”于大观山,著有《五兀山人存稿》、《岷峨志》、《夹江志》、《元览要略》等书,现在千佛岩铁石关处尚存张庭书“五兀书院”崖刻。
古寺
摩崖造像是
夹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前人凿石为窟,镌刻佛像于窟内以图永存。分别在程品字形的巨石上凿刻古佛三窟,其中一窟高3.2米,宽5米,镌刻
释迦牟尼身披袈裟,足立莲台石像,高达3米。其余两处为布袋罗汉。石像造型古朴,工艺精美,比例匀称,神态慈祥;每尊佛像两旁分别刻有力士、金刚、云童、飞天等伴相,手持兵器,身披甲胄,神气秀逸,威武健壮,形态各异,气韵生动。石窟
造像场景恢宏,耀显气势,立体感受强烈,匠心独具,造诣高深,颇有观赏价值。造像的时间推测应该
明朝宏治年代以早,其风格特色与毗连的金像寺石刻造像相近。巨石上前人有诸多题刻,因岩石为松散红沙岩,
风蚀剥落严重,现仅存“凭虚御风”、不二仙愰“楷书斗大八字。《
夹江县志》载:”寺前原有明代
嘉靖戊申年(1548年)建石坊一座,刻题‘松云静境’,左右对联为‘石径通天窟,松风奏晓琴’,与寺具毁。
古寺曾经是槽户乡人集散敬神的场所。过去每年农历三月初十为蔡翁会。每至会期,槽户乡人资演戏酬神,褒扬、纪念
蔡伦发明
造纸功绩。是日香火不断,热闹非常。古寺遗址处有一块四方形石碑,四面均有叙述文字,碑高1.7米,四边宽0.38米,上有雨盖,保存完好,碑名为”蔡翁碑叙“ ,由槽户等相议,于
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1840年)八月十五公立,由邑张潜修撰书。其文美誉盛赞蔡伦发明造纸功德,碑叙刻有”造纸张轻便非天生,蔡翁聪明神化造为纸张。……溯造纸之由,凡布絮、藤皆为可用。而其巧妙之初,莫过于竹。吾乡中惜竹造纸者也,砍其麻,去其青、渍以灰、煮以火、洗以水,以臼、抄以廉、刷以壁,纸之法。备纸之张成,于是乎。“此碑实为
夹江县手工
造纸文明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文物。
”五兀参差,千佛险峻。“古寺地偏边远,一直禁着人行的脚步。近年来、大石、千佛、任山、桃坡等村相继修通乡村公路,古寺造像由于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为破坏,损毁严重,亟待政府的重视,不要让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从此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