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末状的盐。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盐之品种甚多……今公私通行者四种:一者末盐,
海盐也。”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五·食盐》:“散盐,即末盐,出於海及井,并煮而成者,其盐皆散末也。”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盐之品种甚多……今公私通行者四种:一者末盐,海盐也。”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五·食盐》:“散盐,即末盐,出于海及井,并煮鹻而成者,其盐皆散末也。”
凡地碱煎盐,除
太原市(1)末盐外,长芦分司(2)地土人,亦有刮削煎成者,带杂黑色,味不甚佳。选自《天工开物》
用地碱煎熬的盐,除了并州的粉末盐之外,家住河北沿
渤海湾一带的人们,也经常刮取地碱熬盐,但是这种盐含有杂质,颜色比较黑,味道也不太好。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
明朝科学家
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
江西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明末清初科学家。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次考中
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在担任江西
分宜县教谕(1638~1654)年间写成了《
天工开物》。
他在《序》中描写这段情况时说:“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与同人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只得“炊灯具(备)草”,日夜写书,但“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县学教官)。期间,他将其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
天工开物》一书,在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由其朋友涂绍资助刊行。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
福建省长汀县)
推官、
亳州市(今安徽省州)
知府。明亡后作为明遗民,约在清
顺治(公元1661年前后)去世。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