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去安源
1967年由刘春华创作的油画
《毛主席去安源》是刘春华创作的一幅油画,长220厘米,宽180厘米。该画于1967年创作完成,1995年10月被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分行拍下。
1967年6月,首都北京要筹办一场主题为“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区工人运动”的展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读的刘春华被选派参加展览的筹备工作,任务是画一幅反映毛泽东去安源的油画。为创作此画,刘春华深入安源煤矿体验生活,调查毛泽东去安源的情况,没有画布,就使用拆下的旧画布,没有大画笔,就把两支笔捆在一起使用。反复推敲构思后终于完成画作。这幅油画描绘的毛泽东1921年秋第一次来安源时的情景。他身穿青布长袍,左手握拳,右手挟着油纸伞,目光如炬,步履铿锵地走来,身后山峦肃立,风雨欲来,而他气宇轩昂,心中似乎藏着雄兵百万。表现的是中国革命的起步阶段,毛泽东去江西安源给工人宣传革命道理,发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一段历史。
《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采用左右对称的图式构成,青年毛泽东占据了画面中心位置,整体色调偏灰暗,采用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结合的绘画风格。该油画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美术创作的样板和代表作,单张彩色印刷数量累计达9亿多张(不含转载),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创造了中外美术史上的神话。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作品中唯一一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的美术作品。1969年2月刘春华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进行了再次创作。中国人民邮政还发行了《毛主席去安源》邮票,除了彩色印刷的单页、邮票外,由这幅画衍生出来的诸如毛主席像章、石膏、挂毯等工艺品更是不计其数,当时的小学课本也收录了这幅油画。在《毛主席去安源》这幅画中,浪漫主义的形象和现实主义的内容达到了高度统一,成为时代的符号。也有负面评价称,这幅画的构思构图甚至用色,都仿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且画工笨拙。
创作背景
素材来源
1921年10月下旬,为贯彻党的“一大”决议,毛泽东以走亲访友的名义,从湖南长沙来到安源区,他这次在安源住了一个星期,走遍了安源矿区。《毛主席去安源》描绘的就是毛泽东这次前往安源时的情景。
创作动机
1967年6月,首都北京市要筹办一场主题为“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的展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读的刘春华被选派参加展览的筹备工作。他承担的具体任务是,画一幅反映毛泽东去安源的油画。
创作过程
体验生活
刘春华在1967年7月到安源煤矿体验生活。期间,刘春华了解毛泽东多次到安源的具体情况,寻访了大量当年参加过由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老工人,又在一些老工人的带领下寻访了毛泽东当年在安源生活、工作过的各个地点,听老工人们讲述了主席当年的一些事迹。从而加深了他对毛泽东在安源革命实践的认识,并使他逐渐有了创作思路。
画面构思及绘制
最早说毛泽东步行去安源区的,是时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的江青。江青于1966年11月19日在全国政协礼堂接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代表时说:“安源煤矿毛主席是走去的,沿着铁路一步一步走去的,遇到一个老乡就聊聊。”刘春华就是按照江青的这个“指示”,一直在“走”字上动脑筋。他反复思考毛泽东第一次去安源的具体情节:毛泽东从长沙清水塘出发,估计是乘火车到萍乡市,再从萍乡步行到安源,为了熟悉环境,刘春华几次到萍乡至安源的铁路上步行。他首先有过毛泽东走铁路的构思,后因透视关系,铁轨在画面上所占的比重过大而取消。
刘春华勾了很多构图,但是又一个一个地排除,最后毛主席走在路上的形象逐渐形成。有文字记载,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穿了一身蓝布衣服,背着一把旧雨伞。他问老工人毛主席当年穿的什么衣服,老工人说不清,但老工人说先生身份的人一般都穿长褂,而且他们肯定毛主席脚上穿的是草鞋。刘春华认为毛泽东穿一身旗袍配一双草鞋不搭配,于是决定将草鞋改为布鞋,伞背着在背上似乎也不太合适,于是决定把伞换到手中拿着。并从《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找到了感觉,认为“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正是毛泽东当时的精神面貌。
