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高台遗址
河南方城的文化遗址
平高台遗址位于河南省方城县赵河镇平高台村北,遗址恰好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上,被国家列为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文物保护控制性项目之一。
遗址简介
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91万平方米,分布于平高台村及其以北的井吴村之间的区域内,文化层堆积厚1 ~ 4米不等,时代主要为新石器、商代、东周、汉代。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里程140 - 141公里段穿越遗址的北部,占压遗址面积12万平方米。
发掘经过
2004年
2004年秋,南阳市文物部门对该遗址进行复查时发现了一处龙山文化时期城址。
河南省、南阳市及方城县考古专家组成考古队,对平高台遗址渠线占压部分实施考古发掘。遗址上有灰坑、墓葬等遗迹,出土的陶、石、骨、蚌器等,分属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
文化层堆积厚度达3米。2004年秋季,在对遗址的复核和调查性勘探中发现了“龙山城址”,为此发掘期间我们再次进行了重点钻探。勘探表明遗址中心文化堆积厚达4米,多数区域在1 - 1.7米,以汉代和龙山文化堆积为主。遗址东部发现了不规则的长方形环壕,南北900米、东西500米,沟宽20 - 40米,深4米余,下层堆积发现有龙山文化陶片。这一大型遗迹现象通过东区发掘已初露端倪,沟内堆积可分多层,根据包含物判断分属龙山和汉代两个时期,由于水位较高尚未发掘到底,是否存在龙山文化城垣或大型环壕聚落?其性质和年代还有待发掘工作的继续深入展开。
发掘区域分东、中、西3个区。截至5月9日,东、西两区考古发掘已经过半,中区布方工作已经完成。东区的城墙、城壕已被发掘露出,城墙宽11.5米~12.5米,为残存基槽部分,城墙土中有鼎、绳纹罐、壶、碗等陶器片,均为龙山文化时期遗物。城壕宽14.5米~16米,是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壕。
西区发掘所见文化堆积均为龙山文化时期,其上叠压有西汉墓葬6座、灰坑1个,龙山时期灰坑9个。西汉墓均保存完好,龙山文化时期灰坑出土文物有石镞、石镰、陶器动物浮雕及鼎、罐、壶等陶器片。
专家认为,平高台遗址包含有新石器时代、商、周、汉代文化遗存,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多类文化遗存叠压,对研究汉水流域的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遗址所在地为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南阳盆地北上要冲,是研究考古学区系文化南北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
专家表示,该遗址上龙山文化城址的建设、使用及城垣的形状、大小仍有待于进一步勘探确定。
汉代遗迹有墓葬20座、灰坑9个、灰沟14条、水井1眼。墓葬均未被盗,M1为斜坡墓道砖室墓,墓室双券顶,中间有隔墙并设一拱形门联通二室。左室葬人,随葬陶仓、铜钱“大泉五十”;右室随葬陶鼎、罐、瓮、碗、灶、井、猪圈、猪、狗、鸡、鸭等。其它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墓,仰身直肢,头向北,随葬有陶器和五铢钱。陶器主要有鼎、壶、双耳罐、盒、釜等。
通过勘探发掘,我们初步了解了遗址文化堆积特点和内涵,环绕面积达45万平米壕沟遗迹的发现表明了龙山文化中心聚落的存在,这一发现对于探讨南阳盆地龙山文化聚落形态、布局,以及南北文化交流等学术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南阳盆地为汉代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以往小型墓葬发掘较少。这批墓葬主要为西汉中晚期和新朝时期,排列规律,保存完好,随葬品多少不一,为南阳地区汉代小型墓葬分期、葬俗葬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2005年
大河网2005-05-10讯据南阳日报报道,南阳平高台遗址一处龙山文化时期城址日前被确定,这是豫西南地区首次发现史前文明城址。该遗址的发掘对当地文明乃至中华文明探源都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遗址上有灰坑、墓葬等遗迹,出土的陶、石、骨、蚌器等,分属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文化层堆积厚度达3米。
该遗址恰好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上,被国家列为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文物保护控制性项目之一。去年秋,南阳市文物部门对其复查时发现了这一处龙山文化时期城址。
