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
江苏南京浦口区的国家级科工园
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位于浦口区,是在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内设立的国家级科工园,是长三角地区的“硅谷”,作为中国仅有的两个国家级海峡两岸科工园之一,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是面向台湾企业投资的国家级窗口。
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是一个以研发中心和企业总部为主导,具有科技与文化高度融合、人文与自然广泛共生特质的现代园区。园区设有高新产业、教学科研、保税仓储、金融贸易等四个功能区,着重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精细化工等四个高新支柱产业,产业定位是先进制造业、科技研发业、服务业。
截至2010年,园内已有三资企业124家,投资总额8·5亿美元,其中台资企业已达40家,投资总额2.8亿美元。
设立背景
199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在沈阳市、南京建立台湾科技园的批复(国函[1995]87号),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建立了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启动区为2.3平方公里。宁台直航后,为了更好地承接宁台之间的交流合作,根据“跨江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打造南京“长江科学城”的总体构想,2008年8月,区委、区政府专题报请市委、市政府,将科工园驻地由浦口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调整到浦口经济开发区,力求发挥南京应天大街长江隧道的优势,全面对接南京主城及河西CBD,共同打造南京“跨江新经济带”。2009年4月27日,江北新城核心区建设启动后,根据《关于加快江北新城核心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园区规划调整为“一园两区”,包括5平方公里的科技区和10平方公里的制造区。
设计理念初步形成。科工园第一轮概念性规划现已基本确定。在全面分析跨江发展战略实施后江北经济发展态势,并借鉴台湾新竹工业园等先进开发区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南京海峡两岸科工园的发展定位是:打造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示范基地,营造适合高新科技企业孵化、产品创新和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优质环境,建成最具“生态、宜居、创新、活力”特质的复合型科技产业城区。发展思路是建设“一园两区”。规划用地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其中南京应天大街长江隧道以南5平方公里为科技区,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东部10平方公里为制造区。发展主题是“科技”和“工业”。科技区主题重点做好“创新、生态、高端”的文章,主要发展软件研发等都市产业、高端商务和高档地产等配套项目,并利用滨江生态水系等自然景观资源,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打造富有特色的“研发智慧谷”;制造区主题重点做好“先进、集聚、弹性”的文章,主要将依托科技区产业基地带动一批台湾、欧美地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项目进驻发展。
规划范围
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规划范围是西至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连接线,南至浦乌路、宁合高速,东至森林大道、环城西路、团结路,北至沿山大道。总面积约18.56平方公里。
空间结构
园区遵循生态优先,组团发展战略,形成“一心、一轴、两带、三园、五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院、教育科研等一体的核心综合服务中心。
一轴:绿水湾北路的城市功能发展轴。
两带:由兰溪公园景观带和晶溪湿地景观带组成,与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三桥绿色廊道共同构筑纵横交错的特色生态骨架。
三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
五组团:高档别墅居住组团、中央居住组团、中高档居住组团、政策性居住组团、高校教育居住组团。
目标思路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培育科技研发和科技产业转化机构的发展,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寻求国内和国际合作,形成集技术创新、产品研制和设备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型发展区;鼓励中水、余热和工业剩余产品的利用,促进园区内部工业企业间形成工业化代谢和共生关系的低碳经济发展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通过工业企业的控制引导严格控制污染源头,通过生态网络系统的建设提高园区生态环境品质,将园区建设成为生态产业发展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备,环境优美,商住功能齐全,集产、学、研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集聚的现代高科技新兴综合城镇;成为南京市新兴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孵化基地。
发展目标
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在15平方公里土地上打造出生态优美、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的示范园区,成为5年产出过百亿,财政收入过10亿元,最终可以容纳12万人口就业的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
合作情况
南京是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人气最旺、互动最多、成效最好的热点地区之一,每年来宁台胞达20多万,是中国台商最集聚的省会城市,台资已成为南京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生力军。截止2008年底,在宁台资项目2500多个、台资企业1000多家,台商投资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量的1/6,涉及光电、机械、化工、研发等30多个行业。
园区优势
区位优势独具
科工园位于南京市东北郊的乌龙山路,南京长江大桥下游南岸,沿区内主干道五公里可进入市区路网,毗邻亚洲内河第一大港--南京港新生圩外贸港区,该港海关商检等涉外服务机构一应俱全,拥有万吨级泊位9个,千吨级泊位7个和万吨级筒11个。紧靠园区边的绕城公路和宁沪高速公路和4条国道相连,科工园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八卦洲长江大桥联成一体,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
科技优势独秀
