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源河
汾河支流之一
昌源河是汾河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平遥县仁义乡老峪底,流经武乡县南关村进入祁县,在苗家堡村东南与乌马河汇合后,注入汾河,全长88.55km,流域面积1011.16km。上游祁县境内建有子洪水库。
干流概况
昌源河上游在平遥境内,主河道分东、西两支。东支发源于朱坑乡东西沟,流经阮家庄、张家庄、贾封、康家庄、石宝等村;西支发源于仁义沟西沟庄,一说东泉镇南花庄村,流经魏家庄、二郎、下石庵等村,在石门村上游2.50公里处两支汇合后武乡县分水岭乡南关村,经石门流入祁县。以西源为正源,平遥县境内全长31.50公里,流域面积184平方公里,位于一般山丘区,其中有101平方公里被森林覆盖。河床平均纵坡6.86‰。年平均径流量2100万立方米。
昌源河经武乡县县南关后,北入祁县来远镇,汇合南凤沟、东峪沟诸支流,经盘陀出子洪口,转向西北,经洛阳市鲁村间,涧村、涧壑间,河湾、武乡间,东六支、南社间。刘家堡、塔寺间,贾令、里村间至丰固村西北与乌马河汇合,再于苗堡村折向西南,在思贤村南注入汾河祁县境内75公里。纵贯来远、峪口、古县、东观、西六支、贾令村、城关、里村8个乡镇。昌源河干流全长88.55公里,流域面积1011.16平方公里。祁县境内744.96平方公里,平遥县境内182平方公里,武乡县境内84.2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昌源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190万立方米。最大流量为2050立方米/秒(1977年7月6日)。清水流量为0.298立方米/秒,枯水季节最小流量仅0.01~0.02立方米/秒。流域区内的降水量,上下游有差别,由上而下依次递减,多年平均降雨量,上游为510.7毫米,中游丘陵地区为467.7毫米,下游平原区为437.8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575毫米。平均输沙量为60万吨。逸流由山泉和降雨形成,水质较好,适于农田灌溉。矿化度一般在0.2克/升左右。河床平均纵坡6.86‰,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887吨。
主要支流
昌源河的主要支流包括溪河、乌马河、阎灿河、王贤河等。滹溪河全长20.5公里,流域面积52.8平方公里。乌马河区全长93公里,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阎灿河全长11.5公里,流域面积25.25平方公里。王贤河全长8公里,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这些支流季节性极强,对祁县基本无灌溉之利,但在洪水季节可能造成严重水害。
治理开发
昌源河自古以来就是祁县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明代以前,昌源河水远比现代丰盈,沿途有诸山泉来归,水流越来越大。人们依河开渠,引水灌溉,使得祁县农业十分丰富。然而,由于过度采伐森林和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径流量大幅减少。新中国成立后,昌源河及其支流得到了一系列的治理和开发,包括修建水库、灌溉渠道和旅游开发等。
蓄水工程
鲁村水库,1958年3月动土兴建,位于滹溪河中游鲁村东北地区,共组织了1220个民工,经过163天,到8月16日建成。主要工程是拦河土坝,底长113米,顶长184米,高21.5米,顶宽4米。大坝左面有直径1.1米的输水洞,洞长86米,最大泄洪量2立方米/秒。无溢洪道。设计总库容为27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45万立方米。设计效益1万一亩,实际达到5400亩。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标准为百年一遇。1972年后由于上游修成杜家庄水库,鲁村水库基本成了干库。但是,一遇到洪水,它又是险库。
