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贝毒
神经性贝毒
神经性贝毒(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NSP)主要是因贝类摄食短裸甲藻后在体内蓄积,被人类食用后产生以神经麻痹为主要特征的中毒。它的毒性较低,对小鼠的半致死量为LD50为50μg/kg。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神经性贝毒
英文名称:neurotoxic shellfish 毒药乐队;NSP
定义1:贝类大量摄食短裸甲藻后在体内积累的短裸甲藻毒素。食后可引起神经中毒。
应用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技术(二级学科);海洋生物技术(三级学科)
定义2:有毒贝类所含的产生于短裸甲藻的一种神经毒素
应用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品保鲜及加工(二级学科)
简介
神经性贝毒(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NSP)主要是因贝类摄食短裸甲藻后在体内蓄积,被人类食用后产生以神经麻痹为主要特征的中毒。从短裸甲藻细胞提取液中分别分离出神经性贝毒共计13种,其中11种成分结构已经确定。神经性贝毒的活性物质主要为brevetoxin A(BTX-A)、Brevetoxin B(BTX-B)和Hemibrevetoxin B(HeBTX-B)。这类毒素是由短裸甲藻Karenia brevis(又名短凯伦藻,syn. Ptychodiscus breve:Gymnodinidium breve)产生的。由于产毒藻短裸甲藻也曾称为Ptychodiscus breve,因此这些毒素也称为Ptychodiscus brevetoxin(PbTx)。
毒理
NSP可以引起鱼类的大量死亡,当人吸入含有其毒素的气雾时也会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它的毒性较低,对小鼠的半致死量为LD50为50μg/kg。NSP是一种去极化物质。它可以打开细胞膜上电压门控的钠离子通道,尤其在细胞膜内电位处于超极化状态时,使钠离子不可控地大量内流,从而使细胞膜持续处于去极化状态,进而引起平滑肌的持续收缩。也曾有研究对其抑制组织蛋白酶的机制表示质疑。另外有报道BTXs 对血细胞K+通道也有影响。
检测
NSP测定方法的文献报道不多,主要采用小白鼠生物分析法,但它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限。其次就是色谱分析法,NSP色谱分析包括薄层色谱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TLC法主要用于毒素的分离和纯化。HPLC法由于共流出物背景干扰,采用紫外检测在灵敏度和选择性方面存在问题,而采用质谱(MS)检测,可提高选择性和灵敏度。另外,免疫测试技术也已应用于NSP的检测。Maucher等用直接EL1SA法和最优血液收集卡法检测宽吻海豚沾染短裸甲藻毒素PbTx-3,这种方法后来被用于监测红潮发生区海豚、绿海龟以及海牛中的短裸甲藻毒素。但免疫技术抗体往往只是针对某一种毒素所建立,因而对于其他贝毒常常表现出较低的交叉反应,不能检测所有的贝毒。这对于某一种毒素来说,可能产生假阳性或者过高的估计值,但由于抗体与不同毒素间亲合力的明显差异使得对于总的毒性的评价则可能得到较低的估计值。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科技名词定义
简介
毒理
检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