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明华
中国革命烈士
萧明华(1922年8月-1950年11月8日),女,祖籍广东潮阳,出生于浙江嘉兴县,中共情报员,中国革命烈士。
1946年秋,萧明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次年9月27日,萧明华经朱芳春介绍,加入了中共冀中军区敌工部,在朱芳春的直接领导下工作。1948年初,萧明华面对台静农的台湾任教邀请,决定借此途径到台湾去开辟新的战场。萧明华抵达台湾后,选择到台湾师范学院任教,接着,她又与国语日报社联系好了兼职记者的工作。同年9月,萧明华和于非开办“实用心理学补习班”,以参加讲座的骨干学员为主,成立了“台湾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简称“台新盟”。随着地下情报工作的日益繁重,萧明华和于非二人决定扮作夫妻,以便于非尽快获取合理合法的掩护身份。1949年6月,萧明华获得中共中央社会部指示,要不惜代价,获取军事情报和策反工作。于是萧明华马上调整工作,把“台新盟”转入地下并奉命改称“台工组”。1949年12月到1950年1月,萧明华领导的“台工组”活动进入高潮,她连续6次报回了重要的军事情报资料,还获取了《海南岛防卫方案》和《舟山群岛防卫方案》这两份特密军事情报。1950年2月6日深夜11点,萧明华在宿舍被捕。1950年11月8日,萧明华就义于马场町刑场,年仅28岁。
1950年4月初,萧明华搜集到的《海南岛防卫方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海南岛战役的作战计划提供了关键信息。她收集到的情报也在解放舟山群岛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82年9月16日,萧明华的遗骨被迁回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中共中央调查部为萧明华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并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烈士。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萧明华1922年8月出生于嘉兴市,祖籍广东省潮阳县歧北墟宅美村,乳名华宝。她的父亲萧子山,本是广东省潮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因父母早亡,萧子山前往上海市打算找到一份糊口的职业,到上海后依然发现生活难以为继,后来落脚于浙江省嘉兴县,娶妻生子。萧明华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她虽然是父母的幼女,却从小懂事聪慧,帮助母亲操持家务。萧明华读小学时,因长兄到开封市工作,他们举家迁到开封,小学毕业后,萧明华立志从事教育事业,考入了开封师范学校。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明华随家人搬到了重庆市,因兄长未婚,家事便由萧明华做主,父母均对她言听计从。1941年,萧明华从重庆师范毕业,之后,她被重庆师范选送到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青木关办的越南语师资训练班,学习国语注音符号的应用和教学。此时,萧明华和同学们一起阅读进步书刊,鲁迅、巴金、丁玲等的作品,对她的思想转变和文学修养的提高都起了重要作用。毕业后,她进入重庆师范附小五年级担任班主任。
1943年秋,萧明华考入四川省江津区白沙镇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此时萧明华开始撰写散文、杂文、小说并发表于报刊,这些作品是对当时社会的腐败与黑暗进行了揭露和针砭。1946年秋,萧明华经台静农介绍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后来,她收到了北师大教授朱芳春(朱芳春的秘密身份是中共冀中军区敌工部干部)给她的一些书刊,其中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邓初民的《社会发展史》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
加入情报小组
1947年9月,根据萧明华的表现,党组织决定吸收她加入朱芳春领导的地下工作小组。朱芳春郑重地告诉萧明华:“做情报工作是危险的,需要的不仅是热情,更要有坚定的意志,所以做出决定之前,你可以从容认真地考虑几天。”萧明华坚定地说:“我早就想过多少遍了,请您转告组织,我愿意把我的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的革命事业,一个人能为人民的革命事业而死,就无愧于己,无愧于父母和人民的养育之恩。”1947年9月27日,萧明华经朱芳春介绍,加入了中共冀中军区敌工部,在朱芳春的直接领导下工作。
潜伏台湾
1948年初,萧明华即将毕业时,曾执教过她的大学者台静农邀请她赴台湾任教。萧明华认为这是跨过海峡、打入敌后的绝好机会,党组织也很快批准了她的申请。同年6月中旬,萧明华放弃了毕业典礼,赶回家中和父母告别。同月,萧明华抵达台湾,她经过调查研究后选择到台湾师范学院任教,接着,她又与国语日报社联系好了兼职记者的工作。1948年8月,萧明华给朱芳春写信,表示已经在台湾站稳脚跟。8月26日,朱芳春化名于非来到台湾,与萧明华一起开展地下工作。他们约定在窗台上放置一根晾衣杆,倘若晾着衣服,家里就安全;没有,就千万别进来。
