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形目有20科303属约3500种。广布于五大洲,以
热带、
亚热带最多,有的种进入
北极圈和海洋。我国有240种。成体短阔,无尾。头部略呈三角形,颈部不明显,前肢较短,后肢特别发达,具有蹼,适于跳跃或游泳。有眼睑和鼓膜。口裂较大,多数种类舌可翻出口外
捕食。
肋骨不发达,或完全退化;额骨与顶骨、尺骨与桡骨、
胫骨与
腓骨都各自愈合。无交接器。多体外受精。卵产在水中,孵化成的幼体有尾,称为
蝌蚪。用鳃呼吸,幼体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尾巴逐渐缩短,最后消失。鳃也逐渐萎缩、消失,肺逐渐形成。经过
变态发育为成体,主要用肺呼吸。
无尾目是生物从水中走上陆地的第一步,比其他
两栖纲生物要先进,虽然多数已经可以离开水生活,但繁殖仍然离不开水,卵需要在水中经过变态才能成长。因此不如
爬行纲动物先进,爬行纲动物已经可以完全离开水生活。无尾目包括现代
两栖动物中绝大多数的种类,也是两栖动物中唯一分布广泛的一类。无尾目的成员体型大体相似,而与其它动物均相差甚远,仅从外形上就不会与其它动物混淆。无尾目幼体和成体则区别甚大,幼体即蝌
蚪有尾无足,成体无尾而具四肢,后肢长于前肢,不少种类善于跳跃。
无尾目的成员统称蛙和
蟾蜍,蛙和蟾蜍这两个词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划分,从狭义上说二者分别指
蛙科和
蟾蜍科的成员,但是无尾目远不止这两个科,而其成员都冠以蛙和蟾蜍的称呼,一般来说,皮肤比较光滑、身体比较苗条而善于跳跃的称为 蛙,而皮肤比较粗糙、身体比较臃肿而不善跳跃的称为蟾蜍,实际上有些科同时具有这两类成员,在描述无尾目的成员时,多数可以统称为蛙。
无尾目历史悠久,三叠纪便已经出现,直到现代仍然繁盛,除了两极、大洋和极端干旱的沙漠以外,世界各地都能见到,但在在
热带地区和
南半球尤其是
拉丁美洲最为丰富,其次是非洲。
无尾目可分为原始的
始蛙亚目和和进步的
新蛙亚目,或进一步将始蛙亚目划分为始蛙亚目、
负子蟾亚目和
锄足蟾亚目。对于科的划分也有很多不同意见。
蛙类大约有4800种,绝大部分生活在水中,也有生活在
雨林潮湿环境的树上的。卵产于水中,也有的
树蛙仅仅利用树洞中或植物叶根部积累残余的水洼就能使卵经过
蝌蚪阶段。2003年在印度西部新发现一种“紫蛙”,常年生活在地底的洞中,只有季风带来雨水时才出洞生育。
蛙类最小的只有50毫米,只相当一个人的大拇指长,大的有300毫米(一尺多长),瞳孔都是横向的,皮肤光滑,舌尖分两叉,舌跟在口的前部,倒着长回口中,能突然翻出捕捉虫子。有三个眼睑,其中一个是透明的,在水中保护眼睛用,另外两个上下眼睑是普通的。头两侧有两个声囊,可以产生共鸣,放大叫声。体形小的品种叫声频率较高。
蛙类分布在除了
加勒比海岛屿和
太平洋岛屿以外的全世界。但在全世界迅速地减少,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造成的,还有气候的变化,
外来物种的侵入,由于人类扩张造成栖息环境的缩小等原因。
青蛙又称田鸡,是因为味道鲜美之故。人类很早就知道食用青蛙,《
汉书》说:“杜之间水多蛙,鱼人得不饥。”张华《
博物志》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者,龟蚌螺蛤,以为珍味,不觉其腥。”唐末尉迟枢《南楚新闻》言:“百越人好食虾蟆,凡有筵会,斯为上味。”当时吃青蛙还是南方人的习俗,
韩愈在《答柳柳州食虾蟆》诗说
柳宗元“居然当鼎味,岂不辱钓罩”,责怪柳柳州不该把青蛙当美味。
苏轼在《闻子由瘦》诗中写道:“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
蛙类的繁殖方式基本和蟾蜍类相似,也是以昆虫为食,但大型蛙类可以
捕食小鱼甚至
小鼠。基本在夜间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