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芬
中科院院士
赵玉芬,1948年12月出生于湖北汉口,籍贯河南淇县,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俄罗斯国际科学院外籍院士,宁波大学新药技术研究院院长。
1971年赵玉芬从台湾清华大学毕业并考取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专业研究生;197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继续在该校和纽约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79年回到中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调任清华大学化学系工作,担任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担任生命有机磷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1994年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1995年当选为俄罗斯国际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进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2006年担任厦门大学药学专业系主任;2017年12月担任宁波大学新药技术研究院院长。
赵玉芬主要从事生命有机化学、有机磷化学、生命起源、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领域的研究。
人物履历
1948年12月,赵玉芬出生于湖北汉口,籍贯河南淇县。
1949年,赵玉芬不到周岁时就随父母到了台湾彰化。高中就读于台湾彰化女子中学,报考大学时选择了台湾清华大学的化学专业。
1971年,赵玉芬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毕业,并考取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化学专业研究生,由于入学成绩优异,她取得了直接攻读博士的资格,导师F.诺米尔兹(Fausto Ramirez)教授。
1975年,赵玉芬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系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该校和纽约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1978年,赵玉芬从美国一位亲戚得知了淇县老家的地址,多方联系,终于收到了回音。同年夏天,从美国去河南淇县探望外祖父母,台湾当局因此禁止她回到台湾。
1979年,赵玉芬回到中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
1988年,赵玉芬调任清华大学化学系工作,担任教授。
1991年,43岁的赵玉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创建了生命有机磷化学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
1993年,赵玉芬担任清华大学有机磷开放实验室主任。
1994年,赵玉芬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
1995年,赵玉芬当选为俄罗斯国际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0年,赵玉芬进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
2006年6月,赵玉芬担任厦门大学药学专业系主任(至2011年)。
2007年,赵玉芬领衔发起反对厦门PX项目事件,并获得厦门市政府支持,最终项目下马,迁移到漳州古雷半岛。
2017年12月,全职进入宁波大学工作,并担任宁波大学新药技术研究院院长。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磷化学及生物有机化学,从磷化学角度研究生命科学中的问题,探讨蛋白质核酸、糖及脂类之间通过磷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生命化学的本质。主要研究领域:生命有机磷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生命起源。
个人事迹
探寻魂牵梦绕的故乡
赵玉芬女士1948年出生在大陆,1949年尚在襁褓之中的她被父母带到了台湾。赵玉芬的老家在河南淇县,她说,小时候妈妈常常给她讲家乡那条清澈的淇河和岸边密密的杨树林,还有远在故乡多年未见的外祖父母。年轻的赵玉芬的心里有一个愿望:有机会一定要回河南淇县去看看外祖父母。
1971年她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专业的研究生。拿到入学通知书时,家境贫寒的她却因没有足够的钱买机票而为难。有人给她出了一个主意,用美国大学的奖学金证书作证明,向航空公司赊钱买机票,以后每月偿还航空公司30美元。1978年她从美国去河南淇县探望外祖父母,台湾当局因此禁止她回到台湾。“我的故乡在远方”,又成了赵玉芬对母亲思念的寄托。而当1996年赵玉芬功成名就再次回到台湾,已是离台25年以后,母亲已不在人世。1971年与母亲的惜别,竟成了天人永隔的最后诀别。
回到大陆开创事业 赵玉芬刚到美国的时候,杨振宁教授回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作了一次有关中国见闻的演讲。他介绍了祖国的情况,谈到了大陆的科学家还在进行着科学研究工作,还介绍中原地区的最新考古发现,展示了一枚出土的铜镜。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1972年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美国,来到了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赵玉芬作为台湾留学生的代表向中国生物学家贝时璋教授献花。赵玉芬经过几年时间多方打听和联系,在1978年终于得到了老家河南淇县的消息,与外祖父母取得了联系。这一年的夏天,赵玉芬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时年90多岁的外公是前清的秀才,见到外孙女回来高兴得当场挥毫泼墨。忆起那时的历历往事,赵玉芬说:“我突然之间有了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以前在台湾,我对自己来自哪里,我的祖先是谁都很茫然。没有根,人好飘浮啊!”。