创作之初,外在条件极为艰苦,甚至连画布和画框都难以保证。没有画布,刘春华找到一幅将要被拆毁的旧画,拆下画布使用。没有大画笔,刘春华就将两支笔捆绑在一起画,最终完成了这幅作品。
署名及日期
因为当时反对个人成名成家,故作品署名为“北京院校学生集体创作”,关于画的内容表现,也有争论,但是作者刘春华坚持己见,宁愿承担巨大的风险,于是就在“集体创作”后面,又挂上了个人“执笔”署名。
1967年10月1日,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中国革命博物馆“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安源工人革命运动”展览中,首次与观众见面。该画说明词称:毛主席1920年去安源。10月18日,安源工人出身的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王耀南少将观看展览后提出,《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说明词有误,他记忆中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是1921年秋天。事后,王耀南打电话给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请他直接向毛主席询问第一次到安源的时间。汪东兴的秘书高长臣问过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是否为1920年,毛泽东确定21年秋这一次去安源是对的。10月24日,王耀南向展览会的工作人员传达了毛主席的话。于是,《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说明词改为:“1921年秋,我们伟大的导师毛主席去安源,亲自点燃了安源的革命烈火。”
作品内容
《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描绘的毛泽东1921年秋第一次来安源时的情景。他身穿青布长袍,左手握拳,右手挟着油纸伞,目光如炬,步履铿锵地走来,身后山峦肃立,风雨欲来,而他气宇轩昂,心中似乎藏着雄兵百万。
艺术鉴赏
构图
该画采用左右对称的图式构成,青年毛泽东占据了画面中心位置,身着旗袍,手拿油纸伞,目视远方,身后是翻滚的乌云、巍巍群山,沉降地平线使群山显得低矮,衬托出毛主席的形象伟岸而挺拔。
色彩
整体色调偏灰暗。
风格
该画的风格主要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结合,艺术家创造了一个富于想象和诗意的历史空间。
含义
该画表达了毛泽东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勇敢斗争的革命精神;左手握紧拳头,表达他的革命意志无比坚定,不怕牺牲,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去解救中国;右手握着旧油纸伞走在崎岖坎坷的山野小路上,显示他甘愿为革命长途跋涉、风雨兼程、迈着坚定的步伐;秋风吹起他的长发,吹动他的旗袍,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身后翻滚的云彩,揭示他在斗争最为尖锐的阶段抵达安源,和他整个人镇定自若、无比坚定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他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价值影响
历史地位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这幅作品在政治的推动下,成为时代的符号。《毛主席去安源》不仅是“文革”时期的样板画,也是中国红色美术的经典,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展览盛况
1967年10月1日,《毛主席去安源》正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赞赏,留言写满了整整4本。1968年7月1日,媒体大造舆论,推崇此画,《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将刘春华创作的这幅油画以彩色单页形式公开发表。当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这幅画被复制成巨幅油画装上彩车,加入游行队伍,接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随后,这幅画在全国大量印制发行,凡楼堂馆所、公私房舍统统悬挂,周恩来办公室里悬挂的唯一一幅绘画作品也是《毛主席去安源》。
衍生作品
1968年,中国人民邮政还发行了编号为“文12”的《毛主席去安源》邮票,发行总量为5000万枚。除了彩色印刷的单页、邮票外,由这幅画衍生出来的诸如毛主席像章、石膏、挂毯等工艺品更是不计其数,当时的小学课本也收录了这幅油画。
