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瞪羚(拉丁学名:Nanger dama),又称苍羚,是
偶蹄目洞角科苍羚属的一种食草动物,体型为所有
小羚羊中最大的物种。它们喜欢在稀树草原、
灌木丛、沙漠地带活动,主要出现在
撒哈拉沙漠和
萨赫勒地区。鹿瞪羚身材纤细,脖子修长,脸颊下部呈白色,脖子红褐色,
喉咙处有白色的斑块。角的形状像字母S。人类为了它的角和肉而对其进行捕猎。自1950年代和1960年代以来,鹿瞪羚的数量急剧减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2016年发布的濒危物种名单中将其列为极危(CR)物种,并预估该
种群野生成熟个体仅剩100至200只。
物种学史
“Dama
羚羊属”曾经译为鹿瞪羚或
小鹿瞪羚,以往通常将该物种归于瞪羚属(Gazella)。在2000年,该物种与
索马里瞪羚(Soemmerring's Gazelle)和
葛氏瞪羚(Grant's Gazelle)一起从瞪羚属划入苍羚属(Nanger)。苍羚属有3个物种,分别为苍羚(Nanger dama)、葛氏苍羚(Nanger granti)和
索马里苍羚(Nanger soemmerringii)。
形态特征
鹿瞪羚身材纤细,脖子修长。苍羚头体长140-165厘米,肩高90-120厘米,尾长25-35厘米,它们的大小也具有性别差异,
雌性通常重35-40
千克,
雄性则介于40-75千克之间。是所有
小羚羊中体型最大的物种。有细腿和细长的脖子,以及S形的角,雄性的更大更结实。皮毛光泽具红褐色和白色斑点。脸颊和下体始终是白色的,脖子红棕色,其
喉咙上总是露出白色的斑点。但是,
亚种之间的颜色不同。这些动物的角形状像字母S,向后指向并向上卷曲。角的长度通常在25-35厘米之间,雄性比雌性大一些。苍羚共有3个亚种,颜色差别很大,在分布范围是从东到西染色程度增加,东部亚种(Nanger dama ruficollis),主要是白色的,只在脖子和背部显示红棕色。最西部的西部亚种(Nanger dama mhorr),上体除了臀部几乎完全红色。它的喉咙处有一个白色的小斑,红色的脸颊上有苍白斑块和黑色的条纹,从眼睛一直延伸到嘴角。体质强壮;有适合长跑的腿;脚上有4趾,但侧趾比鹿类更加退化,适于奔跑;门牙和犬齿均退化,但下门牙保留,下犬齿门齿化,三对门齿向前倾斜呈铲子状,由于以比较坚硬的植物为食,前
臼齿和臼齿为高冠,珐琅质有褶皱,齿冠磨蚀后表面形成复杂的齿纹。
生活习性
鹿瞪羚一般出现在植被稀疏的干旱地区,然而,因为鹿瞪羚是季节性迁徙动物,所以全年不会固定在一个
栖息地。雨季时,鹿瞪羚栖息在
撒哈拉沙漠的牧场和高原上,旱季就会迁徙到开阔的
灌木丛中。该物种喜欢选择平坦、多石的平原进行生活。鹿瞪羚是群居动物,进行群居生活。它们通常聚集成大约10到20个的群体。许多群体由一个占主导地位的
雄性、几只
雌性和几只幼崽组成。鹿瞪羚群体中存在等级制度,占主导地位的雄性经常用它们的角来制造威胁,为了展示它们的力量而摇头和“假装”打架。鹿瞪羚是一种食草动物,以灌木、
草本植物、粗沙漠草和
相思树属树叶为食。鹿瞪羚经常用后腿站立,以便到达这些树的较高叶子。鹿瞪羚能够从它们吃的植物中获得它们需要的大部分水。
鹿瞪羚有许多捕食者,包括豺狼、
猎豹、
斑鬣狗和狮子。逃跑是它们的主要防御手段,它们非常适合奔跑。当大马瞪羚发现捕食者时,它会摆出警觉的姿势,经常跺脚、绕圈行走、抽动侧翼皮肤并打喷嚏,以警告部落的其他成员。
生长繁殖
鹿瞪羚每年繁殖一次,交配季节最早可以在8月开始,最晚在10月结束。一般来说,鹿瞪羚一次生一个后代,极少数情况下会生下双胞胎。妊娠期5.5至6个月,断奶年龄3到4个月,䧳性鹿瞪羚1.5至2年性成熟或生殖成熟,
雄性鹿瞪羚1年性成熟或生殖成熟。雌鹿
瞪羚需要付出许多的精力来保护新生的鹿
斑羚属。两只雌鹿瞪羚联手保护它们的后代是很常见的,经常可以观察到成对的
