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朗热瓦普
多朗热瓦普
多朗热瓦普,又称刀郎热瓦普、多兰热瓦普,是维吾尔族的一种弹拨弦鸣乐器。该乐器因流行于哈密市而得名,同时也广泛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瓦提县巴楚县麦盖提县莎车县等地。多朗热瓦普的主要材质包括桑木、杏木或黑胡桃,它是“哈密木卡姆”的重要伴奏乐器之一。
历史背景
多朗热瓦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边缘生活的人们组成群体,共同劳作和生存,这些人后来被称为多朗人。这一名称也可能是指塔里木盆地河畔的人们重武器。多朗热瓦普作为多朗人的重要文化遗产,反映了他们不断改进乐器制作技艺的过程。
乐器形态
早期的多朗热瓦普是由一整块桑木挖制而成,具有扁圆形的共鸣箱,正面蒙以驴皮,体积庞大。琴杆较短且指板宽阔,琴头在弦槽处向后呈直角弯曲,类似于古代的曲项琵琶。琴头两侧和琴杆左侧面置有多数弦轴,分别张有主奏弦和共鸣弦。琴杆下端与共鸣箱相接处的两侧,设有两个对称的长方形木制护角,起到保护共鸣箱、稳定琴身和美化乐器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共鸣箱逐渐缩小,形状演变为半葫芦形,便于携带和演奏。现代的多朗热瓦普,琴身用桑木、杏木或黑胡桃制作,全长约80厘米。共鸣箱上半部与较宽的琴杆相连,上有圆形小音孔;下半部呈中空的瓢形,正面蒙以多种皮革。琴杆短而粗,上窄下宽,正面按弦指板较宽,不设品位。琴头向后呈直角弯曲,弦槽通透,两侧置有三至六个T形弦轴,一般多为五或六轴,用于张主奏弦。琴杆左侧面置有四至十三个T形弦轴,一般多为七至十轴,用于张共鸣弦。琴弦全部采用钢丝弦,也有个别共鸣弦使用肠衣弦的。皮面上置竹或木制长桥形琴马,琴底设有缚弦。
收藏价值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有多朗热瓦普。其中一件桑木制的乐器全长85.5厘米,共鸣箱呈瓢形,正面蒙野牦牛皮,面径18.4厘米。琴头平顶,弦槽处较厚、呈扁方形,上置六个T形弦轴(左四右二),张六条钢丝主奏弦。琴杆长而宽,表面平滑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左侧面置有七个T形弦轴,张四条钢丝、三条肠衣共鸣弦。琴杆下端与琴箱相接处两侧,置有两个对称的长方形木制护角。竹制山口,木制长桥形琴马。乐器造型古朴、工艺细致,出自南疆民间艺人之手,为195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赠品。此琴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另一件核桃木制多朗热瓦普,全长75.5厘米,共鸣箱瓢形,正面蒙以山羊皮,面径21厘米,琴头在弦槽处后弯,上置五个T形弦轴,左三右二,张五条钢丝主奏弦。琴杆窄而长,左侧置有四个T形弦轴,张四条钢丝共鸣弦。此琴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之藏品,1958年,程先生将其捐献国家。
演奏技巧
演奏多朗热瓦普时,通常采用坐姿,将琴斜抱于腰间,共鸣箱置于右腿根部,皮面向上倾斜。琴头在左方抬起,呈45度角,左手合谷穴托持琴杆,常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取音,右手拇指、食指执握拨片弹拨琴弦发音。主奏弦多为双弦同音,定弦为c1、d1、g1,十条共鸣弦的定弦:g、c1、d1通常为双弦同音,其余四弦定弦为e1、f1、g1、a1。音域g-d2。演奏以原把位为主,高音旋律常在共鸣弦上弹奏。主奏弦音色深沉、浑厚,共鸣弦音色清脆、明亮。两者交织在一起,构成音响铿锵、豪迈奔放的独特风格。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也可自弹自唱。是民间演奏“多朗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参考资料
多朗热瓦普.民族乐器网.2024-09-13
多朗热瓦普.汉程网.2024-09-13
多朗热瓦普.民族乐器网.2024-09-13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乐器形态
收藏价值
演奏技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