邮电部发行《毛主席去安源》纪念邮票时规定:为确保毛主席像在邮票上的尊严、清晰起见,见贴有《毛主席去安源》邮票的邮件,一律不得将邮政日戳盖在邮票上,应将邮政日戳盖在邮件正面空白处”。从1968年8月发行邮票起到11月的4个月中,对贴有《毛主席去安源》邮票的邮件都不盖销邮票,结果给部分人钻了空子。1968年11月邮电部下发通知,规定从通知下达日起,一律将收寄信函上的《毛主席去安源》邮票盖销后发寄,但要求不得将邮截盖在毛主席像上,尤其是脸部,一律盖在邮票下部的左边或右边。如发现有损毛主席形象的应及时调换,调换下的邮票由邮局列帐报销。
20世纪60年代,杭州东方红丝织厂以《毛主席去安源》油画为蓝本,出品了巨幅彩色织锦(220cm×150cm),1992年在北京拍卖,以6.3万美元成交。
2002年,为纪念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80周年,依照该画原作中毛泽东的形象,塑造一尊毛泽东青铜雕塑像,安放在萍乡市安源煤矿新建的广场上。2011年,为迎接建党90周年,刘春华又完成了《毛主席去安源》的第三幅油画,赠予安源路矿工人纪念馆。2013年7月1日,非洲尼日尔共和国也发行了《毛主席去安源》邮票木质小型张,木质邮票在印制上远比纸质邮票困难,由此可见尼日尔对这枚邮票的重视。该邮票共发行3000枚,单枚面值6500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相当于75元人民币。
拍卖收藏
1968年7月1日,在安源煤矿兴建纪念馆陈列大楼,刘春华应邀创作了第二幅《毛主席去安源》油画作品,1969年1月,刘春华将按照1:1比例创作完成的第二幅作品赠予了纪念馆,并在展厅显要位置陈列。1972年9月,鉴于展厅中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出现霉点,加上毛泽东本人对这幅画不太满意,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将这幅油画撤下。《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在公开场合逐渐消失之后,反而愈形珍贵。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拿出库存的《毛主席去安源》像章销售,观众争先恐后地抢购。当年发行的面值8分的《毛主席去安源》的邮票,更是身价百倍。1991年3月,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为迎接安源大罢工胜利70周年,在北京召开基本陈列内容修改方案座谈会。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历史学专家在会上提出《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可以陈列。该画是专为安源而作的,符合历史事实,不能因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肆宣传过就不敢陈列。根据专家意见,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于199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70周年前夕,在基本陈列中恢复了《毛主席去安源》油画。
1995年10月,《毛主席去安源》的原作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秋季拍卖会上,以550万元成交,创下了当时华人油画在中国国内拍卖的最高纪录,买方是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分行。
相关争议和事件
画作水准争议
正面观点
人民日报》拟刊用《毛主席去安源》,将其制版送中央审查,时任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的江青认为这幅画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果实之一,它有高度的思想水平,构图、采光、着色等艺术方面亦是优秀的。同意发表并建议署上作者名字。
单从作品创作来看,在《毛主席去安源》这幅画中,浪漫主义的形象和现实主义的内容达到了高度统一。艺术家创造了一个富于想象和诗意的历史空间,并将时代对历史的期待、想象与诉求注入其中,即使其艺术水平并非极高明,但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这幅作品在政治的推动下,成为时代的符号。
负面观点
毛泽东亲自审查了《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他对将他画成身穿旗袍不满意,说他在安源不是穿长袍,是穿短衣。这次谈话通过非正式渠道逐渐传开。油画表现毛泽东去安源是步行去的。最早说毛泽东步行去安源的,是时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的江青,刘春华创作这幅油画也是在“走”字上动脑筋。其实,油画表现毛泽东步行去安源的情景是与史实相悖的。因为1921年秋天毛泽东到安源时,粤汉铁路(广州市到汉口)和株萍铁路(株洲到安源)均已开通。安源每天有两列运煤的火车开到长沙,并在运煤列车上挂上几节客车车厢,以方便旅客从安源到长沙,交通十分便利。而且萍乡这个小县城还没有中共的组织和革命分子的活动,所以毛泽东也不会中途下车去指导革命活动。现在萍乡的中共地方史工作者和地方志工作者都无人去考证他每次来时究竟是坐火车、汽车,还是骑马、步行。
