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鬼笔,
学名Phallus rubicundus,别名深红鬼笔,也有地方叫长虫花,在客家方言区因其味道难闻如鸡屎,所以也称之为鸡屎菌。属
鬼笔目真菌子实体,菌盖近钟形,具网纹格。红鬼笔于夏秋季在菜园、屋旁、路边、竹林等地上成群生长。多生长在
腐殖质多的地方。
子实体中等或较大,高10-20cm。菌盖近钟形,具网纹格,上面有灰黑色恶臭的粘液(孢体),浅红至橘红色,被粘液覆盖,顶端平,红色,并有孔口,盖高1.5-3cm,宽1-1.5cm。
菌柄海绵状,红色,长9-19cm,粗1-1.5cm,圆柱形,中空,下部渐粗,色淡至白色,而上部色深,靠近顶部橘红至
栗色。菌托有弹性,白色,长2.5-3cm,粗1.5-2cm。孢子椭圆形,几无色,3.5-45μm×2-2.3μm。未成熟(未开放)的红鬼笔标本呈球形至卵形,呈白色,长2-3厘米(0.8-1.2英寸),宽1-3厘米(0.4-1.2英寸)。成熟后的子实体高达15厘米(5.9英寸),由一个中空的圆柱形柄支撑一个锥形至钟形的帽子。
橙色至猩红色的柄向顶部逐渐变细,并且表面有孔。皱褶的帽子呈猩红色,高2-3厘米(0.8-1.2英寸),宽1-2厘米(0.4-0.8英寸)。最初被一层恶臭、黏滑的灰绿色孢子质覆盖。
蛋壳在柄的基部作为囊状体保留。
红鬼笔在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湖南、河南、湖北、香港、西藏、陕西、新疆、甘肃、河北、辽宁、黑龙江、江苏等地分布。在美国南部和东部(包括夏威夷)广泛分布,可能是通过在
园艺中使用进口木屑而传播的。在
澳大利亚,它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存在腐烂木材和/或覆盖物的地方。在
亚洲,它已在中国、
日本、
韩国、
印度和
泰国被记录。非洲地区包括
加纳、
尼日利亚、
刚果、
肯尼亚和
南非。它也见于
南美洲(
阿根廷和巴西)和
加勒比地区。
红鬼笔最初由
法国植物学家路易斯·奥古斯丁·吉约姆·博斯(Louis Augustin Guillaume Bosc)在1811年以Satyrus rubicundus的名字描述,标本采自
南卡罗来纳州。
1823年由埃利亚斯·弗里斯(Elias Fries)转移到Phallus属。同物异名包括由爱德华·费舍尔(Eduard Fischer)在1888年转移到Ithyphallus属的命名,以及由埃米尔-维克多·穆萨特(Émile-Victor Mussat)在1900年转移到Leiophallus属的命名。
经济用途:此菌盖表面粘液腥臭,有人认为有毒或怀疑有毒。其实可以食用,洗去菌盖粘物,据说煮熟后可以食用,咀嚼酥脆,香嫩,与
竹荪有点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