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麝(
学名:Moschus fuscus),别名黑獐、
马麝、獐子、拉那(门巴语),为麝属中体色最深暗的一个种,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在中国分布于
云南省和
西藏自治区等地区。栖息地区海拔的高度约为3000m~4600m,活动在多悬崖峭壁、密林、灌丛、草甸地带。
黑麝体形与
林麝大小相似,头形与林麝雷同,但耳的上半部、耳尖比林麝宽圆,四肢比林麝明显粗壮。黑麝体长约70cm~80cm,体重约7kg~9kg。全身被覆以黑褐色,肩背部杂有棕黄色,颈背处两侧各有一段斑块状间杂的淡黄色毛,是麝科
麝属中体色最深暗的一个种。
雄性有细长的上犬齿,成熟时可以延伸到下颌以下;
雌性有上犬齿,但不会伸出嘴巴。黑麝是一种草食性
反刍亚目,独栖,在圈养中可以活20年。白天隐伏,晨昏时,在高山草甸中觅食,喜食
青苔、杜鹃、
高山柳等植物。
黑麝的麝肉、麝毛、麝皮等具有经济价值,而麝香既有经济价值,也有药用价值。但由于人类伐木作业、猎取麝香、
过度放牧等导致了黑麝
种群数量下降。在2015年,黑麝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濒危(EN)。2021年,黑麝被列入
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等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黑麝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此外,在黑麝
栖息地上建立了黑麝自然保护区,以及采取了相应的保护行动。
发现与命名
黑
麝属麝科(Moschidae)麝属(Moschus)。在1981年,中国学者李致祥(Lizhixiang)在
怒山采集到黑麝的标本,并描述了该物种为中国的新纪录。在《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中,其异名为“Moschus chrysogaster fuscus”。该物种别名黑獐、
獐属、獐子。
形态特征
外部特征
体型
黑麝为麝属中体色最深暗的一个种,体长约70cm~80cm,体重约7kg~9kg,肩高约46cm~50cm,耳长约8cm~10cm,尾长约2cm~4cm,后足长约23cm~29cm,颅全长约130cm~150cm。
头型
黑麝的头形与
林麝雷同,耳的上半部、耳尖比林麝宽圆。
颅骨轮廓亦与林麝类似,
泪骨长略大于其宽,上缘略为隆起。眶上突较平缓而不上翘。鼻骨后部为最宽处,末端有凹陷。上颌骨与额骨仅有一线窄缝相隔。吻长小于颅全长之半。泪骨、额骨与上颌骨之间的空位显得极微小。牙齿结构与林麝接近。
体色
黑麝被毛较粗硬,疏松,全身被覆以黑褐色,其中肩背部杂有棕黄色,头后的颈背处两侧各有一段斑块状间杂的淡黄色毛,俗称颈纹。在黑麝的胎儿及初生幼体阶段,身体具浅黄色圆形斑点。半成体毛色略淡,多为暗褐。头部与四肢,眼圈,上、下唇,耳背均呈暗褐色,耳内缘灰白色,成体喉部、颈侧和体背无任何条纹或异色斑点。不同毛色与地区有关,而与年龄无关。
蹄部特征
黑麝蹄大而宽厚,较其他麝种发达,前蹄甲长3.7cm~4.1cm,后蹄甲长3.5cm~4.2cm。
两性区别
两性都有浓密而粗糙的毛发,可以保护它们免受恶劣的高山气候的影响。
雄性是有细长的上犬齿,形成弯曲的军刀,成熟时可以延伸到下颌以下;
雌性有上犬齿,但不会伸出嘴巴。
麝香仅存在于哺乳纲麝科动物中的成熟雄性个体,包括黑麝、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喜马拉雅麝(Moschus leucogaster),位于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体分泌物,用于吸引雌性。在雌性和幼体中不存在麝香。 除此之外,黑麝没有大多数
鹿科动物的面部腺体,却拥有
胆囊。
内部特征
骨骼特征
颅骨较小;吻部较窄,吻长小于颅全长之半;鼻骨长直,后部为最宽处,末端有凹陷;无角。
泪骨呈长方形,泪骨长略大于其宽,上缘略为隆起。上颌骨与额骨仅有一线窄缝相隔,而泪骨、额骨与上颌骨之间的空位显得极微小。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黑麝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在中国分布于
云南省和
西藏自治区等地区。
栖息环境
黑麝栖息地区的
平均海拔约为3000m~4600m,活动在多悬崖峭壁、密林、灌丛、草甸地带。其适栖范围内平均密度为0.6只/km²,最高可达4.2只/km²。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黑麝是一种草食性
反刍亚目,生活在山区森林环境中,远离人类居住地,活动地区植物种类丰富,四季都有青草绿叶。在早晨和黄昏时觅食,喜食苔藓、杜鹃、高山柳、松萝等植物。
