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往事
2012年王延松执导黄梅戏
《徽州往事》是由王延松执导,韩再芬主演,再芬黄梅剧院打造的原创黄梅戏舞台剧。于2012年在安徽首演。
剧情简介
清朝后期,匪患四起,宁静的徽州也陷入了动荡。
徽州汪氏家族有一支居住在月潭村已近千年。这年腊月,村中居民汪言的全家上下在为过年而忙碌,汪言骅的夫人舒香一边忙碌,一边沉浸在向往夫妻团圆的幸福之中——外出经商十年从没回过家的夫君汪言骅要返乡过年了。一片喜庆的汪家,迎来的却是装有汪言骅尸身的棺材,村中族人在悲痛中帮忙安葬言骅……言骅死后刚过七七,官府追兵赶到,前来缉拿据说已参加南匪的汪言骅,这让月潭村的乡亲们大惑不解。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汪言骅生死不明的情况下,官兵将汪言骅之妻舒香抓走顶罪,在押解途中,舒香巧妙逃脱。
化名为程秋月的舒香在外逃亡,因怕再次被抓,无法回到月潭村自己的家中。在媒婆的百般手段下,秋月(舒香)嫁给了隆阜富商罗有光,罗有光原配刚刚离世,勤劳善良的秋月(舒香)持家有道,深得罗家上下的厚爱,但罗有光对秋月(舒香)的身世一直很不清楚。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罗有光发现程秋月(舒香)就是就是他的结拜兄弟——化名为潘会嘉的汪言骅之妻。
三年后,匪乱已平,汪言骅也洗清冤屈,在回故乡月潭村的路上,顺道拜望旧友罗有光时,在罗家与程秋月(舒香)相遇。此刻的舒香,万般纠结地面对以前的丈夫汪言骅,现在的丈夫罗有光,在当时的主流伦理观下,一场人生的悲欢冷暖、善与恶、真诚与虚伪的情感之戏精彩展开……
幕后制作
策划于2006年的《徽州往事》,历经六年的采风、整理、考据,文学设计、剧本讨论直至定稿,期间韩再芬和她的团队多次对徽州历史文化深度挖掘,创作团队对剧本深度解读,从音乐、舞美、灯光、服装各方面进行了创作和展现。用极为传统的黄梅“老腔老调”,演绎了这出令人唏嘘的悲剧故事。
《徽州往事》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是一出现代手法创作的原创戏。该剧充分关注了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一改某些传统剧目节奏太慢、叙事单一的弊端,运用现代戏剧艺术理念,在戏剧架构、故事节奏、舞美和表演等方面新意迭出,既呈现出电影般的表演跨度、扣人心弦,又极具戏剧特有的现场震撼感。
《徽州往事》借鉴好莱坞电影叙事方式,引入蒙太奇、时空转换等手法;音乐上则进行了交响化处理;在演员的表演上,则强调质朴、自然、真实。除了在舞台呈现充满时代气息,在题旨上,《徽州往事》同样具有时代意义。编剧谢熹曾在创作前言中写道:“黄梅戏理应走‘讲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之路,让人民大众在观赏中产生共鸣,感动之余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思考。”《徽州往事》通过表现十九世纪末连绵不断的战争和匪患中一个女人的悲苦命运,形象地说明了:没有和平的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秩序,就不可能有个人的幸福生活。看了这部戏的人,会为自己生活在海晏河清的和平盛世而感到幸运,更加珍惜当下。
在舞台呈现上新意迭出的《徽州往事》,在音乐上选择了靠近传统。韩再芬在创意策划时定调:“不创新肯定不行,但要注意分寸的拿捏,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我不希望背离那些约定俗成的黄梅戏,而是追求一种音乐与戏剧的完美平衡。”王延松在导演手记中写道。在主创团队的集思广益下,从作曲家笔尖缓缓流出的黄梅戏旋律韵味浓郁而有张力,音乐叙事清新流畅。从演出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应来看,无疑取得了成功。
《徽州往事》在舞美设计上不仅完全改变了传统戏曲一桌二椅单调的舞台呈现,也改变了半个世纪以来新编剧目每场时空固定的布景设置。运用诸多徽州元素——古朴的村落老宅和精致的家具陈设乃至青翠的竹海都被搬上舞台,简约典雅,美轮美奂。而在启幕时,剧名以电影片名的手法凸显,伴之夺人心魄的背景音乐,刹那之间,喧闹的剧场便寂静无声,观众立时就进入了19世纪下半叶的徽州乡村。
而为了突出徽州的地域特色,《徽州往事》以浓墨重彩描绘了徽州文化。村庄与家族的合一、浓厚的商业风气、留守女人的坚强干练以及丧葬、结婚、生子、除夕、待客等等,构成了一幅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风俗画卷。而剧中徽派建筑的闺楼设计,不仅向观众传达了礼教森严的徽州乡村的时代特征,更为舒香后来对封建社会的反叛出走做了场景上的铺垫。
主创团队
演出信息
演职员表
职员表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幕后制作
主创团队
演出信息
演职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