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地理概念主要是指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河以北及
连云港市(今
连云港市)一带的地区。所谓淮海,淮,指的就是淮河;海,指的就是黄海。东到黄海,西到中原,南到淮河,北到泰山的这样一个广大地区,就是古书中说的徐州,也就是今天的淮海地区。
清末实业家
张謇曾提出《徐州应建行省议》,主张在“以徐州为众月之星,东到海州,西至商邱,南起泗州,北迄沂水,包括苏、皖、鲁、豫四省交会之区的四十五州县”建立行省。1940年,地理学家胡焕庸也主张设立“徐淮省”。但他们的提议并未实现。1944年,汪伪政府曾以
徐州市为中心,成立
伪淮海省,只存在一年多时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
商丘市,北起山东滕州,南达
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称为
淮海战役。
淮海地区山水相连、习俗相似、道路相接、商旅相通,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传统联系。1986年3 月,由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的20个市组成的
淮海经济区在徐州市成立,成员市包括
江苏省的徐州、
连云港市、
淮安区、
盐城市、
宿迁市;
山东省的
枣庄市、
济宁市、
泰安市、莱芜、
日照市、临沂、
菏泽市;
河南省的
开封市、商丘、
周口市;安徽的
蚌埠市、
淮北市、
宿州市、
阜阳市、
亳州市。所辖合计95个县(市)、53个区,总面积17.9万平方千米。
淮海地区
地区历史
《太始记》云:皆以八月户时,“蚩尤氏乃据淮海之地以挡轩辕东进之路。而不敢显陈”,炎黄、蚩尤涿鹿之战即发生在
徐州市。
汉·李巡注《
尔雅》解州名云:
江南其气躁劲,厥性轻杨……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
唐·
柳宗元《
柳河东集》:海岱及淮为徐州。东至海,北至岱,南至淮也。以其淮海之所在,故曰朝宗。此言
东海为师道所据也。
唐·
高瑀《使院新修石幢记》:今之徐方,控临东极,淮海闽越,千里遥赖。地产坚金,俗风用刚。河山郁般,我武宜扬。
宋·
苏轼《和陶饮酒》诗二十首之第十七说:“淮海虽故楚,无夫轻扬风。斋厨圣贤杂,无事时一盅。谁言大道远,正赖三杯通。时君不夕坐,衙门散刀弓。”诗中言道,
徐州市虽是故楚之地,但是这一带是斋厨与养生始祖彭铿的故国。西边楚地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是道家祖师
老子故乡;蒙地(今
商丘市)有庄子梓里;北边
鲁国孔子多次入楚至徐州地向老子问礼与学习大道;还有大汉朝王权建立者和大将、
谋士们大多生长在这个地方。然而,当喝了三杯酒后,我性情并没有乱,才悟出
扬州市这个地方人文与学风,怎能与徐州相比呢。
清代光绪年间,状元、学者、实业家
张謇(1853-1926,南通人)提出了《徐州应建行省议》,张说:“控淮海之襟喉,兼战守之形便,殖原陆之物产,富士马之资材,其地为古今主客所必争者,莫如徐州…
李泌、
陈师道、苏轼规画江淮,亦莫不注重徐州,至于沂、济、归、睢、凤、、海、泗,虽同为中原腰…但能经营徐州,蔚为雄藩,皆可以左提而右挈之矣。”主张在“以
徐州市为众星之月,东到
连云港市,西至
商丘市,南起
泗县,北迄
沂水县,包括苏、皖、鲁、豫四省交会之区的四十五州县”建立行省,他认为,在徐州设省可以二便四要(便于裁漕督、便于练兵;“四要”是“训农、勤工、通商、兴学”)。
张謇一生经营实业、出资办学,在徐州设省和将
陇海铁路延长至
南通市、
崇明区,是他的两个愿望,但都未实现。设省,用张謇的话来说,是“变散地为要害”;更是“变边缘为中心”,在四省边缘地带构造经济中心,改变淮海的相对落后局面,实现新亚欧大陆桥东段的崛起。
1931年张我华等提交给中政会的缩小省区案中,主张在徐州设立“归德省”。
1940年民国省制问题设计委员会胡焕庸(地理学家)提出的分省案中,也主张设立“徐淮省”,面积66872平方公里。胡焕庸认为在徐州设省,可以有效地解决诸多问题,如微山湖的统一开发,淮河、沂、泗水系的综合治理和环保等问题,可以促进各省交界的稳定,这些是现实中仍然存在且需全盘考虑的问题。
1944年,汪伪政权决定撤销"苏淮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设立"淮海省",省会
徐州市。1944年2月1日,伪“淮海省”成立,下辖徐州市及
铜山区、
萧县、
丰县、
沛县、夏镇、
砀山县、宿迁县、邳县、
睢宁县、淮阴县、淮安县、
涟水县、
泗阳县、
东海县、
灌云县、赣榆县、
沭阳县、
阜宁县,并将安徽的县、宿县、
灵璧县、泗县划入共23个市县,面积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00万。
1948-1949年,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阔区域爆发了著名的
淮海战役。
改革开放以来,
淮海经济区的联系更加密切,成立了“淮海经济区”。许多
行政区划专家都认为,根据地理交通、人文风俗、经济联系、城市发展等因素,应该建立“淮海省”,实现淮海地区的腾飞,实现东部的共同繁荣并通过新亚欧大陆桥推动中西部开发。
地理位置
淮海区域位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与东部地区的交汇处,北接齐鲁、南连江淮、东濒