1948年9月,萧明华和于非利用台湾省政府举办的“社会科学研究会”附设“实用心理学补习班”为基础,由于非出面讲课,从学生中考察、培养革命骨干,在此基础上,萧明华和于非组建了“台湾新民主义青年联盟”(简称台新盟)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又把讲习班的骨干组成起来,成立了“读书会”,学习革命理论,酌情发展组织。随着地下情报工作的日益繁重,萧明华和于非之间的交往也变得越发频繁,所以二人决定扮作夫妻,以便于非尽快获取合理合法的掩护身份。
1949年6月,萧明华书写的《关于台湾蒋军兵力概括》等重要军事情报由朱芳春带到北平市,之后中共中央社会部指示,为取得全国胜利,配合部队的军事行动,要不惜代价,获取军事情报和策反工作。萧明华马上调整工作,停止“读书会”等公开活动,把“台新盟”转入地下,奉命改称“台工组”,萧明华负责联络工作和情报收集、保管、密写。10月1日,萧明华等人在台湾《国语日报》职工宿舍,通过收音机收听着开国大典的每个瞬间。
六次送情报
1949年12月到1950年1月,萧明华领导的“台工组”活动进入高潮,她连续6次报回了重要的军事情报资料,还获取了《海南岛防卫方案》和《舟山群岛防卫方案》这两份特密军事情报。一天,萧明华收到了在“国防部三厅”工作的内线汇报,三厅有一份绝密材料,是日本占领台湾时期精心绘制的《台湾兵要地志图》。由于该图的保管措施十分严密。萧明华等人利用内线值班,让一位“台工组”成员以记者身份,进入收藏地图的房间。12张分图拼成的全图几乎铺满了一面墙。他们花了两个小时,用徕卡把地图的整体和局面一一拍了下来。但第二天冲出底片一看,图像文字都不够清晰。于是,萧明华经过细致的考察,事先选好了一家本地人新开的中型照相馆,等到1949年12月下旬一个周末的晚上,内线再次获得了一个人值班的机会。他将地图偷出来驾着军用吉普带着扮成军官的朱芳春等人来到这家照相馆以军情紧急为由,要老板连夜拍摄。整图拍一张,分各拍一张都是12时的规格,边冲洗,边晾干。凌晨4点半左右,拍摄工作全部完成。这时,蒋介石下令追捕潜伏在台湾的中共情报人员,大批中共地下党员被捕。
被捕牺牲
1950年2月4日,萧明华的三哥萧明柱和妻子梁尉香带着三个孩子到萧明华的师范学院宿舍过生日,正当一家人欢聚时,门外响起了异样的敲门声。萧明华立即让于非从后门离开,并叮嘱他:“没有我的亲笔通知,不要回来,不要忘了后门外边的那根晾衣杆。”同年2月6日,萧明华照常去师范学院给学生上课,当天深夜11点,她在宿舍被捕。临走时,她说要带件衣服,镇静地从后院取回了搭晾在竹竿上的旗袍向战友发出了最后一次报警。萧明华被捕后,军警对她施以电椅、老虎凳、捆绑吊打,但萧明华扛住了酷刑,没有透露任何机密。在狱中,萧明华写下30条“狱中纪事”,内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她还在狱中托人带出还剩7颗鱼肝油的药瓶,说按这个牌子再买几瓶,暗示战友于非迅速撤离。同年11月8日凌晨,萧明华被军事法庭宣判死刑。萧明华写下遗书要求不要自己的遗骨带回家乡。随后,萧明华被绑上汽车,押送马场町刑场。当执行宪兵要他们在沙丘旁跪下,萧明华挣脱宪兵的挟持,奔上沙丘顶高呼“中国共产党皇帝”等口号。宪兵随即仓皇射击,萧明华英勇就义,年仅28岁。萧明华死后,她的尸体由嫂子领回火化。
人物影响
1950年4月初,萧明华搜集到的《海南岛防卫方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海南岛战役总攻势的前夕送达,为解放军的作战计划提供了关键信息。5月1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5月19日解放舟山群岛,萧明华、于非等人传出的情报功不可没。
人物评价
萧明华个性温和,从来没有跟人吵过架,没有骂过人。(廖蔚卿评)
萧明华远离家乡,奔赴台湾,为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于无声处战斗;她舍生取义,用鲜血映红黎明的天空,巾帼英雄,灵魂永存!(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评)
萧明华是一个聪明而最富同情心的孩子,喜欢绿的颜色这象征她是爱好和平的,有文学天才,又肯用功,无疑义地将来一定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谢冰莹评)
在萧明华的一生中有两大特点,一个特点是无名,鱼翔浅底,丹心素裹,另一个特点就是英雄,于无声处听惊雷。(军史专家罗援评)
社会关系
轶事典故
抗战胜利后,萧明华随家人回迁南京,有一天,她们乘坐的轮船行驶到巫山县附近的时候,迎面来了一艘中国国民党的运粮船,船上有荷枪实弹的押运士兵。因为那段水路江面狭窄,水流湍急,那艘运粮船被水流带偏了航道,两船眼看着就要相撞。于是运粮船上的士兵急忙向萧明华乘坐的轮船开枪,逼迫轮船转向。枪声一响,船上人都惊惶失措,乱成一团。这时,萧明华连忙嘱咐大家不要乱动。最后,因为萧明华的安抚,她的家人没有在船体倾斜时受伤。随后,萧明华又指挥侄子和侄女组成生力军,把全家安全送到岸上,并把祖母背着上了岸。等全家安全上岸后,萧明华带着萧穆到巫山县城中找好旅馆把一家都安顿了下来。一家人回到南京后,萧子山希望回潮阳区老家去住,于是,萧明华又送父母回到潮阳老家,之后才去北京读书。
人物纪念
1982年9月16日,萧明华遗骨被迁回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墓碑正面上方镶嵌着萧明华的照片,中间镌刻着“萧明华烈士之墓”,背面只有战友题写的三个大字——“归来兮”。中共中央调查部为萧明华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并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烈士。同时西柏坡革命烈士纪念馆中悬挂着萧明华的照片。
相关作品
话剧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加入情报小组
潜伏台湾
六次送情报
被捕牺牲
人物影响
人物评价
社会关系
轶事典故
人物纪念
相关作品
话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