从美术作品本体的角度来说,这幅画在当时的领袖画中算不上出色。画面色调灰暗,与当时美术作品“红、光、亮”的主色调和审美模式大相径庭,这使得画作遭到筹备展览的创作人员的否定、批评。还有人“上纲上线”,说画面中只有毛主席孤零零一个人,而不是和群众在一起,就是暗示毛主席脱离群众。1979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叶浅予的文章,批评了这幅油画,称见过那幅画的内行人都说其构思、构图,甚至用色,无不脱胎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另外,有人批评虽然山风吹拂着旗袍,但身体结构的轮廓一点也没有得到体现。地上的草丛就像笨拙的工匠式描画,只好用阴影遮盖幼稚的技法。
画作拍卖
1995年10月,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秋季拍卖会上,拍卖了《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成交价达605万元,创下了当时华人油画在国内拍卖的最高纪录,买方是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分行。不仅中国嘉德想要拍卖此画,荣宝拍卖公司也在谈,这使得刘春华左右为难。当时嘉德的董事长陈东升多次亲自拜访刘春华,最终刘春华决定把《毛主席去安源》给了嘉德。拍卖会上,一位印度尼西亚买家在日本用电话委托嘉德出价,陈东升拿着电话专门代他举牌。另一位买家是建行广州分行。两边一直在争,都不想放手。直到建行出到550万元时,这位印尼客人才最终放弃,建行买到了,加上10%的佣金,一共605万。
版权之争
1969年,《毛主席去安源》油画交付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保管。1980年7月,刘春华以该画系个人创作为由申请将画从革命博物馆取走,革命博物馆在未经有关部门审批的情况下,就将画发还给了刘春华。1995年7月,刘春华将该画委托中国嘉德拍卖并被中国建设银行拍下。1998年8月,中国革命博物馆以财产返还为由将刘春华和中国建设银行告上法庭,请求判令被告返还非法处置占有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1999年10月,参与该画创作的郝国欣、李绍洲二人将刘春华诉至法院,请求确认该画为合作作品,著作权为集体所有。2001年3月15日,刘鹤春以确认作品署名权为由将李绍洲反诉至法庭。
2002年4月1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毛主席去安源》引发出的三起归属权、著作权纠纷官司做出了一审判决:首先,因为中国革命博物馆起诉追索《毛主席去安源》已超过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所以革命博物馆已丧失了胜诉权,故驳回了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诉讼请求。判定刘春华应是该画的惟一作者,享有著作权。该案审理过程中,法院还委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对该画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是该画自革命博物馆收藏之日起就属于国家馆藏一级文物,《毛主席去安源》的所有权归国家,而后来将该画发还刘春华的行为,过错明显。但是,革命博物馆于1998年8月起诉追索该画时,早已超过法律规定的2年的诉讼时效,故不能再通过诉讼实现追索。加之该画尚在中国建设银行保管,国有状态没有改变,故对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诉讼请求,法院没有给予支持。法院同时指出,虽然刘春华不是《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所有人,不应得到拍卖价款,但出于同样的诉讼时效原因,刘春华不自愿交还价金,法院也不能强制扣还。法院同时对郝国欣、李绍洲诉刘春华侵犯著作权一案也做出判决,以创意构思不享有著作权为由判刘春华胜诉。
作者简介
1944年10月,刘春华出生于辽宁新金(今大连市普兰店区)一户普通的农家,从小喜欢画画。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历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画院副院长、院长,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联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版权保护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刘春华在创作《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时还是一名在校学生,并没有专门学过油画。他因这幅作品名声大噪,年纪轻轻就承担北京市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素材来源
创作动机
创作过程
体验生活
画面构思及绘制
署名及日期
作品内容
艺术鉴赏
构图
色彩
风格
含义
价值影响
历史地位
展览盛况
衍生作品
拍卖收藏
相关争议和事件
画作水准争议
正面观点
负面观点
画作拍卖
版权之争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