4月15日,省、市及方城县考古专家组成考古队,对平高台遗址渠线占压部分实施发掘。
发掘区域分东、中、西3个区。截至5月9日,东、西两区考古发掘已经过半,中区布方工作已经完成。
专家认为,平高台遗址包含有新石器时代、商、周、汉代文化遗存,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多类文化遗存叠压,对研究汉水流域的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遗址所在地为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南阳盆地北上要冲,是研究考古学区系文化南北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莅临方城考察平高台文化遗址
方城县网讯2005-9-29 日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在省政协副主席张洪华、市委书记何东成、市政协主席解朝来、市委副书记李天岑、方城县委书记原永胜、县政协主席单国成、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肖海有、副县长刘世家等省市县领导的陪同下,莅临赵河镇考察平高台遗址文物发掘工作,并现场观看了出土的部分文物。
平高台遗址位于方城县赵河镇平高台村北、南水北调中线干渠140—141公里间。该遗址地处汉水流域的赵河上游地区,恰在汉水、淮河两大流域的分界处。1961年河南省第一次文物普查发现该遗址,1963年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确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文化堆积3米,有灰坑、墓葬等遗迹,曾出土有陶、石、骨、蚌器等,分属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
2004年秋,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复查、初步勘探和试掘,确认遗址面积91万平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占压面积12万平方米。国家有关部门将其列为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文物保护控制性项目之一,先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今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城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渠线占压地段实施考古发掘。发掘布方面积1275平方米,分东、中、西三区。经5个多月发掘,东区发现龙山时期文化城址一处,城墙宽约11.5—12.5米,城壕宽约14.5—16米,出土有鼎、绳纹罐、壶、碗、等陶器残片;中区发掘出汉代文化堆积层和1座土坑汉墓,其中汉代文化堆积层出土有汉砖、板瓦、筒瓦等遗物;西区发现龙山时期灰坑9个、西汉时期墓葬6座和灰坑1个,龙山时期灰坑出土有石镞、石镰、陶器动物浮雕像及鼎、罐、壶、碗等陶器残片,西汉墓葬出土有陶鼎、罐、瓮、壶、斧、碗、仓、灶、猪圈、狗、鸡、鸭、五铢钱等随葬品。9月8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西区南侧布方500平方米、经挖掘发现龙山时期文化堆积层和汉墓10座、已出土有龙山文化时期陶器残片和汉代罐、瓮等随葬品。目前,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平高台遗址文物发掘由于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引起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于今年5月4日亲临该遗址考察发掘工作。据有关专家称,平高台遗址包含有新石器、商、周、汉代文化遗存,延续时间长,新石器至汉代多类文化遗存叠压,对研究汉水流域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遗址所在区域为江淮两大流域分水岭、南阳盆地北向通道,自古为南北交通要冲,是研究考古学区文化和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遗址中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为豫西南地区首次发现,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将起到重要作用。
证实了仰韶、屈家岭、龙山三大文化历史烙印
新石器
核心提示:石镞、石镰、陶器动物浮雕及鼎、罐、壶等陶器片一片一片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位于南阳盆地北上要冲的方城县平高台遗址震惊了世界。11月19日,来到这个遗址上的时候,只有满目的荒凉和没来的及填埋的发掘现场,但是,守在这里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人员向我们证实,就在这里,他们发现了有灰坑、墓葬等遗迹,出土的陶、石、骨、蚌器等,分属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文化层堆积厚度达3米,这是豫西南地区首次发现史前文明城址,该遗址的发掘将对河南乃至中华文明探源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迷雾中守望平高台