黄海、西临中原,新亚欧大陆桥的建成和开发,中西部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淮海经济振兴繁荣、起到带动辐射的作用。
新亚欧大陆桥东起
连云港港,西至
荷兰的
鹿特丹,是连接
太平洋和
大西洋的捷径。新亚欧大陆桥的
中原地区段就是
陇海铁路兰新铁路——它是我国最长的交通干线——更重要的是,它横贯中国东部、中部、部,沟通三大经济带,必将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西部大开发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沿线区域(“陇海兰新经济带”)共有五大中心城市:
徐州市、
郑州市、
西安市、
兰州市、
乌鲁木齐市。
淮海位于陇海兰新经济带的最东端,它应当较为发达,但是由于它属于中国南北过渡地带,历史上的兵荒战乱、
黄河改道、今天
淮河沂沭泗水系的涝旱自然灾害、沿海地段的
盐碱地、基础设施薄弱、
人才外流相当严重,使得淮海地区未得到充分开发,成了东部的
欠发达地区。而淮海又因欠发达,无法发挥它应具备向中西部的辐射作用和在
陇海铁路兰新经济带中的带头作用。
环境情况
淮河-沂沭泗水系的治理和环境保护,要求有一个省级机构统筹规划,但是淮河-沂沭泗水系分属四省,造成了各省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综合系统的治理,甚至可能相互扯皮。
淮海区域人口密集,然而,历史上的
黄河改道、夺淮,造成徐州城多次被淹、泗州城更是彻底消失——成了今天的
洪泽湖,
睢宁县、
宿迁市仍有“洪水走廊”之称,
淮河—
沂沭泗水系经常的洪涝灾害,对这一区域亿万人民的生产生活构成相当不利的影响。淮河-沂沭泗水系的污染防治同样需要统一规划。四省分治淮河-沂沭泗水系的弊端早已显现,必须有一个省级机构来统一管理淮河-沂沭泗水系。
经济发展
江苏省、
山东省都是经济大省,但是
连云港市、
日照市与沿海的其他城市相比,相对落后些。究其原因:
(一)
连云港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
桥头堡,本来应该是陇海兰新铁路沿线地区最重要的进出海口。但是江苏的经济重心在
江南,沿江地区发达、沿海地区落后,南京经铁路到连云港需绕道安徽和
徐州市,太远,何况南京和沿江各市都有自己的港口,所以江苏进出口主要依赖沿江港口,连云港长期得不到充分开发。
(二)日照开发较晚,不受重视,开放之初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没有日照,1989年以前是
县级市,
山东省传统上通过
青岛市、
烟台市等港口进出口。
日照市的开发亦很不充分。
行政划分
尽管许多专家学者主张将全国改划成45个以上的省,取消地区(
地级市),省直管县(市),实行“中央——省——市县”三级架构。但笔者认为短时期内,地区(地级市)一级不可能废除,不可能实行小省制。倒是
江苏省、山东、
河南省、安徽等省人口太多,压力大,拆出一部分,成立淮海省的可能性大一些。
类似于设
重庆市的三种方案,淮海省的设置可以有三种方案:
(二)中方案:包括
徐州市、
连云港市、
宿迁市、
宿州市、
淮北市、
曲阜市、
滕州市、
枣庄市、临沂、
日照市、
商丘市、
亳州市、
微山县、响水、鱼台等县市。人口约6000万。这一范围类似
张謇主张的设省辖四十五个州县的范围。
(三)小方案:参照1940年地理学家
胡焕庸提出的“徐淮省”方案(35个市县,相当于约40个市县)。
如果淮海省辖属市县不超过50个,可以实行省直管市县制度。
淮海战役
总述
是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山东滕州,南达
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又称徐蚌会战)。
爆发背景
淮海战役是
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攻中华民国国军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防区。由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
徐州市为中心,东起
连云港市,西迄
商丘市,北起山东滕州,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军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战役历时65天,全部歼灭国军5个兵团和1个
绥靖区部队,计22个军56个师,共55.5万人,此外还击退由蚌埠方面屡次北援之第六、八两个兵团。国军方面,由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
刘峙及副总司令
杜聿明指挥,对解放军造成总共13.4万人伤亡。此战役中国共产党称为“
淮海战役”(两淮、海州),中华民国及
中国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
徐州市、
蚌埠市)。就淮海战役的演变进程而言,军史界素有“小淮海”与“大淮海”之称。按照粟裕最早提出的建议,淮海战役在
江苏省北部的两淮(淮阴淮安)和
连云港市地区进行,史家将此称为"小淮海"。后来,战役的规模越打越大,发展成为"大淮海"。“大淮海”是指
淮河下游、
黄海之滨的广大地区。
过程及战况
