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博普(
德语:Franz Bopp,1791年9月14日—1867年10月23日),旧译葆朴,是日耳曼语言学家,柏林大学教授,普鲁士科学院院士。他以
梵语和
欧洲主要语言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为依据,进行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
1791年出生于
美因茨,早年随父母搬到
阿莎芬堡,在当地的中学学习。受卡尔·约瑟夫·希罗尼穆斯·温迪施曼等老师的影响,他开始对东方的语言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博普的第一篇论文是《梵语动词变位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日尔曼语动词变位的对比》。他根据动词的屈折形式,对
梵语和
希腊语、拉丁语等
欧洲语言进行了对比,指出了这些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认为古代欧洲诸语言与
印度的梵语同出一源,而那原始语言的形态在梵语中保持得更完整。他通过比较认为,在印欧语言中不仅有个别的相似现象,而且存在着相应的完整体系和语法系统的一致性。
他的主要著作是《比较语法》,在书中,他提出了3个主要目标:在相互比较中推导出一个原始
变位系统、构拟原始语音法则、探究语法形式的起源。他也是第一位认为
阿尔巴尼亚语是印欧语系一个单独语族的语言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