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
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
身份认同(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受到新左派、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青睐。其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
身份认同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包括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由于文化主体之间的不同,所以需要主体的身份认同,文化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身份认同的嬗变。
身份认同一词本指的是拉丁文idem,意味着“同样的”,包含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同样或既被自己也被他人所认可的双重经验。身份认同概念来源于多学科领域研究,通常分为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两类,包括对个人特征、社会角色、群体成员身份以及文化认同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二者互相影响,并在互动中共同塑造出“自我”概念。
词源
“认同”一词最早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是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从词源上来看,认同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是做动词用(identifying),它是一个习得的过程,个体会从他人身上选择性地内化一些特征将这些特征变成自体的一部分即认同。第二层是做名词用(identity),是identifying这个动作结束之后的产物--你的身份(identity有认同之意,也有身份之意)。你认同了什么,你就是什么。具体来看,集体身份认同,是指文化主体在两个不同文化群体或亚群体之间进行抉择。因为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这个文化主体须将一种文化视为集体文化自我,而将另一种文化视为他者。自我身份认同(self-identity),强调的是自我的心理和身体体验,以自我为核心。社会身份认同(social identity),强调人的社会属性。
简介
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这个词总爱追问:我(现代人)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身份认同植根于西方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具有3种倾向:首先,传统的固定认同,来自西方哲学主体论;其次,受相对主义影响,出现一种时髦的后现代认同,反对单一僵硬,提倡变动多样;再次,另有一种折衷认同,秉承现代性批判理念,倡导一种相对本质主义
心理身份与自我形象(一个人对自我的心理模型),自尊和个性有关。Weinreich给出了以下定义:“一个人的身份被定义为一个人的自我建构的整体,其中一个人在当下自我诠释的方式,表达了一个人如何像过去那样自我诠释与一个人如何渴望未来自我的模样之间的连续性。”这允许对身份的各个方面进行定义,例如:“一个人的种族身份被定义为一个人的建构自我整体的一部分,由一个人祖先的血统和一个人的未来期望中与他种族之间的关系构成。”性别认同构成了身份认同在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如何看待自己作为一个个体以及与他人,思想和自然的关系。身份的其他方面,例如种族,宗教,种族,职业等也可能或多或少地具有重要意义,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不显著。在认知心理学中,“身份”一词是指自我反思和自我觉知的能力。社会学对角色行为的概念给予了一些重要解释。身份协商的概念可能源自于通过个人经验对社会角色的学习。身份协商是一个人与整个社会就其身份的含义广泛地讨论的过程。
类型
身份认同的类型大致可分为:拒绝、漂流、搜寻、保卫和坚定。身份与鉴定不同,身份是自我的标签,而鉴定是指一个分类的过程。身份是在心理学上构成一个人(自我身份)或群体(特定的社会类别或社会群体)的特质,信念,个性,相貌和表达。身份认同会因历史、文化和政治而改变。对身份进行分类可以是正面的或具有破坏性的。
特征
身份认同趋同大于趋异
身份认同是个体在经历社会化的过程中,将自身与周围环境之间建立起心理关系的过程,表现为趋同或趋异。不论是在静态文本还是动态会话中,城市新的社会阶层的话语实践者都更加倾向于使用支持性话语实践,如更多的积极型打断、支持性言语反馈,以及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提出不同意见时会采用模糊语等语用策略达到和谐会话的目的。
由于身份的分类视角不同,身份的划分和归属也就不同认同的程度也会随之改变。城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身份主要有两个方面:客观的统战身份,主观的职业身份。“新的社会阶层”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社会身份标签,不由他们的主观感受所决定。在对城市新的社会阶层的话语实践进行分析后发现,他们对自己“新的社会阶层”这一社会身份缺乏了解,因此对这一客观身份的认同感低。该群体的内部异质性强,使该阶层人士难以明确自己与其他阶层的区别,仍体现出他们的身份认同趋同感更强。
身份认同圈层化明显
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成员会因为自身的教育背景、经济能力、信息渠道等因素而在语言组织、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阶层区隔。这种阶层区隔不仅体现不同社会阶层的差异性,还因其带来的文化排外性反向巩固了阶层结构,使流入某一阶层的人在语言使用上向该阶层的强势语靠拢。在对城市新的社会阶层的语言考察中发现,语码混用和转换以及术语使用的特征十分明显,体现出该阶层的身份认同圈层化。该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以专业性知识性较强的内部循环为主,形成了一个个认同感较高的小群体。
