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车
老北京对有轨电车的称呼
铛铛车(dangdang)是老北京市民对第一代批现代化交通工具有轨电车的称呼,因其车头挂了一支铜铃,司机脚踩踏板,铃铛就会发出“铛铛”的声响而得名。
1897年,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修建了一段有轨电车线网及轨道,并且连有轨电车都已经配备到位,但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被毁。经过筹备,1924年12月17日,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在前门正式通车。到1946年10月时,电车公司有电车93辆,拖车49辆。截至解放前,有轨电车的保有量达到103辆。1966年5月6日有轨电车正式停运。
2007年5月,前门大街修缮整治工程启动,重新恢复有轨电车。截至2023年,北京正在运行的铛铛车线路已有三条。2024年3月,仿古铛铛车“易水号”亮相北京街头。
历史沿革
早期尝试(1897年-1900年)
1897年,随着北京永定门站的建成,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从马家堡向永定门修建了一段有轨电车线网及轨道,并且连有轨电车都已经配备到位。然而,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义和团砸毁了建成的网轨和电车,中国第一批现代化有轨电车就此被摧毁。
再次筹备(1913年-1923年)
民国二年(1913年)五月,北洋政府法国借款,开始计划修建有轨电车,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原因,有轨电车工程被搁浅。直到1921年,成立北京电车公司,有轨电车的建设再次被提上日程。1922年,北京电车公司向国外订购有轨电车120辆以及钢轨等设备;1923年,电车公司委托其他公司铺设轨道,修筑路基。
初步发展(1924年-1929年)
正式通车
1924年12月17日,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在前门正式通车。当时共有10辆有轨电车往返于前门至西直门之间,这是北京第一条供城市居民乘坐的公交线路。老百姓因为电车行驶时铃铛发出“铛铛”声,亲切地称其为“铛铛车”
线路增加
到1925年,北京陆续开通了第二、三、四路有轨电车;1925年前门至天桥段通车,第一、二路改由天桥分别通往西直门和北新桥;1929年,全市有轨电车发展到60辆,拖车20辆,又新增了天桥区至西直门、东四至西四区等线路。
发展调整(1930年-1946年)
1930年起,设立第六路有轨电车,由崇文门经磁器口古镇、珠市口、虎坊桥至和平门。1937年1月,天桥至永定门段通车,增加了由崇文门经磁器口、珠市口、天桥至永定门的路线,称为新六路。至1946年,北京城设有10条有轨电车路线,大大改善了城市的交通。为方便人们识别电车线路,各路电车的车牌颜色不同,比如一路车是红牌白字,二路车是黄牌红字等。
走向衰落(1946年-1966年)
抗战胜利后,在中国国民党统治的三年中,有轨电车运营面临诸多困难,如官兵坐车不买票、物价飞涨、电车公司员工无法开支、车辆老旧无力修复等。到1948年,全市电车日出车仅有几辆,而且拥挤不堪,甚至出现乘客“挂票”(攀附在行驶电车的车尾或侧立于车门处)的现象。
1950年代中期,北京不断加大交通建设投入,增添公共汽车、增设无轨电车线路。有轨电车因轨道设置在路中央影响其他车辆通行、破坏道路路面、增加城市噪音、速度较慢等问题,逐渐被“挤出”内城。1959年3月10日,内城的有轨电车全部停驶,轨道陆续被拆除,只剩下外城的三条线路。1966年5月6日,随着从北京体育馆驶向永定门火车站的最后一条有轨线路的停驶,运行北京长达42年的有轨电车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重现发展(2009年至2024年)
2007年5月,前门大街修缮整治工程启动,恢复有轨电车被列入此项工程2009年元旦,退出北京老百姓视野40多年的铛铛车得以在前门大街重现。新的铛铛车没有大辫子,采用超级电容循环充电技术。此后,北京还开行了两条仿古铛铛车的旅游观光线以及通往香山的首条现代有轨电车西郊线。2024年3月,仿古铛铛车“易水号”亮相北京街头。
路线车况
线路开设
1924年12月17日,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在前门正式通车。到1925年,北京陆续开通了第二、三、四路有轨电车,1929年,又新增了天桥至西直门、东四至西四区等线路。1930年起,设立第六路有轨电车,1937年1月,天桥至永定门段通车,增加了新六路。至1946年,北京城设有10条有轨电车路线。
车辆保有量
1924年共有10辆有轨电车往返于前门至西直门之间。1929年,全市有轨电车发展到60辆,拖车20辆,到1946年10月时,电车公司有电车93辆,拖车49辆。北平和平解放后,北平军管会接管了电车公司,当时共有电车103辆。
车辆特色
