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斯盐(或称作蔡氏盐、Zeise盐)为一黄色、在空气中稳定的
配位化合物,其
化学式为K[PtCl3(
乙烯)]。蔡斯盐的
阴离子中包含一个η 的乙烯
配体(哈普托数为2,表示乙烯有二个原子参与配位),是以铂原子为中心的平面正方形结构。此配合物一般是用K2[PtCl4]和乙烯制备,催化剂为
氯化亚锡。一般贩售的蔡斯盐均为其
水合物。
蔡斯盐是最早有记载的
有机金属化合物之一,也是最早发现的
烯烃配合物。蔡氏盐的发现者是
哥本哈根大学的教授 William Christopher Zeise,他在1827年时将 PtCl放入沸腾的
乙醇中,蒸发反应液,并用
氯化钾溶液处理生成的固体,发现了此化合物,并假设此化合物中含有
乙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化学家
李比希常批评 Zeise 的理论,认为乙烯在制得的蔡斯盐(一
水合物)中是以
乙氧基存在的。不过 1868 年 Birnbaum 利用乙烯制备了蔡斯盐,Zeise 的理论才获得了有力的支持。
蔡斯盐的发现及结构的确定带动了许多
金属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也开启了化学的一个新领域-哈普托数(Hapticity)。Dewar-Chatt-Duncanson 模型是现在解释
乙烯的双键如何和铂金属配位时广泛接受的一个模型。它认为,
烯烃充满电子的的π成键分子轨道将电子配入Pt的dsp杂化轨道(或对称性一致的空d轨道),同时,Pt的另一个充满电子的d轨道与乙烯的空π反键分子轨道对称性匹配,该d轨道将电子反馈给乙烯分子,形成d-pπ反馈键。该反馈π键削弱了C-C键作用,使键长增长,键级减小,振动频率降低,乙烯分子被活化。事实上,目前对于π键在Pt-乙烯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性仍有不同看法。中子
衍射方法测得的蔡斯盐中的C-C键键长为137.5pm,只比自由
乙烯中的C-C键键长134pm略长,表明反馈π键的程度相当小。
• 蔡斯盐的二聚
配位化合物 [(η-CH)PtCl],由二个蔡斯盐分子聚合,脱去其中的
氯化钾。
• 众多通式为 [Pt(
烯烃)X] 的配合物,比如1,5-环
辛二烯二氯化铂,由二氯化铂及环辛二烯所合成,也是常见的铂(II)-烯类配合物。
目前也已合成其他的乙烯配合物。如乙烯双(
三苯基膦)合铂(0),[(CH)P]Pt(HC=CH),其中铂是三配位,而其
氧化数为 0(蔡氏盐是铂(II)的衍生物)。
在蔡斯盐及其他相关的化合物中,
乙烯绕着铂和乙烯的配位键旋转的活化能很小。对势垒高度的分析指出大部份金属和烯类之间 π 键键结比 σ 键键结要弱。不过针对蔡斯盐的
阴离子,由于乙烯的对称性,无法用核磁共振的方法分析其旋转势垒。不过在对称性较低的乙烯
配位化合物中,例如CpRh(CH),可针对金属-乙烯键的旋转势垒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