身份认同流变性强
社会阶层的归属并非一成不变,当社会成员所占据的资源数量发生改变时,其所属的阶层会有向上或向下的流动。由于个体教育和工作背景的差异,城市新的社会阶层的职业流动性强,岗位变动更加频繁。从该阶层的语言使用上可以看出,该阶层的人士语言能力普遍很强这与其受教育程度相关。因该阶层掌握更多的语言资源,他们就具备更强的移动能力,即较强的社会向上流动性和地域间移动可能性。这些因素都会继而影响他们的社会身份认同,因此该阶层的身份认同流变性更强。
形成机制
身份认同作为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内在体现,通过一系列复杂且多维的过程逐步建构而成的。该过程涉及个体对自我在社会中位置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个体如何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对自己的行为、信仰、价值观进行解释和定位。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身份认同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个体经历的社会化过程,这一过程不断受到家庭、教育、同伴群体和媒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学习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这一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例如,家庭作为最初的社会化机构,通过语言、传统和日常互动,对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初步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机构和同伴群体成为影响身份认同形成的重要场所,个体在这一阶段不仅学习知识技能,更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学会如何在社会中定位自己。此外,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冲突,这些经历对身份认同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个体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解决内在的矛盾和冲突,也是形成独特身份认同的关键环节。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个体会进行自我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内在的自我期望。
社会认知
身份认同(identity)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由于文化主体之间的不同所以需要主体的身份认同,文化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身份认同的嬗变。身份认同主要是文化认同问题,主要由主体的个体属性、历史文化和发展前景组成。身份认同感和身份认同度则表征个体在诸多文化个体间的身份确认度。这个词语如今主要出现于哲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电影等方面。建筑领域中除了用于建筑师作为文化个体来讨论,而对于建筑物则极少有引用。
从文化角度讲,在个体认同过程中,文化机构的权力运作促使个体积极或消极地参与文化实践活动,以实现其身份认同。集体身份认同,是指文化主体在两个不同文化群体或亚群体之间进行抉择。因为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这个文化主体须将一种文化视为集体文化自我,而将另一种文化视为他者。自我身份认同(self—identity),强调的是自我的心理和身体体验,以自我为核心。社会身份认同(social identity),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从个体认同到集体认同,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这类过程动态地描摹了身份认同的嬗变机制。在自成一体的部族社会,或天人合一的封建宗法社会,姓氏、血缘、性别等共同构成了牢固不变的身份认同机制。
然而,资本主义现代性自上而下地改变了西方社会整个结构,也将大批化外民族强行带入了现代性的快车道。因此在更广泛的含义上,身份认同主要指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我们称此独特的身份认同状态为混合身份认同(Hybrid Identity)。
强认同实验
波兰社会心理学家Henri Tajfel曾做过一个有趣实验,佐证人类产生团体认同有多容易,且多快时间会对异团体产生仇恨。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他从英国布里斯托尔市找来16名十四岁到十六岁青少年,分成八人一组的两组,播放一个电视上有一团团小黑点,之后要他们估算黑点数量写在纸上。之后告知他们有人喜欢高估而有人喜欢低估。第二阶段,实验者假装批改答案纸后将少年一次一个带入房间单独说话,告知每一个人被分为高估组或低估组,然而实际上这分配是随机的,根本无人去仔细查阅答案纸只是装模作样也根本无人算过电视上黑点。但这单独谈话安排有一效应就是每一少年并不知道别人被分为哪一组。第三阶段,之后实验正式开始,房间内少年被要求写一张答卷上有三道问题:第一认为此次实验自己该拿多少钱,第二会给一个无姓名的其他实验者代码,但后面加注该人属于高估组,要求回答该给此人多少钱,同时告知这一题不会影响自己拿到的钱。第三与上雷同,只是加注该人属于低估组。实验结论发现几乎所有人都会选给自己同一组的人远高于敌对组的人钱数,人性如此容易被操作分为敌方和我方,且必须帮我方自己人。即使自己被分组的来源基础是瞎编的也从未考证,且也完全不知自己的“我方者”是谁,只看到题目上一个代号,仅因为加注他和你是同样答出高估黑点数这一共性,人就产生敌我意识和团体认同感。
参考资料
..2024-09-10
..2024-09-10
..2024-09-10
目录
概述
词源
简介
类型
特征
身份认同趋同大于趋异
身份认同圈层化明显
身份认同流变性强
形成机制
社会认知
强认同实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