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源学
史源学
史源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史料来源的学术领域。陈垣提出,对于历史著作的研究应当注重追溯其引用的史料源头,以此评估其可靠性、充分性和准确性。他认为,只有深入探究史料的起源,才能有效地训练阅读历史的能力,并提醒学者们在撰写论述时应保持谨慎的态度。史源学作为陈垣在长期的历史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学科,代表了中原地区20世纪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创新。
发展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垣在北京师范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开设了“史源学实习”课程,旨在传递史源学的精神。他的授课方法包括选择近代著名的历史学作品作为教材,如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顾炎武的《日知录》以及全祖望的《鲒埼亭集》等。这些选材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能激励他们在寻找史料来源的过程中发现并纠正名家大师的错误,从而增强他们的研究兴趣和自信。在课堂上,陈垣会指定一篇或多篇文章,要求学生仔细查找其中的人名、故事出处,并对晦涩之处进行解释,对错误之处进行更正。一周后,学生需要将查证的结果整理成文,如《某某文考释》或《书某某文后》等形式。陈垣强调,只有逐一探寻史料的出处,才能了解作者的研究深度,找出其可能存在的错误根源。他还列举了一些例子,如《二十二史札记》中的教训,涉及如何正确阅读和理解历史文献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梳理思路,从而显著提升自己的历史阅读和研究能力。“史源学实习”课程的特点在于它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形成严谨的学术风气。
意义警示
陈垣开设“史源学实习”课程的经验告诉我们,历史学作为一种实证性的科学,对于史料的细致考证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具备耐得住寂寞、追求真理的精神。此外,尽管历史科学研究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理论的提升,但基础的翔实、精确、可靠的史料同样重要,不应被忽视。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培养能力和端正学风,而“史源学实习”课程在这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史学界出现了急功近利、浮躁空疏的趋势。一些学者依赖二手、三手资料,缺乏原始文本的研读;另一些学者未经充分考证便急于发表研究成果,或者以个人观点取代历史事实。这些现象令人担忧,同时也提醒我们警惕学术界的浮躁风气。
目录
概述
发展
意义警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