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裕
明朝时期的官员
耿裕(1430—1496),字好问,耿九畴子。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授为庶吉士,转户科给事中改工科。父子并以德行名著于世。弘治九年(1496),裕病逝,享年六十七岁。后赠太保,谥王鏊。着有《耿裕集》。耿九畴父子尚书墓,在平定东关重兴坡。
人物简介
天顺初年,改检讨。其父九畴因张鹏弹劾石亨一案受到牵连,耿裕也被贬为泗州判官。遭父丧起复后,补定州市知州成化初年,召复检讨,任国子司业、祭酒。当时,明王朝一些年幼侯伯都在国子监读书,耿裕将古代诸侯、国戚的嘉言美行可资效法者编成书,给他们讲授。皇帝非常赞同。后历升吏部左、右侍郎,并代尹为尚书。靠勾结宦官与万贵妃而升为大学士的万安,素与耿裕不合,便伙同李孜省在皇帝面前倾陷耿裕,结果被调到南京礼部。后转南京兵部参赞机务。
人物履历
弘治初年,拜为礼部尚书。当时的上层官僚,无论公私,竟尚奢侈。耿裕多能因势利导,力纠时弊。曾借国家发生灾异的机会,多次上疏,提倡节俭。给事中郑宗仁提出节制光禄(管皇室祭祀及膳食的机构)供应,裕等请求皇帝予以采纳。光禄御史田渊以光禄供费不足而拖欠行户物款,要求用国库银两偿还。裕等请求皇帝予以采纳。光禄御史田渊以光禄供费不足而拖欠行户物款,要求用国库银两偿还。裕等认为这样会侵蚀国库,助长舞弊,请明令禁止,得到皇帝批准。南京守备宦官请求增加奉先殿日祭供品,裕等认为没有必要,未加许可。孝宗即位初,曾令番邦僧人迁本土,但大都利用各种关系在京师潜藏下来。裕等力主驱斥,只留一百八十二人。撤马儿罕及吐鲁番市要进行贡狮子,甘肃省镇守太监傅德先画了图形呈进,巡按御史陈瑶奏请退还不收。裕上疏皇帝听从陈瑶的建议,并对傅德治罪,皇帝没有同意。后来番使来到京师,皇帝经常召见,裕再三奏请说:“番邦无道,表面借朝贡表示恭顺,实际潜称可汗,且屡屡犯边,皇帝如此优待其使者,以为天朝心存畏惧,更加助长其桀骜不驯的气焰。且狮子也是野兽,没什么珍异之处。”皇帝即令其使回国。不久,裕任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任职数年,考核官吏,选官授职,不以个人爱憎取人,杜绝私人请托。平时生活,自奉节俭,虽然两世俱为显宦,而家境并不富有。
史书记载
耿裕,字好问,刑部尚书九畴子也。景泰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户科给事中,改工科。天顺初,以九畴为右都御史,改裕检讨。九畴坐劾石亨贬,裕亦泗州判官。终父丧,补定州市
成化初,召复检讨,历国子司业祭酒。侯伯年幼者皆肄业监中,裕采古诸侯、贵戚言行可法者为书授之,帝闻而称善。历吏部左右侍郎。坐尚书尹旻累,停俸者再。已,代为尚书。大学士万安与裕不协,而李孜省私其同乡李裕,欲使代裕,相与谋中之。坐以事,调侍郎黎淳南京,而夺裕俸。言官复交劾,宥之。裕入谢,既出,帝怒曰:“吾再宽裕罪,当再谢。今一谢,以夺俸故,意鞅鞅耶?”孜省等因而倾之,遂调南京礼部,而以李裕代。逾年,孝宗嗣位,转南京兵部参赞机务。
弘治改元,召拜礼部尚书。时公私侈靡,耗费日广。裕随事救正,因灾异条上时事及申理言官,先后陈言甚众,大要归于节俭。给事中郑宗仁疏节光禄供应,裕等请纳其奏。巡视光禄御史田CO以供费不足累行户,请借太仓市银偿之。裕等言,疑有侵盗弊,请敕所司禁防,帝皆从之。南京守备中官请增奉先殿日供品物,裕等不可。帝方践,斥番僧还本土,止留乳奴班丹等十五人。其后多潜匿京师,转相招引,斋醮复兴。言官以为言,裕等因力请驱斥。帝乃留百八十二人,余悉逐之。礼部公火,裕及侍郎倪岳周经等请罪,被劾下狱。已,释之,停其俸。
初,撒马尔罕吐鲁番市皆贡狮子,甘肃省镇守太监傅德先图形以进,巡按御史陈瑶请却之。裕等乞从瑶请,而治德违诏罪,帝不从。后番使再至,留京师,频有宣召。裕等言:“番人不道,因朝贡许其自新。彼复潜称可汗,兴兵犯顺。皇帝优假其使,适遇倔强之时,彼将谓天朝畏之,益长桀骜。且狮子野兽,无足珍异。”帝即遣其使还。
寻代王恕为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御用监匠人李纶等以内降得官,裕言:“先有诏,文官不由臣部推举传乞除授者,参送法司按治。今除用纶等,不信前诏,不可。”给事中吕献等皆论奏,裕亦再疏争,终不听。
裕为人坦夷谅直,谙习朝章。秉数年,无爱憎,亦不徇毁誉,铨政称平。自奉澹泊。两世贵盛,而家业萧然,父子并以名德称。九年正月卒,年六十七。赠太保,谥王鏊
轶事典故
明朝储礶对官吏的考评不从个人感情出发,品评人才一律按章办事,从不迁就,也不怕得罪上司。一次吏部尚书耿裕和他一起考核一个官员,作出“平庸之辈”的结论后,耿裕宥于人情,以上司的身份予以修改,储礶不仅没有答应,他还当着下属的面正言厉色道:“公所执,何异王安石?”弄得这位尚书非常难堪。耿裕自知理亏,不得不羞愧地接受批评而维持他的“原批”。
人物评价
耿裕为人坦诚直率,熟悉朝廷的规章制度。他在担任吏部尚书的几年里,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能做到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因为别人的毁誉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因此他的铨选政策被公认为公平合理。他生活简朴,两代人都富贵显赫,但家业并不丰厚,父子二人都因名声和德行而受到称赞。(《明史》评)
公仪观丰伟,须髯若神,器度弘远,人莫能窥其涯。(《国朝献徽录》评)
参考资料
明史.国学网.2024-08-17
明朝储礶清廉二三事.中共徐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徐州市监察委员会.2024-08-17
国朝献徵录.豆瓣读书.2024-08-17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履历
史书记载
轶事典故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