1948年9月16日,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发动
济南战役,9月24日结束。济南战役获胜三天后,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向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提议,希望乘胜攻歼淮阴、淮安、海州国军之战役,称为
淮海战役。
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
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
徐州市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
黄百韬自杀。同时,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攻克
埇桥区,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
前敌委员会,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
淮海战役。
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
双堆集镇地区,包围了从
华中地区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
蒋介石被迫决定
徐州市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
刘峙撤至
蚌埠市,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
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
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
黄维。此后,为配合
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对杜集团围而不歼,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
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
邱清泉、
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
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
中国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济南战役后,敌
徐州市“剿总”刘峙集团开始收缩兵力,至十月底,其四个兵团、四个
绥靖区、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
陇海铁路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署是:第7兵团(
黄百韬)在新安镇地区;第13兵团(
李弥)在徐州以东地区;第2兵团(
邱清泉)在黄口、山地区第16兵团(
孙元良)由
郑州市撤往
蒙城县;第9绥靖区(
李延年)在
海州区;第3绥靖区(
冯治安)在韩庄、
台儿庄区地区;第4绥靖区(
刘汝明)在
商丘市;第1绥靖区(周岩)在
淮安市。这一部署的特点是,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迅速。九月二十五日,中央军委批准华东野战军进行
淮海战役的建议。十月十一日,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要求华东野战军,第一步集中兵力,歼灭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步歼灭
连云港市、连云港地区之敌;第三步在两淮地区作呀。并要求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主力部署攻击
陇海路郑徐段,牵制第16兵团不使其东调,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为了全歼第7后团,并迷惑敌军,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军的主攻目标,毛泽东根据敌军部署特点,进一步指示华东野战军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担任牵制、阻击任务,并从南北两面及西面威逼
徐州市。这样就能达到争取较多时间,全歼第7兵团。十月中旬,中原野战军派第2纵队向
江汉区、第6纵队向宛西行动,吸引
白崇禧主力第3兵团(
张淦)向南,第12兵团(
黄维)向西,以配合
郑州战役。
十月二十日我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
纵队发起郑州战役,这时,敌主力第16兵团已东撤,残敌万余人被歼,郑州、
开封市很
快解放。此时中原野战军主力已能够机动使用于东线。根据全国战局的发展和中原、华东战场的敌情变化,十一月一日,中央军委确定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进行
