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夷,原名郑贻进,乳名虾礼,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新闻工作者。他的童年是在新加坡度过的,成长在一个艰苦的家庭环境中。仓夷在学生时代表现出色,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培养了广泛的兴趣爱好。1937年春,他放弃了学业,回到中国参与抗日战争。在战场上,他作为新闻记者,记录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然而,不幸的是,他在1946年的一次采访活动中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享年25岁。
仓夷出生于1921年的新加坡,祖籍福建福清渔溪镇苏田村石竹自然村。他的家庭背景并不富裕,父亲郑亚甫从事多种职业维持生计,母亲郑好宋则负责照顾家庭。尽管生活条件艰难,仓夷从小就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知识的渴望。他曾就读于新加坡的光洋小学和华侨中学,同时通过兼职工作补贴学费。仓夷不仅在学校表现优秀,还在业余时间自学多方面的知识,包括书法和阅读各类书籍。
仓夷在1937年春天中断了他的学业,返回中国投身于抗日战争。起初,他经历了两年的流浪生活,亲眼见证了日军侵略所带来的苦难。1938年,他加入了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仓夷在前线担任记者,撰写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报道,如《平原青纱帐战斗》和《平原地道战》,这些作品极大地激励了抗日战士们的斗志。他还创作了报告文学《纪念连》,获得了冀中军区首长的高度评价。仓夷的工作态度和成就赢得了战友们的尊敬,他也因此被选为察哈尔省的人民代表。
仓夷在晋察冀边区的新闻工作中展现了卓越的能力。他的报道真实生动,深受读者喜爱。1946年,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仓夷被派往北平继续他的新闻工作。在那里,他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斗争环境,但他依然勇敢地履行职责。当国民党试图封锁《
解放》杂志时,仓夷成功地揭露了他们的阴谋。然而,随着局势恶化,仓夷被迫撤离北平,前往张家口。
1946年夏天,仓夷在一次采访活动中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算。他原本计划乘坐飞机前往北平,但由于美方的阻挠,他不得不改变行程。在大同等待转机的过程中,仓夷被国民党特务诱骗并残忍杀害。这一悲剧发生在大同东郊的马连庄附近,仓夷年仅25岁便失去了生命。
为了纪念这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山西省大同县在仓夷牺牲40周年之际,建立了“仓夷烈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于1986年8月15日正式揭幕,成为人们缅怀烈士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