社群行为
黑麝是独栖,很少看到两个以上的黑麝在一起,除非是
雌性有幼崽。
雄性黑麝有领地意识,交流通常通过尾腺、趾间和麝香腺的气味标记,以及排尿和排便。通常雄性领地包括多个雌性的领地。相比较,黑麝是
麝属动物内较凶猛的一种。随气候的变化,有垂直迁徙的习性。
日常活动
黑麝有攀登
树干的能力,能在十分险峻的悬崖峭壁上行动自如,也能在灌木丛中跳越枝干飞奔,亦能在较密的丛林内钻窜灵活,但性情胆怯多疑,一旦发现敌害迅速奔逃。多选择在大树下或人迹不易接近的
石洞、悬崖下躺卧休息。活动范围一般约10hm²~15hm²,但如遇较大的惊吓以后,数天之内不返回此地。
节律行为
黑麝在昼夜间行为节律有明显特点:白天隐伏,晨昏活动较为频繁。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黑麝
雄性与多个
雌性交配,雄性在
繁殖季节会嗅到标记并保卫领地,
发情交配期多在10月。雄麝在发情季节为争偶殴斗时能以獠牙刺伤对方,还能以两条后腿站立,用较粗壮的前蹄去登踏对方,并从喉咙里发出恐吓对方的声音。
妊娠产仔
黑麝孕期6个月,翌年产仔。雌性可能每年繁殖1次,
妊娠期185~195天。
分娩是在6~7月,雌性通常产1~2仔,每年7、8月为哺幼期。
生长发育
幼仔在出生时重约500g。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幼仔不会移动,这一特征有助于躲避捕食者。长到3~4月大的时候断奶,在这段时间里,雌性保护和照顾它们,并且在6个月左右大达到成年黑麝的体型。在断奶后是否继续跟着雌性尚不清楚。雄性和雌性都在18个月左右大达到
性成熟。在圈养中可以活20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黑麝是非常罕见的,在中国云南发现的黑麝只占不到10%,在西藏发现的甚至更少。黑麝的栖息地区广而大,使得其
种群数量评估受到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中国1999~2001年野生麝资源专项调查结果表明,黑麝种群数量为5400只~6500只。而在2014年没有收到更新的信息,无法对黑麝进行全面的重新评估。
致危因素
201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黑麝种群数量进行了评估,发现黑麝种群数量下降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人类伐木作业是导致该物种栖息地不断消失的因素之一;第二,人类为猎取麝香而捕杀黑麝,导致其种群数量下降;第三,过度放牧也是影响其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而森林砍伐是黑麝栖息地丧失的主要原因。
保护级别
2015年,黑麝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濒危(EN)。
2021年,黑麝被列入
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等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黑麝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保护措施
在黑麝栖息地上建立黑麝自然保护区,加强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例如:在中国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地区,建立了保护区面积约499万km²;在缅甸设立开加博峰国家保护区。
主要价值
麝香是四大动物香料(麝香、
河狸香、灵猫香、
龙涎香)之首,此物中的麝香,香味醇厚、香气柔和、浓郁芳馥、经久不散,是一种名贵的高级香料和中药材,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全年出产,夏季较多。在1986年的国际市场上,麝香的价值超过黄金,每千克45000美元,截至2024年3月,
药通网数据显示,中国北京市场人工麝香价格每千克6万元,野生麝香每千克价格则高达65万元。其中,
云南省产麝香的麝有3种,即林麝、马麝、黑麝,是中国麝香三大产地之一(四川、西藏、云南)。
在日用化工工业中,麝香被用作高级香水、香皂、
香粉以及烟酒糖果中的定香剂,是高级香料和
国产日化品牌工业的名贵天然原料。明代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记载将麝香通诸窍,开
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
中风、
中气、中恶、
痰厥、积聚症痕。此外,麝肉细嫩味美、富含
蛋白质和低脂肪,是山珍之首;麝毛可做床垫、沙发等的填充材料;麝皮可制作各种皮革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