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佩茹(1914年12月17日—1973年7月9日),北京人,中国相声演员,为“宝”字辈大门长。
赵佩茹自幼随父学艺,后拜相声前辈焦寿海为师。三十年代末和常宝堃在天津搭档说相声,合演相声《五红图》《铃铛谱》等。解放后,赵佩茹积极编演新相声,如《新灯谜》《新酒令》等。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与常宝一同去前线慰问,两人创作了相声新段《新描骨相》《建设新天津》等。回国后,赵佩茹开始研究单口相声,后与李寿增合作表演对口相声。1962年,赵佩茹和马三立搭档说相声,两人风格相配,佳作频出。如《对对联》《三字经》《扒马褂》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相声作品。“文革”期间,赵佩茹被实施监督改造。1973年,赵佩茹因病住院,侯宝林前往天津看望,并邀请赵佩茹病愈后和自己搭档。同年7月9日,赵佩茹与世长辞,享年59岁。
人物生平
初显锋芒
赵佩茹于1914年出生,自幼随父戏法艺人赵希贤学艺,后拜相声前辈焦寿海为师,学说相声,在同代相声艺人中拜师最早,深得师父焦寿海真传。
20世纪30年代前期,赵佩茹与李寿增合作,李寿增为其捧哏,在京津两地的大小场地及电台演出,声名远播。
渐入佳境
1937年,赵佩茹和常宝堃正式搭档。常宝堃表演起来寓正于谐,机敏洒脱;赵佩茹则是寓谐于庄,左右逢源,两人互为捧逗,配合默契。赵佩茹与常宝堃这对相声演员合作的相声《五红图》《铃铛谱》《穷富论》《卖五器》都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赵佩茹还在“兄弟剧团”中兼演逗笑戏剧。
解放后,赵佩茹积极编演新相声,与常宝堃合作改编上演了《灯谜》《封建婚姻》《新酒令》等,还上演了老舍先生创作的相声《假博士》。
走向巅峰
朝鲜战争爆发,赵佩茹和常宝堃一同赴朝慰问志愿军,两人创作了新段《新描骨相》《建设新天津》,用相声的形式揭露战争贩子,歌颂解放后天津各条战线的新变化。1951年4月,常宝堃牺牲,赵佩茹也光荣负伤。
负伤回国后,赵佩茹改演单口相声和评书,偶尔演对口相声,先有常连安为他捧哏,后又有李寿增为他捧哏,颇受观众欢迎。1960年,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赵佩茹逗哏的相声段子,传统的有八十多段,现代的不下三十段。文哏类:如《批三国》《写对子》;贯口类:如《大戏魔》《八扇屏》《大保镖》;基本功类:如《学四省》《学四相》《捧逗争哏》;子母哏类:如《五红图》;歪唱类:如《黄鹤楼》《全德报》;叙事类:《揭瓦》《醉点灯》等。
1962年,马三立的搭档张庆森因为双目失明无法上台,曲艺团决定让赵佩茹给马三立捧哏。赵佩茹很快适应了马三立的表演手法,在包袱的尺寸上拿捏很准,捧哏的节奏恰到好处。两人捧逗之间,语言接洽能力相得益彰,相声地位由此奠定。这一时期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录音资料,主要作品有《三字经》《对对联》《卖五器》《拴娃娃》等。
退出舞台
“文革”期间,赵佩茹一心钻研业务,被指令接受监督改造,但未被关进“牛棚”。每当发薪之日,赵佩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钱看望周济被关在“牛棚”的同行及家属,如张寿臣、刘文亨等。1973年赵佩茹因病住院,当时还在“文革”期间,马三立和侯宝林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专程去天津看望他。侯宝林还约定待赵佩茹痊愈后,接去北京为自己捧哏。7月9日,赵佩茹与世长辞,年仅59岁。
个人生活
家庭
赵佩茹的祖辈,是满族的贵族,祖父姓金,父姓肇。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清朝停发钱粮俸禄后,一家人坐吃山空,无以为计。父肇熙贤改名赵希贤,撂地变戏法,籍以养家糊口。
师父
焦寿海
弟子
李伯祥、张伯华、马伯林、崔伯光、杨伯英、高英培、常贵田、刘英华、杨英彩、李世增、李英杰、王祥林、马志存、徐德魁、张继英、任鸣岐、刘英奇、张奎清、张义勤、李浩然、郭士中、侯耀文、许秀林、刘国器
徒孙
赵佩茹徒孙辈众多,如戴志诚、刘亚津、孟凡贵、奇志、陈寒柏、郭德纲等。
主要作品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于
艺术特点
赵佩茹相声艺术的特点是:台风稳健大方,语言节奏鲜明,人物活灵活现,包袱又脆又响。他无论表演单口相声,还是对口、群口相声,都能驾轻就熟,魅力无穷。赵佩茹的捧哏以稳重严密著称,善于与逗哏者配合,衬托、突出重点包袱,使逗哏者如鱼得水。赵佩茹在掌握包袱中,善于提、兜、翻、垫、挡废纲、补漏洞,逗哏“
下海”他能拽回来,把活儿引入正轨。
人物评价
赵佩茹教学有方,桃李满天下。(北方网评)
赵佩茹以功底深厚,活路宽阔,用字准确,细致入微闻名。(新浪网评)
赵佩茹最讲同行义气,为人耿直,不占任何便宜。赵佩茹的‘捧哏’艺术是空前的。从赵佩茹逝世至今,他的“捧哏”艺术也是“绝后”的。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及为相声事业所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享之不尽的。(相声演员马三立评)
赵佩茹的捧哏艺术超过了过去的老前辈。(相声演员马志明评)
后世纪念
1983年8月,中国曲协在天津举行“相声艺术节赵佩茹逝世10周年纪念会”,马三立写了纪念文章,侯宝林、常宝华等在会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