北关水库,1968年10月兴建,位于昌源河上游的北关村南,历时一年半,于1970年2月竣工。大坝为浆砌石重力溢流坝。坝高19.5米,底长50米,顶长81米,顶宽2.8米。坝体下有4个直径为1.4米的放水压力涵洞。坝顶最大泄洪量为85立方米/秒。放水洞最大泄洪量为85立方米/秒。库容设计为12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88万立方米。实际受益面积4000亩,控制面积为320平方公里。主要功能是调节洪水。由于大坝左侧为红砂岩,蓄水后坝体严重漏水,1977年7月6日,大坝左边被洪水冲垮40余米,失去控水效能,不能正常使用。
杨庄水库,1968年10月兴建,位于阎灿河中游的杨庄附近,为防灌兼用的小(二)型水库建设。大坝为浆砌重力坝,高16米,顶长85米,顶宽2米,坝底有高2米,宽1米的矩型放水涵洞,最大泄洪量3.5立方米/秒。没有溢洪设备,发大水时从坝上溢流。水库上游一干流长5公里,控制面积13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为3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为24万立方米,防洪库容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000亩。1992年下游渠道工程完成。一干渠由水库向北至下阎灿村,全长3公里,其中防渗渠道2.3公里,倒虹吸管870米,直径0.5米。受益村10个,灌溉面积3090亩。
子洪水库,位于昌源河中游的祁县峪口镇左家滩附近子洪口,1971年7月库区公路改建工程上马,11月第一期工程开始,组织了3000民工进人工地,在截潜流工程基础上筑坝,1972年开始蓄水。水库第一期工程设计标准为百年一遇,没有校核标准。整个工程的主体部分由32米高的土坝和4米内径的输水洞组成,无溢洪道设施。控制流域面积为576平方公里,库容1100万立方米(一说正常蓄水位888.2米,总库容2309.6万立方米,死库容102万立方米 [3])。同年冬和1973年冬、1974年春,大坝曾3次出现多处裂缝。前两次及时采用浅孔灌浆进行处理。第三次进行大坝翻修一重新回垫碾压,并采取混凝土隔墙办法处理。为保证安全渡汛。1976年4月开始建设渡汛抢险工程,在输水洞左侧的岩石上开挖5.2米内径的泄洪隧洞。7月25日二期工程上马,组织了全县2500民工,用了4年多时间,到1980年12月完成。大坝底长50.2米,顶长230米,坝高增至44米,顶宽4米,库容达到2442万立方米。工程设计标准为百年一遇,500年校核。输水洞位置在大坝左侧,洞的直径4米,洞长247米,进口底部高程856.15米,纵坡20%,进口安平板钢闸门,最大泄洪量为322立方米/秒。水库自修建以来,基本上是边建边发挥效益。但由于无溢洪道,每年汛期要空库迎洪,弃水量很大,十余年来,利用水量的年平均数只有2220万立方米,占来水量的40%左右。设计灌溉效益18.4万亩,实际受益面积为12万亩。在管理上,水库与灌区合一,在水库下游4.6公里处建有引水建筑物,由滚水坝、泄洪洞组成。滚水坝长54米,高7.2米,顶宽3.6米。
杜家庄水库,1972年10月开工兴建,1979年3月竣工。位于滹溪河上游杜家庄东南面。大坝为浆砌石重力坝,坝顶溢流排洪。坝高28米,非溢坝29米,溢流坝长30.5米,最大泄洪量66立方米/秒。坝顶长114米,坝左底端建有直径1.25米的泄洪洞,最大泄洪量17.2立方米/秒,右端有两孔直径。·25米的放水钢管。水库控制面积41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为119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1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3万立方米。水库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标准为百年一遇。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实际达到8000亩。
庞庄水库,位于乌马河上游太谷区高庞庄1公里处,是全省第一座半动力式堆石坝中型水库工程。1971年7月筹建,1974年11月竣工。1974年1月,由国家投资又建成装机2台70千瓦的坝后小型发电站一处。1979年,因发现坝基渗漏严重,国家拨款进行帷幕漏浆处理。水库枢纽工程包括拦河大坝、输水洞、溢洪道、第首引水工程和坝后发电站五部分。坝高4米,顶长380米,底宽4.米,顶宽4米。水库以上干流长31公里,控制流域面积278平方公里,总库容1800万立米,防洪能力为二十年一遇洪水设计,百年一遇洪水校核。