淮海战役。这样,我军能够参战的部队,计有华东野战军十五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上
地方部队,共有六十多万人。辽沈战役后,
蒋介石害怕
徐州市之敌重蹈卫立煌集团全军被歼之覆辙,为确保徐州,巩固江淮,以屏障南京,于十一月四日,决定将刘峙集团主力收缩到津浦路徐蚌段两侧守备,企图以徐蚌段为轴心,各机动兵团分布在该段两侧地区,以攻势防御阻击我军南下,必要时撤到淮南,确保南京,并于六日按此计划调整部署。同时,调
华中地区"剿总"所属之第12兵团至
太和县、阜阳地区,相机东援。根据中央军委首先歼灭第7兵团,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计划,华东野战军决以七个
纵队分割围歼第7兵团于
新安镇、阿湖地区;以八个纵队担任阻缓任务,其中以三个纵队南北对进,牵制、阻击第13兵团东援,割裂第7、第13两兵团之联系以
山东兵团指挥三个纵队歼灭第3
绥靖区之敌或促其起义,尔后;渡过运河,直插
徐州市以东,以牵制敌第13兵团,阻击徐州之敌东援,以两个纵队(战役初期归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指挥)从西北面威胁徐州。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由
睢县、
柘城县地区东进,求歼
商丘市地区之敌第4绥靖区,尔后攻占
埇桥区,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并调第2、第6纵队至淮海战场阻击敌第12兵团。华东野战军按计划于六日夜间发起
淮海战役,各部队向预定目标开进,发现敌人正在收缩,当即转入追击。敌第7兵团因等海州第44军西撤,推迟至七日西开,而第13兵团已按计划离开
徐东,准备调往
灵璧县。十一月八日,敌第3
绥靖区副司令
张克侠、何基沣率三个半师起义,我
山东生产建设兵团顺利地南渡运河,越过该部防区,直插
徐州市以东地区。
刘峙发现我军多路向徐州逼近,判断我将东西夹击徐州,十分恐慌,当即改变原来撤至徐蚌两侧的计划,决定调第2、第13、第16三个兵团,星夜向徐州集中,坚守徐州。同时,
蒋介石决定调
杜聿明回徐州“剿总”任副总司令,并以
李延年率第9绥靖区机关在
蚌埠市组建第6兵团,第4绥靖区改为第8兵团,与第6兵团协同动作,沿
京沪铁路两侧向
埇桥区推进,并
担任
固镇县、宿县之间的守备。中央军委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于九日夜间,要求华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应极力争取在
徐州市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定下了全歼敌刘峙集团于徐州地区的决心。十一月十日,
山东兵团主力歼灭了第7兵团西撤的先头师,切断了该敌的退路,十一日华东野战军将敌第7兵团合围于碾庄地区。为全歼第7兵团,我军调整了部署,华东野战军以山东兵团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纵队及特纵炮兵大部攻歼敌第7兵团,以第7、第10、第11纵队阻击徐州东援之敌,由东南面逼近徐州,侧击东援之敌,以第1纵队为
预备队;陈毅、邓小平当即指挥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第3和
两广纵队转入徐蚌段作战,其中以第4纵队、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和两广纵队由西南面、冀鲁豫军区两个
独立旅由西北面威胁
徐州市,以第3纵队及第9纵队一部攻击宿县,第9纵队主力南下阻击敌第6、第8兵团北援,第1纵队为预备队。
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
埇桥区,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
蚌埠市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党中
央考虑到此役是南线空前的大战役,战役的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因此十六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
前敌委员会,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华东、中原及冀鲁豫地区前后方的一切事宜。十一月十二日,我军对敌第7兵团展开猛攻,二十日攻占碾庄,二十二日全歼第7兵团,击毙贡百韬。徐州东援之敌遭我顽强阻击,每日只能前进一至二公里,由
确山县赶来增援的敌第12兵团十一个师,遭到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阻击,也只进到
浍河以南的赵集附近。敌第7兵团被歼后,
蒋介石决定以
徐州市的第2、第16兵团,
蚌埠市的第6、第8兵团及第12兵团三路会攻
埇桥区,企图打通徐蚌间的联系,把徐州之敌撤走,因此,敌第12兵团继续向徐州方向推进。总
前敌委员会决房集中中原野战军全部围歼敌第12兵团,华东野战军组成北、南两个作战集团分别阻击徐州、蚌埠之敌,并以一部作为中原战军围歼敌第12兵团的
预备队。十一月二十五日,敌第12兵团十二万人被我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七个