1979年,赵玉芬告别了纽约大学的博士后导师夏皮洛教授,回到了中国,成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1986年,她的研究论文《有机磷试剂在合成杂环化合物中的应用》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赵玉芬转赴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1990年,她的研究成果《N―磷化氨基酸的新性质》获中科院三等奖。1991年,赵玉芬以大量实验结果和严密的理论证明,氨基酸和磷的化合物――磷酰化氨基酸,是生命起源的种子,并提出是生命活动的调控中心的学说,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91年赵玉芬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成为当时中科院最年轻的女院士。1993年赵玉芬任清华大学有机磷开放实验室主任,并于当年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5年,赵玉芬当选为俄罗斯国际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由于眷恋着台湾那温暖湿润的气候,赵玉芬来到了与台湾有着相同气候条件的福建厦门,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2007-2008年领衔发起反对海沧区上马PX项目,并获得厦门市政府支持,最终项目下马,迁移到漳州古雷半岛。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赵玉芬发现了磷酰化氨基酸能同时生成核酸及蛋白,又能形成LB-膜及脂质体,提出了磷酰化氨基酸是生命进化的最小系统;发现了酰胺核酸可以调控氨基酸成肽量,提出酰胺-核苷酸是生命出现之前的遗传密码调控肽合成的早期形式;发现真核生物生物体内存在大量的N-磷酸化蛋白,这些蛋白涉及到众多生理病理过程,为新药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发现了丝组二肽可以切割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蛋白质,切割机理与生物化学中磷酸二键的水解类似;发明了合成丙谷二肽的新方法,并获专利授权,已实现产业化,获得原料药及制剂的新药证书;发明了合成抗癌药三尖杉酯碱母核的新方法;利用质谱技术研究了一系列磷酰化氨基酸、磷酰化寡肽-1的裂解及重排规律,进行了蛋白质的序列分析以及生物大分子和有机小分子之间弱相互作用的研究。
根据2019年8月清华大学官网显示,赵玉芬已在J. Am. Chem. Soc., J.Org. Chem., Chem. Commun.等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8部。
1996年以来,赵玉芬多次回到台湾,凭借师生和学术的联系,促成了厦门大学与台湾东海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结为姐妹学校;并成功地举办了4届“海峡化学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医药发展研讨会”  。
截至2011年5月,赵玉芬作为课题负责人,负责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国家教委优秀人才基金等科研项目。
根据2019年8月清华大学官网显示,赵玉芬先后获得8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美国德国日本专利各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物评价
赵玉芬是中国生命科学界的权威之一,创建了“磷酰化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的共同起源”的新的理论体系,这一解释生命起源的新成果已经被世界生命化学界广为引用,推动了世界磷化学和生命化学的进步。(郑州大学评)
赵玉芬以大量的试验结果和严密的理论论证证明:氨基酸和磷的化合物――磷酰化氨基酸是生命起源的种子,并提出“是生命活动调控的中心”。在生命起源领域提出了蛋白质和核酸共同起源、进化的新学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评)
人物影响
赵玉芬创新创业探索基金
2017年12月,赵玉芬全职进入宁波大学工作时,为支持宁波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赵玉芬院士捐赠200万元在宁波大学设立“赵玉芬创新创业探索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与激励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社会任职
人才培养
学术讲座
赵玉芬坚持为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大一、大二学生开“院士论坛”“学科入门指导”等各类讲座。
教学奖励
1999年,赵玉芬获教育部全国百名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奖。
学生指导
在一些学术活动中,赵玉芬总是首先把自己的年轻助手和学生介绍给大家,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此外,她还经常利用午休时间为学生修改论文、上网查找文献资料,了解最新科研动态。
科技建议
赵玉芬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2002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她提出了:以厦门市为中心,建设“海峡化学生物科技带”的提案。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赵玉芬.清华大学.2024-03-28
宁波市女科协“院士讲坛”走进宁波材料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024-03-28
赵玉芬院士.新药技术研究院.2024-03-28
赵玉芬.科创中国.2024-03-28
师者|赵玉芬:走最远的路回家.厦门大学新闻网.2024-03-28
赵玉芬院士学术报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4-10-12
赵玉芬:为生命起舞.生物通.2024-10-12
目录
概述
人物履历
研究方向
个人事迹
主要成就
人物评价
人物影响
社会任职
人才培养
学术讲座
教学奖励
学生指导
科技建议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