雌性追逐和攻击正在猎杀小瞪羚的豺狼。鹿瞪羚一般生命期为12年,圏养的鹿瞪羚可以活到18至19年。
交配全年可进行,但主要发生在8-10月之间。交配季节最早可于8月开始,至10月下旬结束。 在此期间,雄性占据领地,并从事表明其侵略性和地位的行为。 它们通常会小便或排便,以标记自己的领地,并鸣叫宣示自己的力量和地位。
雄性也追赶和跑动,以使雌性和附近的其他雄性保持远离。雄性的求爱行为通常包括腾跃、抬高鼻子、直立姿势、前肢踢脚、用口吻触摸或舔
雌性。有些雄性甚至可能会打喷嚏来引起伴侣的注意。同意接受交配的雌性经常会转圈、急转弯,并伸出尾巴以表明它们已准备好交配。雄性站立在后腿上,前腿搭在身体缩在一起的雌性身体上。雌性在交配期间继续运动是很常见的。
雌性的发情周期通常持续约19天,尽管可能短至16天或长至22天。通常,该物种一次产一个后代,在极少数情况下会生双胞胎。幼仔初生时,母亲会将新生儿与其他苍羚群隔离。几天后,年轻的苍羚就可生长的足够强壮,可以跟随母亲进入草原和其他苍羚混群。雌苍羚投入大量精力保护自己的年幼的孩子。两个
雌性联手捍卫自己的后代是很普遍的现象,因为经常可以观察到成对的雌性追逐和攻击猎捕年轻
羚羊属的豺狼。
亚种分化
栖息环境
栖息于萨赫勒草原,包括热带稀树草原、带有
相思树属和黍属植被的半沙漠地区、平原、丘陵和山区的边缘地带。通常会避开真正的沙质地区,但会经常出现低矮的山地和高原地区。生活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内,季节性迁移,形成较大的数百只的群体,于旱季时会迁往南方找寻食物,
周仲勋时则回到北方境内。通常,在植被稀疏的干旱地区生存。 但是,由于该动物季节性迁移,因此其栖息地全年变化很小。该物种在雨季时居住在
撒哈拉沙漠的牧场和高原上,在旱季时迁移到开阔的
灌木丛中。它们会避开该地区的山脉和沙丘,一般选择更平坦的平原。
分布范围
鹿瞪羚区域灭绝:
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苏丹、突尼斯、西撒哈拉。
物种保护
致危因素
鹿瞪羚的致危因素,主要来自游牧民族、军队和其他不受控制地狩猎;另外,过度放牧导致
栖息地丧失和退化,也是构成鹿瞪羚
种群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而人类猎杀鹿瞪羚是为了它们的肉和角。
种群现状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2016年发布的濒危物种名单报告,预估鹿瞪羚种群野生成熟个体仅剩100至200只。自1950年代和1960年代以来,鹿瞪羚的数量急剧下降。1970年代初期,位于乍得的奎得瑞米-奎得阿奇米的自然保护区(The Ouadi Rime - Ouadi Achim Faunal Reserve)的种群估计为10,000-12,000只,但该物种在该保护区中已经非常罕见。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地区中,数量非常低,观察到的苍羚群很小(范围= 1-5个个体)(2007年)。在所有情况下,
亚种群可能约有20个个体,相隔数百公里,存世的野生种群总数肯定少于500只。
保护举措
一些被捕获的鹿瞪羚被送到6个地方去进行圈养,作为长期规划的一部分,这些圈养的鹿瞪羚最终是打算要放归野外的。圈养的地点在
摩洛哥、
突尼斯和
塞内加尔,这些地方圈养的鹿瞪羚有大约250只。另外有大约550只鹿瞪羚在动物园进行管理和繁育,预估有900只鹿瞪羚在
得克萨斯州牧场。
保护级别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入濒危物种名单,属于
极危物种(CR级)。2019年,被列入《
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