灌溉渠道
昌源河灌区。明洪武以来数百年间,在昌源河上曾兴修了不少引水渠道,计有青布古渠、紫红渠(包括上、中、下三渠)、龙济渠、官渠、斜渠、沙渠、小沙渠、贾令渠、修善新韩渠、塔寺谷恋小渠、公利渠、大东渠等。至光绪初全县已形成较大的农田灌溉网络。但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失控,致使其中一些渠名虽存而无实用意义。洪水大时,冲坝决捻,任水白流,洪.水小时,又被上游所堵截,争水事件时有发生。号称11万亩水地,每年可浇者不足50%,1918年后,阎锡山政权大兴“六政三事”,对县境内渠系有过一番整顿,汰除了其中一些废渠,加固了官渠、龙济渠、大东渠、贾令渠、沙渠等主要渠道,引洪灌溉一度呈规范局面。正常情况下每年可浇地8万亩左右。以后由于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水利事业基本没有发展,原有渠道因年久失修,大部废弃。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水利事业也出现了新局面。1952年3.4月,完成龙济、公利两大干渠的改建工程、总长10余公里,投工2.61万个,动土1.49万立方米。使7万亩土地的灌溉周期由3个月缩短为20天。1953~1954年,大力修复河道,在刘家堡城址河段筑防护坝1万余米,东六支南社间铁路桥东西两岸筑堤共5000米。1956年,昌源河灌区大力恢复与改建旧渠道,各干、支骨干渠道扩、改、修整,逐步配套,清除了以前沿河扒堤行水的混乱现象。把27个进、水口合并为5条干渠引水,保浇水地由8万亩发展到14万一亩。进入1990年代,昌源河灌区已成为定型格局。三条干渠最大吃水量为35立方米/秒。各支干总长65.5公里,建筑物227处,支、斗渠共266条,布局合理,管灌溉面积扩大到18.4万亩。
一干渠:新开渠道,由子洪段拦河滚水坝引水,经部北、梁村、元台沟、王贤、上古县、下阎灿、蒲桑、阎漫等村沿丘陵边堰通过,全长14.2公里,共有落差和闸门等建筑物41处。引水流量为5立方米/秒。有支渠9条,斗渠57条,新增灌溉面积5.17万一亩。
二干渠:由涧村段引水,经武乡、榆林市、永安、东观等村地段。以下分3条支渠;一支到白圭村,二支到张庄南、北村,三支到东六支、东高堡、大贾村。
三干渠:由大韩段引水到韩家庄。
四干渠:由河湾段引水,经梁家堡、南社到一西六支。
五干渠:由刘家堡段引水,经谷恋、塔寺、沙堡等村地段,至贾令五道渠。
滹溪河灌区。清末至民国初,滹溪河有6条渠道。分别是南渠、峪日村下渠、南梁下渠、龙丈渠、黄刘渠、尚家渠。大部由当地有权有势的人把持,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综合治理,上游绿化,水土保持状况良好,1958年后下游南团柏村以下河道已改为农田。1972年,采取蓄、控并举措施。在上游杜家庄段修建水库,并从水库至峪口村南沿河436米,开了4条干渠。
旅游开发
九沟风景区,位于太原盆地南部,太岳山北麓,祁县昌源河中游,是依托昌源河灌区二、三干渠取水枢纽工程形成的自然生态风景区。北距太原市60公里,西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40公里,离祁县古城20公里,距乔家大院6公里,处于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区中心位置。2007年10月,九沟水利风景区被评为首批省级水利风景区。
山西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是山西省第三个国家湿地公园。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是以昌源河河流湿地为纽带,连接子洪水库、九沟等库塘、沼泽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河道总长36公里,总面积948公顷,总投资4.8亿元。包括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三大湿地类。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干流概况
水文特征
主要支流
治理开发
蓄水工程
灌溉渠道
旅游开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