当时的铛铛车车身为木质结构,车身两侧开有玻璃窗,车门为横拉的栅栏门,车辆前后都有上下乘客的门,车体上部漆黄色,下部漆褐色。司机站在车头的前端左侧,站立开车,左手扶电闸,右手持手闸,脚踏着脚铃,发出铛铛铛的声音,提醒行人注意避让,这也是北京的有轨电车被称为”铛铛(dang)车”的原因。电车两头都有操纵的机器,可以两头行驶,不用掉头,方便车辆在狭窄的街道和轨道上灵活运行,这种设计在当时的交通环境下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车顶上设有天线弓子,用于连接架空的电线获取电力。车辆行驶时,天线弓子与电线摩擦常常会产生青绿色的闪光。
交通特色
“铛铛车”
北京城开始有有轨电车运营的时候,司机是站着开车。司机的脚旁边有一个铃铛的按钮,当出现情况需要按喇叭的时候,司机就迅速的用脚踩那个按钮,铃铛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再加上有轨电车车顶上的接线设备,在电车行驶中发出一种特有的当当的“磨电”声。所以,全北京的老百姓都管有轨电车叫“铛铛车”。
“挂票”乘车
铛铛车只有一节车厢,可以牵引一节车厢,经常人满为患,有些人挤不上去,只能一只脚站在车厢边缘,双手拉住电车的边框,被戏称为“挂票”。
票价长途便宜短途贵
电车公司运营初期,票制仿制上海法租界电车,车票分为头等、二等两种,每等票又分14种,共28种。试行两年后,大家认为票的种类太多,难记,遂采取分段计价制。10里以上一段,票价银元三分,合铜元12枚;10里以下一段大洋六分,合铜元24枚。票价这样设计是考虑到电车的优势在长途不在短途,10里以内只有两三站,上下拥挤,耗时不少,乘客不如坐人力车;10里以上,搭电车比人力车更便宜。
铜哨通讯
有轨电车还有个特点,每辆车的售票员都是统一用铜哨与司机联系的,一吹就发出一高一低两种柔和的声音。售票员用细绳把哨挂在脖子上,每到一站停车、开车门、关车门、启动,都是由售票员吹哨通知司机。由此,产生了一句歇后语:老太太上电车——您先别吹,借用别吹哨来阻止爱吹牛的人不要吹牛的。
电车现状
重回前门
2007年5月,前门大街修缮整治工程启动,准备还原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风格,恢复有轨电车被列入此项工程。2009年元旦,退出北京老百姓视野40多年的铛铛车得以在前门大街重现。与当年不同的是,新的铛铛车没有大辫子,采用超级电容循环充电技术。2017年12月30日,北京西郊又正式开通运营了连接巴沟路站至香山的西郊线。这条线路仍然是以旅游、休闲、观光为主,不能算作传统的有轨电车,更没有铛铛车的当当声音。
观光路线
老北京小吃观光线
正阳门箭楼→广场东侧路→东长安街建国门内大街→建国门桥(折返)→建国门内大街→东长安街→西长安街街道南长街北长街景山前街→神武门(停车15分钟,筒子河、角楼拍照)→北池子大街东华门大街东安门大街金鱼胡同→校尉胡同→东单三条→王府井大街南口(中途下车站,车辆不等候)→东长安街→天安门东(中途下车站,车辆不等候)→广场西侧路→正阳门箭楼
夜游东长安街线
正阳门箭楼→天安门广场(正阳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杆)→国家博物馆→北京饭店→东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阅兵起点)→古观象台→建国门(折返点)→天安门东(中途下车站)→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等著名景观和建筑物
日游观光线
前门-天安门广场东-南长街西华门-北海南站-神武门-北池子北口-东华门-东安门大街新东安市场-王府井集团路口北-天安门东天安门广场西-前门
轶事典故
“铛铛车”一名的由来
在老北京居民的嘴里,有轨电车被称为铛铛车,发音为“dangdang”,尾缀是北京土话的儿化音。老百姓以声取意,众口一词,约定俗成,时间一长便用铛铛车当做有轨电车的代名词了。1936年出版的《国语词典》中,专门列出“铛铛车儿”词条,正式的解释即“电车之俗称”;1985年出版的《北京方言词典》里,也还保留了这个词条和释义。
老太太上电车——你先别吹
那时北京流行一句歇后语叫“老太太上电车———你先别吹!”其意乃讽刺爱“吹牛皮”者。此句的由来是有轨电车售票员的脖子上挂一铜哨,车每到一站停下,待乘客上完车,售票员则吹哨通知司机起行。但有时遇到乘客已上完车,却有位老太太从后面赶来,她跑不快,又怕车不等她,于是边赶边招呼售票员先别吹哨。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早期尝试(1897年-1900年)
再次筹备(1913年-1923年)
初步发展(1924年-1929年)
正式通车
线路增加
发展调整(1930年-1946年)
走向衰落(1946年-1966年)
重现发展(2009年至2024年)
路线车况
线路开设
车辆保有量
车辆特色
交通特色
“铛铛车”
“挂票”乘车
票价长途便宜短途贵
铜哨通讯
电车现状
重回前门
观光路线
老北京小吃观光线
夜游东长安街线
日游观光线
轶事典故
“铛铛车”一名的由来
老太太上电车——你先别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