南京现有各类大专院校48所、科研院所463个,其数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仅列北京、上海市之后,位居第三。目前园区已和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联系。南大还在园内设立了600亩的精细化工园。
资金优势独有
南京科工园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4200多个开发区中为数不多的四个上市公司之一。开发建设资金充裕,银行信贷信誉很好,在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1997年4月23日与科工园“三位一体”的新港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7·84元发行价在南京成功地向社会公开改造A股5000万股,募集资金3·8亿元,5月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隆重上市。日前已成为江苏省的龙头股。
政策优势独特
作为全国两个国家级海峡两岸科工园之一,科工园享受国家级高新区的一切优惠政策,同时,作为高新区的区中园,她对高科技方面的特定产业、特定项目的政策将比高新区更优惠。
功能定位
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的功能定位是:融合科技、产业、文化、生态、生活为一体,集聚“高端科技、高端产业、高端产品、高端客户、高端人才”,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打造一座智力密集的科学城、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和谐便捷的宜居城。
早在1995年,国务院就批复设立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但当时发展机遇尚不明显。如今,随着南京跨江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借助有利的区位条件,依托周边发展资源,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的全面建设时机已经成熟。
未来,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将立足两岸经贸合作,建设成为:南京面向台湾企业投资的国家级窗口;宁台合作高端产业的转移对接平台;园-城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知识型园区;以高科技及应用科技(包括电子、生物科技、精密工程及信息技术和电讯)为主题的研发与生产力转化基地、新兴产业集聚区。
总体布局
总体格局:沿江发展、带状组团
未来的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将充分利用滨临长江的优势,沿长江的北岸形成四个产业功能组团,既可保证各组团与南岸的南京CBD有便捷的联系,也都具备良好的滨江景观面。
除了工业外,每个组团也将安排商务办公、居住、培训教育等相关服务功能,形成都市化的工业城区。各组团之间则通过公共开放功能带连成一体。
规划理念:生态、生活、生产、生长
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的规划理念是:打造绿色的“生态”环境、优良的“生活”质量,促进创新的“生产”组织,形成活力“生长”的空间模式。
“生态”:通过内部水系、环境组织与外部长江湿地公园、老山风景区融会贯通,形成园区的生态本底。
“生活”:以地铁站点为核心,形成半径为500米的中心服务圈层,并形成半径为1500米的生活工作圈层。
“生产”:依托生态、生活的良好支撑,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模块。
“生长”:生态、生活和公共服务等功能,以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的动力核心方式,形成贯穿各产业功能组团的服务功能带,并可延伸生长,带来园区的生命活力。
空间组织:弹性产业模块,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将为企业的运营和生产提供多样化的空间选择。每个产业功能组团由多个不同规模的产业模块构成,便于不同空间需求和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进行选择。产业模块在整体园区空间内部也可自由组合,企业类型的安排并不局限于某一组团,可视需求灵活选择。在运营上,企业根据能力,选择独立开发运营其中的某个或者多个模块,亦可独立开发运营整个组团,或者也可以选择租用楼宇。
未来南京台湾科技工业园将重点鼓励以下类型的企业来开发产业模块:光学制品制造业、电力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高端电子组件制造、IT数码动漫创意、现代物流商务
环境营造:人性化生态园区,激发创新思维
园区的环境营造将以人为本,为在此生活和工作的企业人士提供人性化的氛围和环境,培育可以激发创新思维的环境土壤。
引入自然山水景观:将南部的长江、滨江湿地以及北部的老山风景区,通过七里河、城南河等自然水系,与园区内部的水体融合一体,延伸园区景观的内涵。
园林式产业区环境:在产业区的环境中,以园林式的风格营造休闲雅致的工作氛围,舒缓现代工作节奏带来的紧张情绪,提高企业人士的工作效率。
公共开放交流空间:构筑尺度合适、环境宜人的公共活动空间,促成创新型人才的交流,激发思维,交流信息。
发展设想
以研发基地为先导,促进关联产业集聚
通过富士康研发基地的前期建设,增强园区的研发能力,并可为其它后继入园的制造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相关的制造企业在入园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产品技术开发的前期成本。相信这些前期建设,可为关联企业的集聚提供有效的成长支持。
提供完善和高质量的配套服务功能
在整体上,园区将为企业提供生产和生活配套的各类服务功能,并在每个生产组团形成独立或者综合的模块。
生产配套服务模块的功能有:金融服务、人才育成、现代物流、咨询设计等;生活配套服务模块的功能有:高尚居住、商务公寓、商业购物、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等。
营造台湾创业人士熟悉的生活氛围和环境
根据交通条件和前期入园企业的空间分布情况,园区将选择其中一个或若干功能模块,作为进园创业的台湾人士生活和休闲的集中地。在这个功能模块的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风格、配套服务功能的类型和组织等方面,均参照台湾类似成功科技园的做法,以适应园区内创业、发展的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亦便于找到熟悉、亲切的氛围和环境。
建立高标准的现代市政基础设施
在满足大陆产业园区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园区将按照未来现代企业运营和开发的需要,建立高标准的市政基础设施,提供有效、可靠、环保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
采用绿色循环的资源、能源利用方式
园区内部的建造和运作的过程,将引入绿色循环的理念。具体的主要措施包括:采用节能的建筑材料;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的普及应用;在园区内的交通限制普通能源交通工具,推广采用清洁能源的公共交通工具;采用高效的新技术,应用于废物的综合回收和循环利用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设立背景
规划范围
空间结构
目标思路
发展目标
合作情况
园区优势
区位优势独具
科技优势独秀
资金优势独有
政策优势独特
功能定位
总体布局
发展设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