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之光》(
芬兰语:Laitakaupungin valot)是由
法国、
德国、芬兰联合制片,
阿基·考里斯马基编剧、制作和执导的
剧情,Janne Hyytiäinen、Maria Järvenhelmi领衔主演,于2006年2月3日在芬兰首映。该片是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芬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讲述了保安考斯蒂南在被心爱的女人欺骗了以后,依然选择继续受骗并被送进监狱的故事。影片曾在2006年戛纳电影节上展映,探讨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方面,并通过角色的喜好体现了
艺术摇滚音乐的文化意义。
考斯蒂南是一个值夜保安,孤独且生活贫瘠,他在一个购物中心工作,尝试社交但常被嘲笑。一次偶然,他邂逅了米尔雅,一位举止优雅的金发美女,他迅速陷入爱河并提出求婚。然而,米尔雅实际上是个情场老手和骗子,她接近考斯蒂南是为了利用他参与一起抢劫。米尔雅记住了考斯蒂南提供的安全码,并将其传递给同伙,导致考斯蒂南值守的珠宝店被洗劫一空。米尔雅离他而去,考斯蒂南成为了替罪羊,失去了工作和自由。在监狱中,考斯蒂南最初孤独,但最终获得假释并找到了洗碗工作。尽管再次遭遇背叛和失业,他仍然保持希望,并与烤肉摊主艾拉重逢,展望未来。
2、Sandrew Metronome Distribution
芬兰(
芬兰)
《薄暮之光》与导演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其他电影一样,短小却郁积。七十多分钟的片长讲了一个并不复杂、却着实奇怪的故事,为观众刻画了一个孤独的人充满了希望与绝望的人生轨迹。就故事本身而言,除了导演的手法外,故事情节的本身与一般的好莱坞电影没什么大不同。如果导演把影片做得更加煽情、迎合观众廉价的同情心或英雄情结,完全可以把男主角的结果做得非常悲情,即使失败了也博得观众的同情与崇敬,就像一般好莱坞电影常常做的处理方式一样。可是,该片却对这种行为进行了反好莱坞处理,两次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挑战都被人不动声色地化解了,就连这行为背后所有的那么一点象征意义也被消解得几乎无处寻觅:不但男主角挑战的对象毫发未伤,反而他自己遍体鳞伤,这种挑战行为也没有被任何人关注,没有激励起任何人的同情心或崇敬,包括观众的同情或崇敬。这样的处理冷静地逼近现实,也冷酷地接近幽默(《
当代电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