纵队包围在宿县西南之
双堆集镇地区。敌第12兵团被围后,
蒋介石见其突围不成,
徐州市、
蚌埠市增援无望,遂一面令
刘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团再次北援,一面令
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团放弃徐州,绕道
永城市南下,企图侧击我中原野战军。解第12兵团之围后共同南逃。毛泽东对徐州敌军柯能突围早有预见,并指示华东野战军预作准备。十一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团约三十万人,向永城方向逃窜。我华东野战军即以十一个纵队全力追击,十二月四日,将该敌全部包围在永城
东北地区之陈官庄地区。?16兵团自行突围,被我消灭。第2、第13两兵团即就地转入防御。我军同时包围了敌两个集团,蚌埠之敌仍企图北上救援。总
前敌委员会采取了"吃一个(
黄维),挟一个(
杜聿明),看一个(
李延年、
刘汝明)"的方针,以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六个
纵队及华东野战军各一个纵队阻击由
蚌埠市再次北援之敌第6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为总
预备队。十二日我军对敌第12兵团发起总攻,至十五日将敌全歼,生俘黄维。敌第6兵团北援被阻,当获悉第12兵团被歼后,连夜逃回蚌埠。此时,
平津战役已经胜利展开,为了不使
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中央军委,对杜聿明集团暂缓攻击。着淮海前线全军进行战场休整,并对敌军开展政治攻势,做好攻击准备。十二月十七日,毛泽东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但
杜聿明等拒绝投降。十二月下旬,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已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在平津、平张线上。华东我军遂于一月六日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至十日将敌全歼,生浮杜聿明,击毙
邱清泉,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历时六十六天,歼灭了
中国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五十六个师五十五万人,使敌人的
长江防线和统治中心京、沪地区,直接暴露在我军面前。淮海战役结束后,
淮河以南的敌人仓惶南逃。华东野战军第6、第7、第8、第13纵队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间广大地区,前出到长江北岸,为尔后的
渡江战役创造了条件。
淮海经济区
成立
1984年深秋,著名经济学家
于光远正在
南昌市参加一个经济研讨会,殊不知,远在千里之外的
徐州市,时任市委书记孙家正和市长
何赋硕,正在谋划联名写信邀请于光远会后亲临彭城,就徐州经济如何从低谷中隆起把脉问诊。尽管于光远最后未能成行,但答应适当时候在北京组织一次由淮海区域内地市参加的会议。1986年1月20日,“关于淮海经济区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如期召开。会上,在于光远的倡导下,决定成立“淮海经济区”,并设立一个组织联络的常设机构,每年的市长(专员)
联席会议由经济区成员地市轮流坐庄。当年的3月15日,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15个地市的市长(专员)聚首
徐州市,自此,一个跨省横向联合的
经济区宣告成立。
其实,
淮海经济区的破蛹而出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在江苏师范大学(原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
朱传耿看来,淮海经济区的横向联合至少有三个一致性:自然资源的一致性,四省接壤地区都有煤炭资源,地理上都是黄淮平原的一部分;人文积淀的一致性,风俗习惯、文化认同感都是相近的;产业结构的一致性,都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资源加工型产业,有合作的平台。用淮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沈正平教授的话说,一个大的经济区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中心城市和出海口,而
淮海经济区恰好有区域中心城市
徐州市和
连云港市、
日照市两个天然深水良港。
成员范围
淮海经济区位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包括
苏北的徐州、连云港、
宿迁市,鲁南的
枣庄市、
济宁市、
泰安市、日照、莱芜、临沂、
菏泽市,
皖北的
淮北市、
亳州市、
宿州市、
蚌埠市、
阜阳市、
淮南市和豫东的
开封市、
周口市、信阳、
商丘市。
