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乐村并殖吸虫
住胞科并殖属动物
腹吸盘(宽×长)大小为0.729×0.779,位于体中线稍前方。储精囊的直径不一,最大0.114,最小0.029,总长度约为1.30。新鲜标本,口吸盘直径为0.052,腹吸盘大小为0.053×0.054,后者位于体中横线水平。
外形特征
虫体肥硕,加压固定后,体呈椭圆形,两端钝圆,大小为2.5—5.0×5.5—10.7(平均为3.9×8.1),虫体宽长比例为1:2。最宽处在体中部。体表密布体棘,以群生为主,偶有单生者,棘形如枪锋,其基部大而末端细,惟多有变化。棘的基部圆形或方形,末端或尖或钝,而附以简单的锯齿状,亦有末端或基部大小相等而附以锯齿者,棘一端或两端有时可见纵行裂纹,在虫龄大者尤多。皮棘的排列不规则,在两个吸盘之间者,多集聚成行,其数目自1个至5、6个,以4、5个为最常见。在两睾之间的体棘群的数目变化更甚,自2个以至10个,而以3—15个为最普通。
口吸盘位于前顶端,横径为0.684。腹吸盘(宽×长)大小为0.729×0.779,位于体中线稍前方。消化道简单,具短的前咽,咽近球形,大小为0.357×0.349,食管短(长×宽)为0.235×0.145。肠管波浪状,常作4个不规则的弯曲,直达体末端。
生殖器的结构似卫氏并殖。睾丸两个,对称位于体后1/3处或1/4处之背侧,在两肠管之内缘。成熟的睾丸最大可达2.572×1.429,最小为1.03×0.44,平均1.665×0.99。睾丸中部较细,一般可分出4、5、6个分支。自两睾中间或前部腹面各发出输出管,其直径约20一一40微米,汇合而成输精管,随即膨大为储精囊,囊呈弯曲的长管形,位于腹吸盘的一侧,或紧邻腹吸盘后缘,或同等水平处。储精囊的直径不一,最大0.114,最小0.029,总长度约为1.30。其末端变细形成射精管,最后开口于生殖窦,生殖孔位于腹吸盘后缘腹面。以上管道如有内容物充盈
卵巢大小0.857×0.571--1.357×1.00,平均0.956×0.876。卵巢分支细而多,每支再分小支,呈珊瑚状,位于虫体背侧,相当于腹吸盘后半之水平或在腹吸盘后,个别可达腹吸盘之前半水平处。观察100个标本,卵巢位于右侧者55个,左侧者45个。受精囊较大,最大0.385×0.243,最小0.285×0.129,平均0.333×0.169,以一粗短管与输卵管相接。自受精囊发出一条细长弯曲的劳氏管,后者开口于虫体背后。输卵管由卵巢侧方发出,向前形成卵模,其最大直径为0.057,外周围以梅氏腺,大小范围约0.658×0.570。子宫充满虫卵,盘曲在卵巢之相对侧,末端形成具厚壁的阴道,后者长约0.16。向前与射精管汇合,最后开口于生殖窦。
卵黄腺发达,分布于虫体之两侧,在体前部背面两侧腺体区相接壤,其它部位腹面皆为空隙区。卵黄囊梨形,经一个细而弯曲的小管通向输卵管。
虫卵椭圆形,棕黄色,两侧对称,横径最宽处在中部。具卵盖,盖稍倾斜,卵壳厚薄均匀,末端有增厚的瘤状物。卵侧壳厚1.8—2.8微米,无盖端壳厚为1.8—3.7微米。卵内含粗大的卵黄细胞约12个,卵细胞清楚可见。不典型的虫卵亦常见,可缺盖,不对称或末端尖窄者,卵的大小可因地区和宿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由大白鼠肺内检出的虫卵大小为70—95×46—53微米,平均87×52微米。由另一个地区感染的大白鼠检出的虫卵大小为75.67—88.87×44.00—52.64微米,平均81.41×49.05微米。由自然感染的狗体内检出的虫卵大小为55.93—98.70×36.19—55.29微米,平均86.70×48.29微米。
生活习性
终末宿主 自然感染主要为鼠类。Mus norvegicus,Mus 家鼠属田鼠亚科,猪亦有感染。国外,亦可寄生于犬。大白鼠是理想的实验动物。
