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原副校长
杨文钰,男,1958年12月出生,四川大英人。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中共党员,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组组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1982年1月,杨文钰开始在四川农业大学农学系任教。他先后担任教研室副主任、农学系副主任、农学院副院长并于1995年12月晋升教授。1999年,杨文钰升任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随后他前往山东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学习,获农学博士学位。2000年起,杨文钰带领团队开发了大豆玉蜀黍属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并推广应用。2004年9月,杨文钰担任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2019年1月,杨文钰被免去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职务。2022年10月,杨文钰作为四川省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杨文钰曾荣获全国星火先进个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农业科研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和四川省优秀博士后、“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个人。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78年3月,杨文钰考入四川农业大学(原四川农学院)农学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农学学士学位。
1999年9月-2002年6月,他前往山东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学习,获农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2年1月,杨文钰开始工作,在四川农业大学农学系任教。1987年8月,他前往英国LongAshton研究站进修一年。随后他晋升讲师并出任教研室副主任。1991年4月,杨文钰担任四川农业大学农学系副主任(副处级)并于次年12月晋升副教授。1993年4月,他出任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并于1995年12月晋升教授。1997年4月至10月,杨文钰担任斯里兰卡援助杂交水稻项目专家组组长。
1999年7月,杨文钰升任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2000年起,杨文钰带领团队通过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选择紧凑、耐密、抗倒伏的玉米品种与耐密、耐荫、宜机收的大豆品种实行带状复合种植,这样在实现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每亩地可多收大豆100-150公斤,相当于一亩地产出1.5亩地的粮食。
2004年9月,杨文钰担任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3个月后,他兼任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常委。2019年1月,杨文钰被免去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职务。
2006年,四川曾遭遇大旱,玉米、甘薯大幅度减产,杨文钰团队的玉米套大豆试验田却实现了大豆丰收。次年,“麦玉豆”新三熟间套种技术被写入了四川省委一号文件。同年,眉山市开始引进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的研究团队,在仁寿县建立试验田,探索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2022年,杨文钰和他的团队研发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全国大面积推广。10月,杨文钰作为四川省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
学术成果
科研领域
2008年开始,杨文钰团队重点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条件下,能够实现玉米不减产、能稳产,同时又多收一季大豆,每亩地可多收大豆100公斤至150公斤。其中,行比配置是的重点。玉米和大豆是高秆和矮秆的搭配,要尽可能提升玉米的优势、降低大豆的劣势。具体如何搭配,要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等条件综合考虑。在部分地区,玉米与大豆的最大行比配置可达到2:6,也就是2行玉米+6行大豆。两行玉蜀黍属与两行玉米的距离在1.6米-2.6米最合适,具体要根据种植的地区来定。
杨文钰主持“973计划”项目课题、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20多项,出版专著4部,在《plant growth regulation》《Plant Production Science》《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70 余篇。主持研究利用GA3培育杂草稻两季增产和烯效唑对作物的调控机理,形成了系列化控技术,已推广4500 多万亩,增粮13.5 亿公斤,增加产值14.6 亿元,获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 项、三等奖4项。
科研项目
参考资料
论文
参考资料
获得荣誉
科研荣誉
参考资料
个人荣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社会任职
学术成果
科研领域
科研项目
论文
获得荣誉
科研荣誉
个人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