淮海经济区是全国经济东西结合和南北交流的枢纽地带,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淮海经济区是历史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城市之间地域相邻、经济相融、人缘相亲、文化相通,在东部发达地区都是难兄难弟。近几年来,
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经济实力还不强,仍是东部发达地区的洼地,全国的经济
欠发达地区。因此,分析比较淮海经济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对于认清
盐城市所处的位置,寻找差距,谋求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心城市
徐州市,简称徐,古称“彭城”,别名“硅都”、“天府之州”。是江苏省第二大城市,东陇海线第一大城市,淮海经济区第一大城市,
苏北第一大城市,也是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江苏省的“北大门”。徐州是国家重要的交通要道、
军事战略要地,享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和政治地位。作为
华东地区的
门户城市,现为苏北重要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交通、旅游、工业、金融和对外贸易中心。徐州是江苏文艺第一城,江苏科教第二城,江苏旅游第三城。
徐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特大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拥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是
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徐州市的行政级别虽为地级市,但其经济实力已经超越了部分省会城市。2011年全年实现GDP经济总量为3551.65亿元,继续超过
南昌市、
昆明市等省会城市。
国务院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了徐州的定位是建设以
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
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成为
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区位优势
淮海经济区位于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区域,北接齐鲁、南连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在全国经济总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中国区域经济板块中,淮海经济区处于东部沿海的“脐部”地带,南接长三角,北连环渤海,并面向大海背靠中原,承担着中国经济东靠西移的“接力站”和“二传手”的重任。
按照晏学峰的研究,中国的经济版图是一个“π”型的格局,上面的“一横”是沿海地区,右边的“一勾”是沿长江流域,而左边的“一撇”则恰恰在以
淮海经济区为东端的陇海—兰新沿线,其中两个结合点分别是上海和连云港。欧亚大陆桥号称“中国的金腰带”,淮海经济区正好是沿海和沿桥的结合部,具备经济隆起的良好区位。
区域特征
朱传耿用四个“一致性”来描述淮海经济区的特征:资源的一致性(都是煤炭、粮食的主要产区)、产业结构的一致性、发展阶段的一致性,以及在淮海区内区域条件的一致性(都在东部沿海,拥有
连云港市、
日照市两个海港)。沈正平则又补充了一个:人文积淀的一致性(文化、风俗)。
一体化进程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包括
徐州市、
淮北市、
宿州市、
商丘市、
济宁市、
枣庄市、
宿迁市和连云港市。2010年5月7日,第一届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召开,标志着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正式启动。率先进入核心区的8个城市,面积和人口约占淮海经济区的37.3%和38.5%。按照核心区一体化的构想,这8个城市将在交通、产业、
市场准入和物流、科技创新、
金融服务、旅游业、
文化产业、
人力资源和
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力求通过区域间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推动
淮海经济区发展规划早日上升为国家战略。
文化
诗词文化
金末
元初元好问《满江红关希颜之官徐州》:淮海地,云雷夕。自不负,如戟。
明·
卢龙云《道出徐州值冰始泮莫兵宪助以舟役》:波静吕梁冰始泮,春生淮海腊初残。
明·
胡应麟《彭城晚泊蔡别驾载酒驿庭话旧蔡以前西安令迁淮上署篆于徐》:波声淮海环公署,山色徐方照郡楼。
民国·郁达夫《登云龙山赋呈李宗仁》:壮海风怀如大范,长淮形胜比雄关。
近现代·
唐圭璋《减字木兰花纪念淮海战役三十五周年》:东征淮海。弹指光阴五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