中间宿主 国内已证实的第一中间宿主有几种拟沼螺(Assimenea lutea; A.latericea;A.violacea)及拟丁螺(Tricula sp.)。第二中间宿主为两种相手蟹(蟛蜞)[Sesarma (Ho-lometopus)dehaani;s(s.)中华缺翅虫]及天津厚蟹(Helice tridens tientsinensis)等。此外,台湾省的日本绒钳蟹(Eriocher japonicus)及Potamon sp.亦有感染。国外,在日本的第一中间宿主为A.parasitologica.但A.yashidayuhioi、A.japonica及Palludinella japonica等可以人工感染成功(Miyazaki等,1960)。第二中间宿主为s.(s.)intermedia及s.(H.)dehaani。
生活史(图21) 本虫的中间宿主皆生长于沿海平原的沟渠、田间或黄河的小支流。在广东省检查发现同一地区相手蟹感染率超过90%,而螺的感染率只有1.8%。
根据广东地区的研究材料分述如下:
卵与毛蚴:卵在室温32℃3时需两周发育成毛蚴,一般情况下需3周。刚孵出的毛蚴,甚活跃,能在水中快速往返游动,在18.5℃时,其寿命可维持16—28小时。毛蚴体呈梨形,全身披纤毛,毛长约10微米。纤毛发自外胚层的纤毛板,后者列为四排,三纵行。第一排6块呈三角形,第二排6块呈长方形,第三排3块呈短矩形,最后一排一块略为三角形,其尖向体末端。毛蚴无口,具袋状原肠,位于体前端,肠内含粗大颗粒,不染色亦可见,如经活体染色更易看到。神经系包括腺状体,圆形或横圆形,位于原肠之后,未染色标本上该处显示一空白区。排泄系有一对大的焰细胞,位于第二排纤毛板之后缘,经曲折的排泄管与小排泄囊连接,开口于第二与第三排纤毛板之间水平处。新鲜标本测量(在盖玻片下,加少量水),毛蚴大小为80×36微米。测量40个卵内发育成熟的毛蚴大小为49—73×25—35微米(平均65×31微米),以10%甲醛水溶液固定后测量平均大小为60.5 X29.3微米。
胞蚴:自然感染或人工感染皆可获得。每只阳性螺可检获1—3个,多至9个。胞蚴袋形,蚴体活时无色,看不出结构,老的体壁有暗纹理,体内可见胚细胞及不同发育程度的母雷蚴,数目不超过26个。成熟的胞蚴最早可在感染后33天,最迟在70天后出现。35天的胞蚴平均大小为0.558 X 0.308。
母雷蚴:最早出现在螺感染后28天,最迟者60天。自螺体刚解剖出时较活泼,特别是体前半部伸缩明显。静止时体呈矩形,后端截平,内含不同发育的子雷蚴和胚细胞,约7—15个,愈近体前端的子雷蚴,体积愈大。具口、咽、肠管。口位于体前顶端,肠管末端膨大呈球形或袋形,比咽大。咽与肠之间连接以短小的食管。成熟个体的肠管被推向一侧,呈琥珀色。产孔位于咽附近。
子雷蚴:最早于螺感染后40天发现。刚解剖出时有轻微活动,体呈圆柱形,两端圆,体表有暗纹,内含不同发育的尾蚴。新鲜蚴体大小为0.813—2.043×0.220--0.357 (平均1.422×0.257)。口位于体前顶端,咽球形,宽大于长,大小为0.060×0.065,食管细小长约0.01—0.014。肠管袋形,有时球形或长形,其长度为体长1/19—1/3(平均1/7),常因体内活尾蚴的压迫而推向一侧,肠内含棕黄色颗粒。产孔靠近咽的附近,在其后可见肩状突起。成熟的个体含20—40个不同发育的尾蚴及胚细胞。
尾蚴:最早出现于螺感染后46天,多数于两个月后。刚逸出的尾蚴,从两吸盘作水蛭样伸缩活动,蚴体呈椭圆形,大小平均为0.265X 0.102,伸展时变长形,收缩时呈圆形,全身披细棘,尾部短小,呈圆形或椭圆形,长约0.023,尾末端有较长的体棘。口吸盘位于体前顶端,直径0.055,在其背壁处有椎刺一条,长约0.03,呈矛形。腹吸盘直径0.037,位于体中线稍后。消化系统具口、前咽及球状咽,食管仅可见一段,其它部位被腺体遮盖。神经系统包括蝶形的神经结位于口吸盘与咽之间,由此向前后发出侧神经。生殖原基呈深染的圆块状,位于腹吸盘与排泄囊之间的背面,当虫体侧位时可清楚看到。排泄囊大,具厚壁,由囊的前侧角发出总收集管各一条,至生殖原基侧盘曲成结,由此再向前后伸出细小排泄管,焰细胞30对,其排列公式如下:
2[(3+3+3+3+3)+(3+3+3+3+3)]=60
尾蚴具头腺7对,含颗粒状物,不染色可见,经染色后更加明显。外侧4对,着色较深,颗粒较粗大,内侧3对,着色较浅,颗粒较细,7对头腺由两束腺管引向前端,围绕口吸盘,开口于椎刺附近。
根据组织化学染色法(李树华,1964)确定了怡乐村并殖尾蚴有5对粘腺,第1—3对位于口吸盘与腹吸盘之间,第4对前半围绕腹吸盘侧,其后半侧位于腹吸盘稍后部位,第5对在腹吸盘后。五对粘腺不重叠是其主要特征。以上特征提供了本种与其相似种大平并殖之间鉴别的又一论据。粘腺的组织化学成分已经查明主要含酸性粘多糖以及抗淀粉酶PAs(高碘酸雪氏反应)阳性物质等。此外,尾蚴体内还具有二种抗淀粉酶阳性细胞。此方法还表明怡乐村并殖的囊蚴壁组织化学成分与尾蚴粘腺相同,又含与尾蚴体内抗淀粉酶PAs阳性细胞相同成分。尾蚴自螺体逸出后粘腺很快消失,但其分泌物紧贴于尾蚴体表,保留至成囊时。成囊后,二种抗淀粉酶PAs阳性细胞均因其分泌而消失。可见此种并殖襄蚴壁实由尾蚴粘腺及二种抗淀粉酶PAs阳性细胞的分泌物聚合而成。.
囊蚴:从第一中间宿主Assiminea lutea 逸出的尾蚴,人工感染成熟的Sesarma deha-ani,约15分钟后可见尾蚴在相手蟹甲壳亚门及足表面结囊,再过10分钟,囊结成球形,具很薄的壁,其内含甚活动的蚴体,其结构犹如尾蚴,但将其移离实验皿外,囊蚴很快死亡。
实验观察,囊蚴寄生在相手蟹的肝脏,其次为腿及胸肌,亦可寄生于鳃。一只阳性相手蟹一般含囊蚴3—4个。囊蚴的囊壁的一端从纤维性附着物,松附于相手蟹的肝及肌肉上,故不难与之剥离。囊蚴呈卵圆形,具单层壁,甚薄,易破裂,壁厚度为1.2—3微米。其组织化学成分与其尾蚴体内的粘腺及其二种抗淀粉酶PAs阳性细胞的成分相同。可见此种并殖囊蚴壁实由尾蚴粘腺及二种抗淀粉酶PAs阳性细胞的分泌物聚合而成。蚴体内常含有许多粉红色颗粒,其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如将虫体置于消毒的消化液或水中一段时间,其红色颗粒即消失。
在自然状态下,蚴体在囊内呈收缩弯曲状,在轻压下,虫体扁平,与囊壁间有空隙。
后尾蚴:脱囊的后尾蚴全身满布皮棘,在体前端比较粗大而密集,越向后越变小,而且分布也较稀疏。新鲜标本,口吸盘直径为0.052,腹吸盘大小为0.053×0.054,后者位于体中横线水平。蚴体具口、椎刺、咽、食管及有 至4个弯曲度的肠管。神经系统结构如尾蚴期。生殖器官已开始分化,紧接腹吸盘后缘可见雌性生殖原基睾丸原基甚小,并列于肠和和管的第三个弯曲的凹处,后尾蚴焰细胞数目公式如尾蚴期。
成虫:主要为鼠类的肺吸虫,定居于肺脏。在宿主体内的移行途径与其它并殖吸虫相似。囊蚴十二指肠脱囊,蚴虫穿过肠壁,到达腹腔,再穿过横膈到达胸腔至肺脏。美国白灯蛾可在肠壁、腹腔、肝脏、横膈等不同部位找到。在适宜的宿主体内,幼虫发育至成熟不超过一个月。虫体在肺脏表面结囊,每个虫囊常含两条虫,偶有仅含一条或3、4条以至更多者。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广东省、台湾、辽宁省上海市
国外分布:日本朝鲜
物种研究
与人的关系:至今尚未发现人体被感染者。
1931年发现于广州市郊区怡乐村,为鼠类的并殖吸虫(陈心陶,1933)。随之,陈心陶又将生活史研究出来(陈心陶,1935、1936、1937、1940),1940年报告为新种,定名为怡乐村并殖吸虫。此种与日本宫崎报告的大平并殖吸虫(Paragonimus Ohirai Miyazaki,1939)很相似,但两者在囊蚴壁层数、后尾蚴焰细胞数目、成虫体棘以及尾蚴粘腺等方面皆有不同,故两种的独立地位,早已被确定。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物种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