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学校
1907年建于北京的公立学校
北京工业学校,始建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学校旧址位于北京东四什锦花园,原名为初等工业学堂。1945年,改称北平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北平市立高工)。1950年,改称北京工业学校(简称北京工校)。后经过数次专业调整,本分专业调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于1969年停办。
发展历程
学校初建时期(1911年以前)
清光绪年间,庚子(1900年)事变和辛丑(1901年)赔款,迫使晚清政府不得不谋求改良举措。1903年设立商部,1906年改为农工商部。
1904年(光绪三十年),商部设立京师高等实业学堂。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商部筹办艺徒学堂,“惟工业只有高等、中等而无初等,盖以初等工业即包括艺徒学堂之内”。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底,在京师高等实业学堂的基础上,农工商部开办农工商部艺徒学堂,“艺徒学堂即作为初等工业学堂”。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艺徒学堂正式招生办学,设有金科、木匠科、机器科、炼铁科、景泰蓝诸实学。
1909年(宣统元年),朝廷同意“农工商部立艺徒学堂”提升为“农工商部中、初两等工业学堂”(简称“两等工业学堂”或“工业学堂”)。
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
学堂成立后,数次改名。1920年设置金工、木工、化妆品三科;1923年设置机械、化学两科;1933年增设高级班;1936年增设土木科。1945年改称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北平市立高工)   。
1946年成立中共市立高工地下支部,主要负责人有王大明、李森、肖鸿麟等,1948年下半年由章振瑞、钱统超等人继续负责。陆续发展党员二十余名及数十名民青盟员(中共外围组织),组织广大学生开展和平民主运动,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作用。
解放后时期(1949年-1969年)
学校规模与专业设置得到迅速发展。校舍从什锦花园扩大到黄化门、帘子库,在三里屯兴建了300亩新校舍,在校生曾多达3000人。专业逐步增加为机械、化工、土木、电机、汽车、热加工等六科二十多专业,先后调整建立了北京建筑工程学校(北京建筑大学前身)、北京电机学校、北京第二化工学校和一所业余工学院。
学校坚持并发扬了艰苦朴素、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良好学风。为社会主义建设,为祖国特别是首都北京工业教育事业发展、工业人才的培育、城市等工业建设,培养出一大批人才、骨干,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于1969年被迫停办,与精密机械研究所合并,成立北京第六机床厂。粉碎“四人帮”后,未能恢复。1978年,抽调部分原北京工业学校教职工,筹建北京工业大学第一分校,于1985年改名北京联合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历史沿革
1907年:成立,初等工业学堂(艺徒学堂)。
1912年:改组:第一艺徒学校。
1920年:改组:京师公立职工工业学校,设金工、木工、化妆品三科。
1923年:改名:京师公立职业学校,设机械、化学两科。
1928年:改名:北平市公立职业学校。
1930年:改名:北平特别市市立职业学校。
1933年:改名:北平市立高级职业学校,增设高级班。
1936年:增设土木科。
1945年:改名:北平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北平市立高工)。
1950年:改名:北京工业学校(简称北京工校)。增设黄化门、帘子库校舍,扩大招生500名,招收第一届女生。增设电机科。
1952年:全校迁至三里屯。土木科调出,成立北京建筑工程学校(北京建筑大学前身)。
1953年:增设汽车科。
1954年:华北教育局部署调整,电机科调至天津工业学校。天津市济南市太原市三市工业学校的化工科调入北京工业学校。
1958年:电机科自天津调回。
1960年:电机科调出,成立北京电机学校。
1961年:增设热加工科。化工科调出,筹建北京第二化工学校。
1962年:建校55周年,邓拓为学校纪念专刊题词。
1966年:文革开始后,停招新生。
1969年: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后,与精密机械研究所合并,成立北京第六机床厂。
1978年,北京第六机床厂与北京市机械研究所、北京市机械工业管理局中心计量站合并,组建北京市机电研究院。同年,抽调部分原北京工业学校教职工,筹建北京工业大学第一分校,该校1985年改名北京联合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学校趣闻
学校化学科生产的肥皂、香皂是当时全市闻名的。货真价实,在校内外畅销无阻,在出锅前就已预订一空,当时由老师、学生一同操作,日夜不停地熬牛油火碱,直至出成品。
参考资料
北京建筑大学学校简介.北京建筑大学.2017-08-02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历史沿革.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2017-08-02
北京建筑大学章程.北京建筑大学.2017-08-02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历史沿革
学校趣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