走下铺着沥青和混凝土的国道,是一条禾本科杂草横生的黄土路,当地人说,我要寻找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就在这条不起眼的小路上。
11月19日,从雾霭重重的郑州市启程,中午时分匆匆赶到了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赵河镇平高台村,这个村子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8公里。
站在一片麦地里,灰色的瓦房、尘土飞扬的小路,素面朝天的居民,一一出现在视野中,打量着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村落。正在窃笑这个在当地声名鹤起的村子也不过如此破落时,一位牵着一群羊的老汉磕了磕冒完最后一缕的烟袋锅说,这里是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南阳盆地北上要冲,除了平高台遗址之外,还有后枣庄市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襄汉漕渠遗址、落口川汉、宋时代文化遗址、将军庙、冢遗址等,这个地方是研究考古学和古文化南北交流的重要脉冲。
放羊老汉轻轻操持着一口方言轻轻介绍着,就像数落自己的家物。难道这个地方真的是文化厚土?个个都是隐士学究?我们不由对这里肃然起敬。
是时,漫天的大雾开始散去,昏黄的太阳挂在正空,却显现出一幅如血的场景。就在那里,我以现代人的姿态守望在这个远古文明与现代交错的村落,期望与4000年前的先人不期而遇。
昏日如血的平高台开始时光逆转,风和荒草已经送来了古人的吆喝声。
黄土堆下的远古史诗
在平高台的村北头,脚步停了下来,一股夹杂着异样味道的风吹了过来。
一堆黄土出现在面前,旁边是齐齐整整的壕沟
跟随我一块前来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位研究员介绍说,这是一处已经发掘出来的遗址,今年4月15日,省考古队对平高台遗址渠线占压部分实施考古发掘,从这里面出土了石镞、石镰、陶器动物浮雕像及鼎、罐、壶、碗等陶器残片,初步论断是为龙山时期的遗物,它们距今至少4000年。
伏身下探,希望发现一些先人的痕迹。研究员笑了,这里的所有东西都清理完毕,按照规定,该回填了。“你有些幸运,这里还没来得及填上。”
走在土筑的沟坎上,如同走进了远古时代的人群,貌似猿猴的先人们就在我的旁边围火烧烤食物,没有院落的茅屋前,一位喝水的幼童不小心把盛水的陶器打烂在地上。而在不远的野林里,一群成年人正在用石块扑捉野味,夹杂着听不大懂的语言和嚎叫激荡在上空。
陶器的诉说
沿着这个发掘现场向东走,是一片望不到边的麦田,绿油油的。
“如果能找到完整的城址,那就可以认定,这里在4000年前是一个小城。”研究员似乎是自言自语,在他的遗憾中,我获知,这个遗址的东区发现发现了上龙山时期文化城址一处,城墙宽约11.5-12.5米,城壕宽约14.5-16米,出土有鼎、绳纹罐、壶、碗、鬶等陶器残片。遗憾的是龙山文化城址的建设、使用及城垣的形状、大小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仍有待于进一步勘探确定。
在一条田坎上闭目而立,先民们在缓坡上一一走过。他们沿着溪流,在地下掘出圆形或方形土坑,以坑壁为墙,上盖草顶,过着半穴居式的生活,居室在一层层平台上,平台由人工改造而成。他们使用颜色驳杂的碗、钵、盆、罐、带流器等生活用品,也用上了纺轮、纺锤、网坠等生产用具。石器有斧、凿、刀、砺石等。后来人们渐渐向这里集中移居,平台面积较大,不仅住人,也有了小型的农田,有人工引水的沟渠。为了防御敌人和野兽的攻击,筑起了由内城、外城、城壕构成的小土城,城边有水池。
研究员说,磨制石器在中石器时代开始应用,在新石器时代非常普遍:新石器时代并且发明了陶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较重要的有泥质灰陶、软陶泥、黑陶和几何印纹陶四种。从这里文化遗址和遗物可以推断在新石器时代,人们过群居生活,合力劳动,生产资料和生产品公有。他们建立了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新石器时代已经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在共同的生活里积累了劳动经验,创造并发展了语言,进一步发展了脑和思维能力。
那些出土的陶器片,被放置在一个个现代的塑料篮中,摆放在考古研究人员的居所。它静静的躺在那里,无言无语。我看到它们的时候,已是斜阳西下,残阳落在它们的上面,好似在与这个流转了几千年的时空轻轻的讲述着它的往事。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遗址简介
发掘经过
2004年
2005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