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图志
新疆图志
《新疆图志》是中国清末新疆建省后第一部全省通志,由袁大化、王树等人编。该书自称有测绘学地图,但尚未全附,因此得名“图志”。
简介
《新疆   图志》
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王树楠出任新疆省布政使不久,知新疆自建省(1884)后尚未修通志,即呈请当时新疆巡抚联魁,奏奉清代批准,开始筹办新疆通志的编纂事宜。宣统元年(1909)正式成立通志局,由王树楠、曾少鲁任总纂,至宣统三年冬成书。共116卷,200余万字,分建置、国界、天章、藩部、职官、实业、赋税、食货、祀典、学校、民政、礼俗、军制、交涉、山脉、土壤、水道、沟渠、道路、古迹、金石、艺文、奏议、名宦、武功、忠节、人物、兵事等志。卷首“凡例”中称本书“图志并重”,实则全书仅有志而附图甚少(仅道路、食货二志中附有一、二幅图)。现行《新疆图志》有两种版本:一为宣统三年活字本;二为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东方学会据当时志局本重校增补本。前者错字多,后者较好。全书不出一人之手,以建置、国界两志为最佳,而他志则间有错误,如《艺文志》中所列“《西征录》六卷、国朝王元枢撰”,为(元)王大枢之误;“《西陲要略》三卷、国朝范正传撰”,为(唐)范正传撰之误。其他事实错误颇多,体例先后亦不一致。但是,此书引古详今,内容丰富,在全国北方志中具有特色(如独有国界一志),对新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传
王树楠,字晋卿,河北省高碑店市人,号陶庐老人,近代方志学家、文学家、清末边疆官员。咸丰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852年1月15日)生,1936年2月7日卒,享年八十四岁。
先生系书香后代,自幼天资聪颖,受家庭薰陶,十五岁中秀才,二十岁选拔贡,后随同祖父攻读于莲花书院,与当时著名学者交往问学,文名渐著。同治十三年(1874),被聘为保定辅通志馆修纂。历时五年,他编辑了《畿辅丛书》约200余种,还著成《孔子大戴礼校正补注》、《尔雅郭注异同考》、《建炎前议》和《墨子三家校注补正》等若干卷书。光绪二年(1876),树楠中举。六年后,他被聘为信都书院主讲。期间著有《夏小正订经》、《夏小正订传》、《尚书商谊》以及《赵闲闲诗集年谱》若干卷。
主要内容
《新疆图志》卷浩繁,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全面反映了清代新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自然地理、物产风俗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尤其反映了清末新疆地区的特点,是清代新疆的“百科全书”。该书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记载了新疆地区的建置沿革、城镇兴废、山川水道、道里四至、土壤、气候等地理情况。
第二,记载了自汉代迄清末新疆地区的官制、兵制的演变,以及清代几次西北用兵的始末原委。
第三,全面阐述了清代新疆地区的中俄关系。
第四,对新疆地区农、林、牧、渔、蚕、矿、商业经济发展状况的记载,展示了自清代迄清末新疆经济开发的成就。
第五,记载了新疆地区赋税制度、货币制度的演变,以及盐业和茶叶贸易的兴衰过程。
第六,丰富的记载了新疆地区的古迹遗存和历代金石碑刻。
第七,记载了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源流及其多姿多彩的风物人情。
第八,记述了清代新疆地区文教事业的发展状况。
此外,尚有《新疆图志》尚有《奏议志》十六卷、《民政志》八卷。《奏议志》、《民政志》都为《新疆图志》所首创。《奏议志》集中了历代关于新疆问题的名臣奏议189篇,反映了历代统治者对新疆统治的行政措施和思路,同时这也起到保存了保存文献档案的作用。《民政志》分巡警、户口、地方自治三类,叙述了清季对新疆的行政管理方式,并且统计了清季新疆各县居民户口的多少,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史史料价值。
学术特点
第一,体例谨严,内容丰富,有时代感。
第二,旁征博引,资料性强。
第三,详今略古,重点突出。
第四,考疑订误,力求准确。
进步思想价值
第一,具有强烈的反侵略思想,体现了该书编纂者国家意识、主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第二,重视民族问题,提倡因俗而治。新疆地区民族众多,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如何有效地统治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是清代统治者和关心边务的有识之士共同思考和关心的问题。
第三,以民为本,重视民生的思想。
总的说来,《新疆图志》作为清代新疆最后一部全省性通志,内容翔实广博,体例完备,取得了卓著的学术成就,因而被梁启超誉为清代方志中“由名儒精心结撰或参订商”而“斐然可列著作之林者。”《新疆图志》在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历史学和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作者简传
主要内容
学术特点
进步思想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